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如果君主采納了我剛才提到的五事七計的謀略的話,我作為將軍指揮您的軍隊就一定能夠獲勝。那我就留在這個地方吧。如果君主不采納我的謀略,即使我作為將軍指揮您的軍隊,也一定會失敗。這樣的話,我還是離開這個國家吧。如果您覺得我的謀略對您有好處,從而加以采納的話,那么在國內應該準備的取勝體制就已經完備了,接下來就是要給您的軍隊賦予勢,以此作為出兵國外之后的輔助手段。所謂勢,指的是利用不同時機的有利狀況,一舉將決定勝負的王牌收入自己囊中。
【原文】
將①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②也。
【注釋】
①將:表示“如果”之意的助詞。還有一種很有勢力的說法是表示“將軍”之意,但因為以下理由,很難成立:根據《史記·孫子吳起3列傳》和竹簡本《孫子兵法·見吳王》篇的記載,從齊國來到吳國的孫武事先向吳王4提交了十三篇兵法書,請求吳王任用自己。在吳王看過兵法書之后,他和吳王見面,才華得到了吳王的認可,后來出任了將軍一職。盡管吳王在見面時就已經稱孫武為將軍,但這有兩個原因。一是吳王一開始就表明了想任用孫武為將軍的意志,為了向他表示敬意而稱其為將軍。二是孫武當時實際指揮了女子組成的部隊,扮演了將軍的角色。因此,見面的時候孫武還沒有正式成為將軍。這樣一來,《孫子》十三篇的整體結構和行文,就是作為當時孫武提交給吳王的兵書而擬就的。因此,當時孫武還是一個外來人員,在尚未確定是否會被任用的情況下,不可能對現任將軍的去留說三道四。而且,如果將其解釋成“將軍”的話,這句話的意思就成了:如果將軍采納了孫武的謀略,孫武將作為軍師、參謀而不是將軍留在吳國,但實際上,孫武將女子當成士兵加以指揮,試圖以此證明自己作為將軍的才華,這一行為表明了孫武從一開始就希望擔任將軍一職的意志,兩者之間就產生了矛盾。另外,這十三篇被認為是孫武直接提交給吳王的兵書,兩人之間完全沒有將軍存在的余地。因此,決定是否采納孫武謀略的人只可能是吳王,我們只能這么認為。基于以上理由,這里的“將”應該被解釋為助詞,孫武這段話的正確理解應該是:根據自己的學說是否被采納來決定自己的去留,即是留在吳國還是去往別國。
②權:原本指天平秤測量輕重時所用的秤砣(砝碼)。砝碼可以立刻扭轉天平的傾斜方向。在此,該字繼承了這一原義,指的是可以使戰(zhàn)況發(fā)生急劇變化、瞬間決定勝負的致勝招數。
【解說】
孫子希望有人任用自己為將軍,不過,其大前提是對方采納他基于五事七計的戰(zhàn)略。在自己的基本戰(zhàn)略不被采納的情況下,即使被要求在戰(zhàn)場上僅靠用兵之術來獲勝,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首先是戰(zhàn)略的好壞,而不是戰(zhàn)術的巧拙。因此,兵法家同時也是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的專家,而并非僅僅在戰(zhàn)場上巧妙鉆營之輩。
如果自己的國家戰(zhàn)略被采納的話,那就基本上等于勝券在握了。不過,并不是說僅憑這點就可以自動實現勝利。從作戰(zhàn)會議的階段進入實際出征并與敵交戰(zhàn)的階段后,戰(zhàn)場上會充滿不確定因素。也就是說,軍隊從只有“必然”主導的計(熟慮)的領域跨入“偶然”也登場亮相的勢(靈機)的領域。軍隊的戰(zhàn)斗力原本就不是靜態(tài)的、固定不變的。掌握了獲勝關鍵的軍隊的勢力會一舉變得強大,反之,如果王牌被敵人掌握的話,軍隊的士氣就會極端低落。這就要求將軍在千變萬化、錯綜復雜的情況下認清本軍潛藏的優(yōu)勢,擁有在一瞬間找到勝機的敏銳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