第6章 物流系統概述(2)
- 物流企業規范化管理全書
- 趙濤主編
- 2855字
- 2014-11-28 17:09:25
一般來說,企業的物流中心或倉庫中會有許多庫存,換算成銷售額的話,達到一個月或一個月以上銷售額的不在少數。這些庫存當中,既有現在市場上還沒有訂單的過剩庫存,也有尚未找到銷路的庫存,這些庫存被不加區別地混放在一起。阻礙物流作業進行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多余的庫存。由于倉庫存貨量大,作業場所和保管空間變小,因而加大了作業難度,增加了物資裝卸搬運的次數和距離。
物流作業上的障礙來自于不必要庫存的存在,為了使多余庫存不成為作業障礙,首先要對庫存加以區分。造成障礙的庫存就是過剩庫存和積壓庫存,也是物流系統要排除的庫存群。在無法從根本上消除這部分庫存之前,作為物流朝著系統化推進的方法,首先就是要形成“仿佛沒有多余庫存的狀態”。
⑴怎么辦
要使多余庫存不再對物流作業構成阻礙,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物流系統上將多余庫存隔離開來。如果多余庫存被隔離開來,即便它還存在,也如同沒有一樣。
為了便于物流作業有序進行所以產生出所謂的“雙重區域處理系統”,即在物流系統中把必要庫存和非必要庫存分別放置于不同區域。
這種方法的具體形式有多種。比如,將倉庫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庫存區域,一部分是理貨區域;在多層倉庫的情況下,底層是理貨區域,上層是庫存區域;在貨架的情況下,最上層是存貨,以下各層是理貨用區域。
⑵怎么隔離
導入雙重處理系統的關鍵是庫存區分,將物流系統中必要的庫存和非必要庫存區分開來。為此,需要對出貨模型進行分析。出庫特征可以用三個尺度來反應:即出庫頻率、一次出庫量和每日最大出庫量。根據前兩個尺度就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出庫模型,如低頻率大批量出庫型、高頻率小批量出庫型等。
根據這個模型,就可以從每天平均出庫量推算出每種商品有多少天的庫存??紤]到最大出庫量的影響,可將一天的最大出庫量作為推算庫存量的依據。
為了區分多余庫存,需要對合理庫存量作出判斷,主要考慮訂貨周期的長短以及安全庫存大小等因素。例如,判斷的結果是保持一周的庫存,那么,超過這個水準的庫存從物流服務上看就屬于過剩庫存。
這樣,通過以上一系列分析就可以從現有庫存中區分出過剩庫存、積壓庫存,把他們分離出來并放置到其他場所,配送中心只保留一周的庫存。在這種情況下,配送中心就成為面向顧客專門從事出庫業務的物流據點,物流作業效率會得到顯著提高。
雙重區域處理系統實際上是將庫存劃分為兩個區域,一個是配送中心,另一個是庫存中心。配送中心只備有物流服務上必要的庫存,配送中心以必要庫存為對象,使作業系統更有效率。庫存中心則用來周轉積壓庫存、出庫頻率低的庫存以及超出需要的過剩庫存。這個中心的功能有兩個:一是將多余的庫存隔離開來,避免對物流作業的效率化產生影響;二是作為儲備庫存為配送中心備貨用庫存作補充。
通過以上這些步驟的實施,邁出了物流系統化的第一步。這既是實現既存的物流結構向物流系統的轉變和構筑物流系統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提高倉庫內作業效率的有效方法。
二、企業物流模式的變化
雙重區域處理的思考方法是構筑物流系統的方法論,向物流中心引入這一方法本身不是目的,它是實現物流據點的重新組合,促進物流系統化的第一步。
從企業物流系統化的發展過程看,企業物流模式的幾個階段,如圖3-8所示。
