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殿 堂附

【原文】

《倉頡篇》:殿,大堂也。徐堅注云:商周以前其名不載,《秦本紀》始曰“作前殿”。

《周官·考工記》: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廣四修一;殷人重屋,堂修七尋,堂崇三尺;周人明堂,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鄭司農注云:修,南北之深也。夏度以“步”,今堂修十四步,其廣益以四分修之一,則堂廣十七步半。商度以“尋”,周度以“筵”,六尺曰步,八尺曰尋,九尺曰筵。

《禮記》: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墨子》:堯舜堂高三尺。

《說文》:堂,殿也。

《釋名》:堂,猶堂堂,高顯貌也;殿,殿鄂也。

《尚書·大傳》:天子之堂高九雉,公侯七雉,子男五雉。雉長三丈。

《博雅》:堂堭,殿也。

《義訓》:漢曰殿,周曰寢。


【譯文】

《倉頡篇》中說:“殿,就是大堂。”(徐堅注釋說:商代、周代以前殿的名稱未見記載,《秦本紀》中才開始有“先作前殿阿房”一說。)

《周官·考工記》中說:“夏后氏修建的明堂,南北向距離為十四步,東西向寬度為十七步半; 殷商人用來宣明政教的大廳堂,南北向距離為七尋,堂基高為三尺;周代人修建的明堂,東西向寬度為九筵,南北向長度為七筵,堂基高為一筵。”(鄭司農注釋說:修,南北向的深度(或長度)的意思。夏朝的時候用“步”為單位來度量距離,比如堂修十四步,其寬度最好是四分修之一,也就是說堂的寬度為十七步半。商朝的時候用“尋”為單位來度量距離,周朝則用“筵”為單位來度量距離。基本的換算公式為:六尺為一步,八尺為一尋,九尺為一筵。)

《禮記》中說:“天子的朝堂高度為九尺,諸侯的宮府高度為七尺,大夫的廳堂高度為五尺,士的廳堂高度為三尺。”

《墨子》中說:“帝王堯和帝王舜的朝堂只有三尺高。”

《說文解字》中說:“堂,就是殿(堂)。”

《釋名》中說:“堂,猶如堂堂,高大顯盛的樣子;殿,有凹凸的紋路。”

《尚書·大傳》中說:“天子的殿堂高為九雉,公侯的府堂高為七雉,子男的廳堂高為五雉。”(長三丈為一雉。)

《博雅》中說:“堂堭,就是殿。”

《義訓》中說:“漢朝稱為殿,周朝稱為寢。”

知識小鏈接

“金瓦金鑾殿,皇上不坐殿,一朝出了京門口,百姓的事兒牽著走。”曾經熱播的電視劇《康熙微服私訪記》的這句歌詞就很好地點出了“殿”的用途,“殿”就是皇帝上班辦公的地方,代表性的就是太和殿。明、清兩朝一共有24個皇帝在太和殿登基,接受文武百官朝賀。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末代皇帝溥儀在太和殿登基。在大殿上,當時還是小娃娃的溥儀哭喊著說:“我不在這兒,我要回家,我不在這兒,我要回家。”他的父親只好說:“別哭了,別哭了,快完了。”典禮結束以后,文武百官竊竊私語,說在登基大典上講“快完了”實在不是個好兆頭。三年之后,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取得勝利,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另外,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其后華北戰區的受降儀式也是在太和殿廣場舉行的。

太和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顺市| 石台县| 黑水县| 和硕县| 汾阳市| 岳池县| 贵阳市| 奉节县| 和静县| 华亭县| 密云县| 塔城市| 怀仁县| 获嘉县| 夹江县| 清新县| 江达县| 永登县| 昆明市| 元谋县| 托克逊县| 商城县| 阳新县| 鄢陵县| 江孜县| 沂水县| 古交市| 天镇县| 丹棱县| 蛟河市| 微博| 赤水市| 寿阳县| 洛阳市| 南投市| 香港 | 巴塘县| 彭阳县| 安化县| 曲麻莱县| 五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