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舉折

【原文】

《周官·考工記》:“匠人為溝洫,葺屋三分,瓦屋四分。鄭司農注云:各分其修[1],以其一為峻[2]。”

《通俗文》:“屋上平曰陠必孤切。”

《刊謬正俗》音字:“陠,今猶言陠峻也。”

皇朝[3]景文公宋祁《筆錄》:“今造屋有曲折者,謂之庯峻。齊魏間,以人有儀矩可喜者,謂之庯峭。蓋庯峻也。今謂之舉折。”

看詳:——今來舉屋制度,以前后橑檐枋心相去遠近,分為四分;自橑檐枋背上至脊槫背上,四分中舉起一分。雖殿閣與廳堂及廊屋之類,略有增加,大抵皆以四分舉一為祖,正與經傳相合。今謹按《周官·考工記》修立下條。

舉折之制:先以尺為丈,以寸為尺,以分為寸,以厘為分,以毫為厘,側畫所建之屋于平正壁上,定其舉之峻慢,折之圓和,然后可見屋內梁柱之高下,卯眼之遠近。今俗謂之“定側樣”,亦曰“點草架”。

舉屋之法:如殿閣樓臺,先量前后橑檐枋心相去遠近,分為三分,若余屋柱頭作或不出跳者,則用前后檐柱心,從橑檐枋背至脊槫背舉起一分。如屋深三丈即舉起一丈之類。如?瓦廳堂,即四分中舉起一分,又通以四分所得丈尺,每一尺加八分。若?瓦廊屋及瓪瓦廳堂,每一尺加五分;或瓪瓦廊屋之類,每一尺加三分。若兩椽屋,不加;其副階或纏腰,并二分中舉一分。

折屋之法:以舉高尺丈,每尺折一寸,每架自上遞減半為法。如舉高二丈,即先從脊槫背上取平,下屋橑檐枋背,其上第一縫折二尺;又從上第一縫槫背取平,下至橑檐枋背,于第二縫折一尺;若椽數多,即逐縫取平,皆下至橑檐枋背,每縫并減上縫之半。如第一縫二尺,第二縫一尺,第三縫五寸,第四縫二寸五分之類。如取平,皆從槫心抨繩令緊為則。

如架道不勻,即約度遠近,隨宜加減。以脊槫及橑檐枋為準。若八角或四角斗尖亭榭,自橑檐枋背舉至角梁底,五分中舉一分,至上簇角梁,即二分中舉一分。若亭榭只用瓪瓦者,即十分中舉四分。

簇角梁之法:用三折,先從大角梁背自橑檐枋心,量向上至棖桿卯心,取大角梁背一半,并上折簇梁,斜向棖桿舉分盡處;其簇角梁上下并出卯,中下折簇梁同。次從上折簇梁盡處,量至橑檐枋心,取大角梁背一半,立中折簇梁,斜向上折簇梁當心之下;又次從橑檐枋心立下折簇梁,斜向中折簇梁當心近下,令中折簇角梁上一半與上折簇梁一半之長同。其折分并同折屋之制。唯量折以曲尺于弦上取方量之。用瓪瓦者同。

右(上)入“大木作制度”。


【梁注】

[1]“修”,即長度或寬度。

[2]“峻”,即高度。

[3]“皇朝”,指宋朝。


【譯文】

《周官·考工記》上說:“工匠修建田間的水渠等農田設施,規定草屋頂舉高為跨度的三分之一,瓦屋頂舉高為跨度的四分之一。鄭司農注說:各自確定屋子南北的深度,分別以其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為舉折的高度。”

《通俗文》上說:“屋勢最上方平整而下端傾斜曲折就叫作陠(讀必、孤的切音,今讀pū)。”

《刊謬正俗》音字上說:“陠,就是如今所說的陠峻。”

皇朝(北宋)景文公宋祁《筆錄》上說:“如今建造的房屋,屋勢傾斜曲折的叫作庯峻。齊魏時期,把儀表堂堂、長相俊俏討喜的人稱作庯峭、庯峻,大概即是此意。”(如今稱作舉折。)