模型A屬于一種后處理性質的物流模式,企業物流尚處在分散管理階段,根據生產、營業等部門的想法配置庫存。在這種情況下,物流系統還不存在,只是有許多倉庫。它的特征是:
⑴倉庫一般設在支店或銷售點附近,反映了銷售人員希望將庫存放置在身邊的想法。但是銷售據點與物流據點的布局原則不同,這種配置只是反映了營業方面的要求。
⑵在這些倉庫放置的庫存反映了工廠和銷售部門希望有利于自己的某些想法。如銷售人員為避免缺貨,希望盡可能多保有一些庫存,而銷售人員并不對庫存負有責任,考核營業員業績的指標是銷售量,因此對于過剩庫存不會產生抵觸,更不會有意識地去消除。此外,遇到暢銷的商品,各個銷售點之間相互爭奪商品,倉庫的庫存越來越多;倉庫不能再裝進新貨物時,仍會向各地倉庫送貨,不管是否需要。而且,工廠到銷售點倉庫的送貨使用大型車輛,在銷售點的訂貨不足以使車輛滿載的情況下,工廠方面會為了滿載運輸而單方面增加供貨量。
從以上種種現象可以看出,采用A模式的企業,其物流經營管理的意識還沒有形成,物流處在一種缺乏“秩序”的混沌狀態,存在很多問題。
B模式是在企業出現物流經營管理部門以后采用的一種物流運作模式。它是將眾多的營業網點的倉庫集約化,設置物流中心。營業據點與物流據點實現物理上的分離。B模式同A模式相比有了很大進步。由于分散的倉庫實現了集約化配置,簡化了物流線路,物流中心的作業環境、作業效率得到改善。然而,如果從物流系統化的角度衡量的話,B模式離物流系統化還有一定差距。因為,物流中心的庫存也是根據工廠或銷售部門認為對自己有利的方式配置的,物流部門本身并沒有掌握庫存配置的主導權。如果認為建立了物流中心就意味著實現了物流系統化的話,那將會使物流經營管理走入誤區。
C模式相對于B模式又進了一步,雖然C模式也無法掌握控制庫存的主導權,但是,由于引入了雙重區域處理系統,對庫存進行了區分,因此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生產和銷售部門由于按照有利于自身利益配置庫存對物流產生的影響。
D模式是根據雙重區域處理系統的原則對物流據點進行重組后的模型,也是物流系統的基本模型。D模式將物流中心的多余庫存集中到庫存中心,實現了物流中心從“仿佛沒有多余庫存的狀態”向“實際上沒有多余庫存狀態”的轉變。真正的物流系統到了這個階段才開始出現。
這里需要說明一點的是,我們前面反復強調的物流系統實際上只是停留在銷售物流系統的層面上,按照物流系統的理論,物流系統要延伸到原材料的供應和產品生產領域,應該根據市場的需求動向及時調整采購和生產計劃,根據市場進行庫存配置。因此,庫存中心除具備向配送中心補充庫存以及提高配送中心作業效率的功能之外,還應該具備根據市場的銷售動向反饋信息的功能。配送中心的庫存是接近市場需求的最小庫存,可以看作是市場的晴雨表。
由于配送中心配置的庫存是滿足顧客訂貨需求的最小庫存,相當于零庫存,因此,根據庫存中心庫存的變動就可以反映出市場的銷售動向。向配送中心補充庫存頻率高的商品屬于暢銷商品,很少有補充進貨要求的則屬于滯銷商品。根據庫存中心庫存變動得到的信息,反饋到生產和采購部門,據此調整生產和采購計劃,以利于企業運營順利進行。
這樣,由保有最小庫存,以作業效率優先原則建立起來的配送中心和向配送中心補充庫存的以集約化方式存在的庫存中心,這兩個在功能上有明確區分的物流據點的組合,形成其基本模式。
以上闡述的物流系統的構筑方式,首先是從提高物流據點作業效率化的角度出發,改進現存物流結構為前提的一種思路。這種方法的特點是,物流部門可以在物流系統的構筑上發揮較大的主動性。此外,這種物流系統結構也成為物流系統的基礎。隨著物流系統的構筑,庫存中心的多余庫存會減少,缺貨發生的概率也會降低。
((第四節))物流組織的構建
一、物流內部組織構架
1.中級階段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