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原文】

《周官》:任工以飭材事。

《呂氏春秋》:“夫大匠之為宮室也,景小大而知材木矣。”

《史記》:山居千章之楸。章,材也。

班固《漢書》:將作大匠屬官有主章長丞。舊將作大匠主材吏名章曹掾。

又《西都賦》:因瑰材而究奇。

弁蘭《許昌宮賦》:材靡隱而不華。

《說文》:栔,刻也。栔音至。

《傅子》:構大廈者,先擇匠而后簡材。

今或謂之方桁,桁音衡;按構屋之法,其規矩制度,皆以章栔為祖。今語,以人舉止失措者,謂之“失章失栔”蓋此也。


【譯文】

《周禮》中說:“任命百工來整頓用料方面的事情。”

《呂氏春秋》中說:“那些大工匠建造宮室,只要量一量大小就知道要用多少木料。”

《史記》中說:“山里出產上千棵楸樹大材。”(章,就是材。)

班固《漢書》中說:“將作大匠下面還設有下屬官吏,官名叫作主章長丞,主管材料。”(古代主管材料的將作大匠,官名叫作章曹掾。)

然后《西都賦》中說:“就著瑰異的材料來構建各種奇巧的式樣。”

弁蘭《許昌宮賦》中說:“所選木材細密而不顯浮華。”

《說文解字》中說:“栔,就是刻的意思。”(栔,讀至音。)

《傅子》中說:“想要構建大廈的人,一定得先挑選好匠人,然后再選擇材料。”

(現在有的人把它稱為“方桁”,桁讀衡音。按照修建房屋的法則,其中的規則制度,都是以章栔為祖例的。今天我們把有的人舉止不當稱為“ 失章失栔”, 大概就是根據這里得來的。)

知識小鏈接

“材”是一種定形化構件,古人為了便于估算工料和構件的安裝與制作,將華栱的斷面作為權衡木構架的基本尺寸進行計算,每一等級均制定具體尺寸,從一等至八等,如一等材廣九寸,厚六寸,加起來是15;二等材廣八寸二分五,厚五寸五,加起來雖然不是15,但廣、厚比例沒變,依然是3:2。“材”是宋代木材長度度量的基礎(“以材為祖”),建筑類型、構件長短、舉折高低,均以“材”為標準。 “分”就是從材派生出來的。所以重要的木構件(如斗栱、梁、柱等)的長、寬、厚,必須用“材、分”標明,不得用“寸、分”標明。用“材、分”模數制標明的建筑構件,靈活性大,一套圖樣可用于一等材構件,也可以按比例縮小,用于二至八等材構件,只需一套“材分”模數;如果用“寸、分”來表示,從一等材構件到八等材構件,就需要八套尺寸了。

宋代以后,由于斗栱越做越小,因此用材的等級比宋時下降了四五級,如明初修建的十一開間的太和殿,經測量斗口,厚度僅有4寸,相當于《營造法式》規定的用于小亭榭的八等材。而清代建筑則縮水更多,故宮的中和殿斗口,僅有2.5寸,只合宋代“等外材”;木材截面的廣厚比也由3:2趨向于1:1。由于清代材的規格偏離宋代太遠,所以清代開始已不再用“材分”模數制,而另創斗口模數制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邢台县| 土默特左旗| 静乐县| 江达县| 尚志市| 绩溪县| 昌图县| 和林格尔县| 台中市| 锦屏县| 行唐县| 黄冈市| 龙井市| 盐城市| 搜索| 竹山县| 福贡县| 四平市| 临清市| 天镇县| 沙坪坝区| 阳信县| 新乡县| 剑河县| 积石山| 香河县| 凤山市| 剑河县| 大新县| 明溪县| 丰宁| 化德县| 清河县| 灵璧县| 固安县| 会昌县| 健康| 监利县| 河西区| 全州县| 阿荣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