看詳:現在舉屋的方法,以前后橑檐枋中線之間的距離,將其四等分;從橑檐枋的背部到脊槫的背部,四分中舉起一分。雖然殿閣、廳堂、廊屋之類,稍有增加,大概都以四分中舉起一分為主制,正好與經傳相合。現在只按《周官·考工記》制定下條。

舉折的制度:先以一尺為一丈,以一寸為一尺,以一分為一寸,以一厘為一分,以一毫為一厘(即按1:10的比例),在平整的墻壁上畫出所要建屋子的側樣草圖,確定上舉和下折的傾斜和走勢,然后可以得出屋內梁柱的高矮,卯眼之間的距離遠近。(即如今俗稱的“定側樣”,也叫“點草架”。)

舉屋的方法:如果是殿閣樓臺,先測量前后橑檐枋中線之間的距離,將其三等分(如果是其余房屋的柱梁作,如果不出跳,就量取前后檐柱的中心線),從橑檐枋的背部到脊槫的背部,舉起一分。(如果屋子深三丈,則舉起一丈,如此這般。)如果是瓦廳堂,則在四分中舉起一分;又統一取前后橑檐枋間距的四分之一,每一尺加八分。如果是瓦廊屋和瓪瓦廳堂,每一尺加五分。如果是瓪瓦廊屋之類,則每一尺加三分。(如果是兩架椽子的屋子則不加,其副階或纏腰為二分中舉一分。)

折屋的方法:按照舉高的尺寸,每一尺折一寸,每一架從上遞減一半,以此為準則。如舉的高度為二丈,則先從脊槫背部取平,下面至橑檐枋的背部,在這上面的第一條縫處折二尺;又從第一縫的槫背處取平,向下到橑檐枋的背部,在第二條縫處折一尺。如果椽子數較多,則將每條縫逐一取平,最后都要下到橑檐枋的背部,每一條縫都減去上一條縫的一半。(如果第一縫是二尺,則第二縫為一尺,第三縫為五寸,第四縫為二寸五分,照此。)如果取平,都要從槫的中心位置抨緊繩子取直為準。

如果架道不均勻,則估計距離遠近,酌情增減。(以脊槫和橑檐枋為準。)如果是八角或四角的斗尖形亭榭,從橑檐枋的背部舉到角梁底部,五分中舉一分。至于上簇角梁,二分中舉一分。(如果亭榭只采用瓪瓦,則十分中舉四分。)

簇角梁的方法:采用三次下折。先從大角背,到橑檐枋中心位置向上測量,到棖桿的卯心位置,量取大角梁背的一半,立起上折簇梁,斜向棖桿上舉的末端處(簇角梁的上下都要出卯,中下折簇梁也一樣);再從上折簇梁的末端,量到橑檐枋的中心,量取大角梁背部的一半,豎立中折簇梁,斜向對著上折簇梁中心以下的位置;再從橑檐枋中心處豎立下折簇梁,斜向對準中折簇梁中心偏下的位置(使中折簇角梁上一半與上折簇梁一半的長度相同)。簇角梁的折分和折屋的標準一樣。(只是在量取折的尺寸時,要用曲尺在弦上取方測量。測量使用瓪瓦房屋的舉折也一樣。)

以上并入大木作制度之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北县| 酉阳| 苍梧县| 南城县| 中西区| 体育| 南汇区| 博爱县| 宜君县| 区。| 宝应县| 汝南县| 涟源市| 乐东| 化德县| 晋城| 磴口县| 达拉特旗| 云霄县| 海宁市| 壶关县| 宁陕县| 通许县| 闵行区| 清徐县| 民乐县| 凤庆县| 武鸣县| 玉林市| 东光县| 衡山县| 盖州市| 肇庆市| 莎车县| 武汉市| 徐汇区| 南宁市| 汾阳市| 保康县| 壶关县| 荥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