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子讀本
- (日)淺野裕一
- 1962字
- 2023-01-30 10:17:52
1 兵者國之大事也
孫子說:軍事是決定國家命運的重大事項。在選擇關系到軍隊生死的戰場和關系到國家存亡的道路時,必須慎重地加以明察。因此,為了事先在宏觀上思考死生之地與存亡之道,需要注意五個基本事項。另外,為了進一步清楚地確定死生之地與存亡之道,需要運用一些指標來具體衡量彼此的優劣,以此來探究雙方的實際情況。
五個基本事項,第一是道,第二是天,第三是地,第四是將,第五是法。第一位的“道”,指的是國家內政的理想狀態,也就是使民眾擁有與統治者相同的意志。只要平時能夠實現這一點,到了戰時,就可以讓民眾和執政者生死與共,民眾也不會對統治者的命令抱有疑問。第二位的“天”,指的是背陰處和向陽處、氣溫的高低、四季變化的規律、順天和逆天這兩種應對措施,以及對天的順應所帶來的勝利,等等。第三位的“地”,指的是地形的高低、國土和戰場的面積大小、距離的遠近、地形的險峻與平坦、使軍隊敗死或生還的地勢,等等。第四位的“將”,指的是將軍所具備的能力,如洞察事物的智力、部下的信賴、體諒部下的仁慈之心、不畏困難的勇氣、維持軍紀的嚴格程度,等等。第五位的“法”,指的是規定軍隊各部門分工的軍法、對監督軍隊的官僚的職權加以規定的軍法、君主在用兵之際與將軍訂立的關于指揮權的軍法,等等。
只要身為將軍,對這五個基本事項大體上都有所耳聞,不過只有極其深刻地認識到其重要性的人才會獲勝,而只是將其作為抽象知識加以掌握的人則無法獲勝。因此,為了避免陷入唯心論的危險,清楚地確定彼此的死生之地與存亡之道,需要將比較和衡量優劣的具體指標運用到雙方身上,以此來探索雙方的實際情況。
具體而言,包括下列方面:敵國和本國相比,哪一方的君主能夠高明地掌控民心,哪一方的將軍在能力上更優秀,哪一方獲得了天時地利,哪一方能夠徹底執行軍法和君主、將軍所下達的命令,哪一方的兵力更強大,哪一方的士兵更熟習軍事訓練,哪一方明確實施了賞罰。我通過這些比較、衡量,在開戰前就能察知勝敗。
【原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效之以計,以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者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弗詭也。天者,陰陽①寒暑時制②也,順逆③兵勝④也。地者,高下廣狹遠近險易死生⑤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⑥官道⑦主用⑧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效之以計,以索其情。曰:主孰賢,將孰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注釋】
①陰陽:指背陰處與向陽處、夜與晝、新月與滿月、雨天與晴天等區別。不過,從“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行軍》篇)這段話我們可以明確地知道,在《孫子》中,“陰陽”專指背陰處與向陽處。
②時制:“時”是四時(春夏秋冬這四個時節)。“時制”指四季循環往復的規律性。
③順逆:順應天意的行為與違抗天意的行為。指對天采取的兩種應對方法。
④兵勝:根據對天的順應還是違抗而被決定的勝利。如果順從天的情況則勝,違逆則敗。另外,“順逆兵勝”一句在之前的其他文本里是沒有的,只存在于竹簡本中。
⑤死生:能夠決定軍隊生死的地勢。與前面提到的“死生之地”相同。關于“死地”的說明詳見《九地》篇。
⑥曲制:指對軍隊內部各部門的職責和分工加以規定的軍法。
⑦官道:對監督軍隊的官吏的職責和權限加以規定的軍法。根據中國古代的軍事制度,正如《行軍》篇中“吏怒者,倦也”一句所體現的那樣,總是有各種官吏隨行,以監督軍隊。
⑧主用:指君主和將軍在出兵時商定的有關指揮命令系統的軍法。正如《地形》篇中“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一句所說的那樣,根據中國古代的軍事制度,君主會將持有符節的使者派遣至前線的將軍處,從后方指揮和控制軍隊。
【解說】
戰爭牽涉到眾多因素,是一個龐大而又極其復雜的事象2。因此,戰爭當然會具有被偶然性所左右的一面。但是,從整體來看,綜合戰斗力占優的一方還是會取得最后的勝利。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勝利和失敗各有其必然性。這樣一來,通過比較、衡量彼此綜合戰斗力的優劣,就可以事先預測戰局的發展趨勢和最終的勝負結果。當然,這個時候,必須排除一切主觀因素,不能讓自己的愿望不知不覺間替代了基于事實的判斷,要避免這種幻想。
就像這樣,如果能只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冷靜地進行謀劃的話,關系到國家存亡的道路是什么,關系到兩軍敗死或生還的決定性戰場在何處之類問題的答案就會清晰地浮現出來。
因此,只有在勝券在握的情況下才能果斷開戰,并按照事先策劃好的戰略,穩妥地獲得早已注定的勝利。當然,如果沒有勝算,就必須堅決打消開戰的念頭,努力地避免戰爭,直到對本國有利的條件齊備了為止。這才是肩負國家和民眾命運的戰爭指揮者最重大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