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思成注釋《營造法式》
- (宋)李誡著 梁思成注釋
- 1657字
- 2023-01-29 18:21:54
墻
【原文】
《周官·考工記》:“匠人為溝洫,墻厚三尺,崇三之。鄭司農注云:高厚以是為率,足以相勝。”
《尚書》:“既勤垣墉。”
《詩》:“崇墉圪圪。”
《春秋左氏傳》:“有墻以蔽惡。”
《爾雅》:“墻謂之墉。”
《淮南子》:“舜作室,筑墻茨屋,令人皆知去巖穴,各有室家,此其始也。”
《說文》:“堵,垣也。五版為一堵。?,周垣也。埒,卑垣也。壁,垣也。垣蔽曰墻。栽,筑墻長板也。今謂之膊板。干,筑墻端木也。今謂之墻師。”
《尚書·大傳》:“天子賁墉,諸侯疏杼。注云:賁,大也;言大墻正道直也。疏,猶衰也;杼,亦墻也;言衰殺其上,不得正直。”
《釋名》:“墻,障也,所以自障蔽也。垣,援也,人所依止,以為援衛也。墉,容也,所以隱蔽形容也。壁,辟也,辟御風寒也。”
《博雅》:“?力雕切、?音篆、墉、院音垣、廦音壁,又即壁切。墻垣也。”
《義訓》:“厇音乇,樓墻也。穿垣謂之?音空。為垣謂之厽音累,周謂之?音了,?謂之寏音垣。”
看詳:——今來筑墻制度,皆以高九尺,厚三尺為祖。雖城壁與屋墻、露墻,各有增損,其大概皆以厚三尺,崇三之為法,正與經傳相合。今謹按《周官·考工記》等群書修立下條。
筑墻之制:每墻厚三尺,則高九尺;其上斜收,比厚減半。若高增三尺,則厚加一尺;減亦如之。
凡露墻,每墻高一丈,則厚減高之半。其上收面之廣,比高五分之一。若高增一尺,其厚加三寸;減亦如之。其用葽橛,并準筑城制度。
凡抽纴墻,高厚同上。其上收面之廣,比高四分之一。若高增一尺,其厚加二寸五分。如在屋下,只加二寸。刬削并準筑城制度。
右(上)三項并入“壕寨制度”。
【譯文】
《周官·考工記》上說:“工匠設計田間的水渠等農田設施,夯土墻厚三尺,高度是厚度的三倍。鄭司農注說:高度和厚度按這樣的比例,可以互相支撐。”
《尚書》上說:“(如果建造房屋)就要勤于修筑墻壁。”
《詩經》上說:“城墻高聳。”
《春秋左氏傳》上說:“墻可以遮掩過錯和保護隱私。”
《爾雅》上說:“墻叫作墉。”
《淮南子》上說:“舜帝建造房屋,用土筑墻,用茅草、蘆葦蓋屋頂,讓臣民都知道離開巖洞,各自有了屬于自己的房屋和家庭,這是建造房屋的開始。”
《說文解字》上說:“堵,就是墻的意思。五塊筑墻的夾板為一堵。,就是圍墻的意思。埒,矮墻。壁,墻。垣蔽也叫墻。栽,筑墻所用的長板(如今叫作膊板)。干,筑墻用在兩端的木頭(如今叫作墻師)。”
《尚書·大傳》上說:“天子修筑方正氣派的高墻,諸侯只能用衰墻。注說:賁,大的意思,是說墻修筑得方正氣派。疏即衰之意。杼也是墻的意思,是說諸侯的墻不方正、不氣派。”
《釋名》上說:“墻,即障礙之意,所以墻有阻擋、遮蔽之功效。垣,支援之意,人們依靠垣來保衛支援家室。墉,容納的意思,可以用來隱蔽身形。壁,庇護的意思,可以用來抵御風霜寒雪。”
《博雅》上說:“(讀力、雕的切音,今讀liáo)、
(讀篆音,今讀zhuàn)、墉、院(讀垣音,今讀yuàn)、廦(讀壁音,或讀即、壁的切音,今讀bì),都是墻垣的意思。”
《義訓》上說:“(讀乇音,今讀zhái),就是樓墻。穿垣稱為
(讀空音,今讀kòng)。為垣稱為厽(讀累音,今讀lěi),周稱之為
(讀了音),
稱之為寏(讀垣音,今讀huán)。”
看詳:如今的筑墻制度,都以高九尺,厚三尺為主制。即便城墻、屋墻、露墻都有增加或減損,不過大致都會以厚三尺,高是厚度的三倍為標準,這正好與經傳相合。現在只按照《周官·考工記》等書制定下條。
筑墻的制度:墻如果厚三尺,那么高就要九尺;墻壁的上端往上斜收的寬度,是其厚度的一半。如果高度增加三尺,則厚度增加一尺;降低時情況也一樣。
對于露墻,墻每增高一丈,則厚度減為高度的一半。墻上端斜收的寬度是墻高度的五分之一。如果高度增加一尺,則墻的厚度增加三寸;降低亦是如此。(其中用草葽、木橛的情況,參考并遵循筑城的制度。)
對于抽纴墻,墻體的高度和厚度同上。墻上端斜收面的寬度,是墻高的四分之一。如果高度增加一尺,則其厚度須增加二寸五分。(如果在屋子下面,只增加二寸即可。削減和降低也應遵循筑城制度。)
以上三條并入壕寨制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