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思成注釋《營造法式》
- (宋)李誡著 梁思成注釋
- 1651字
- 2023-01-29 18:21:54
定平
【原文】
《周官·考工記》:“匠人建國,水地以懸。鄭司農注云:于四角立植而懸,以水望其高下;高下既定,乃為位而平地。”
《莊子》:“水靜則平中準,大匠取法焉。”
《管子》:“夫準,壞險以為平。”
《尚書·大傳》:“非水無以準萬里之平。”
《釋名》:“水,準也;平,準物也。”
何晏《景福殿賦》:“唯工匠之多端,固萬變之不窮。讎天地以開基,并列宿而作制。制無細而不協于規景,作無微而不違于水臬。”
“‘五臣’[1]注云:水臬,水平也。”
看詳:——今來凡有興建,須先以水平望基四角所立之柱,定地平面,然后可以安置柱石,正與經傳相合。今謹按《周官·考工記》修立下條。
定平之制:既正四方,據其位置,于四角各立一表[2];當心安水平。其水平長二尺四寸,廣二寸五分,高二寸;下施立樁,長四尺安在內,上面橫坐水平。兩頭各開池,方一寸七分,深一寸三分。或中心更開池者,方深同。身內開槽子,廣深各五分,令水通過。于兩頭池子內,各用水浮子一枚。用三池者,水浮子或亦用三枚。方一寸五分,高一寸二分;刻上頭令側薄,其厚一分;浮于池內。望兩頭水浮子之首,遙對立表處于表身內畫記,即知地之高下。若槽內如有不可用水處,即于樁子當心施墨線一道,上垂繩墜下,令繩對墨線心,則上槽自平,與用水同。其槽底與墨線兩邊,用曲尺較令方正。凡定柱礎取平,須更用真尺較之。其真尺長一丈八尺,廣四寸,厚二寸五分;當心上立表,高四尺。廣厚同上。于立表當心,自上至下施墨線一道,垂繩墜下,令繩對墨線心,則其下地面自平。其真尺身上平處,與立表上墨線兩邊,亦用曲尺較令方正。
【梁注】
[1]五臣:唐開元間,呂延濟等人共注《文選》,后世叫它做“五臣本《文選》”。
[2]表:就是我們所謂標桿。
【譯文】
《周官·考工記》上說:“匠人們營造都城時,在水平的地面上豎立柱子,并用繩子取直。鄭司農注說:在四個角上豎立柱子并使其垂直地面,站在水平的位置查看它們的高矮偏頗,確定高矮之后,就在平地上確定修建的方位。”
《莊子》上說:“取水面靜止時為合乎水平測定的標準,這是大匠獲取水平的方法。”
《管子》上說:“準可以破險為平。”
《尚書·大傳》上說:“沒有水就不能確定萬里土地是否平直。”
《釋名》上說:“水,是平面的標準。平,與別的東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之物。”
何晏《景福殿賦》上說:“工匠技藝各有奇巧,建筑形式變化無窮。配合天地開土奠基,按星宿的位置確定建筑。建筑沒有一處不與晷影相合,沒有一點微小的地方不與水平相合。五臣注說:水臬,即測量水平的器物。”
看詳:如今一旦有施工建造,必須先用水平查看地基四角的立柱,確定平面,而后才可以設立柱石,這正好與經傳相合。如今只按照《周官·考工記》制定下條。
定平的制度:在四個方位確定之后,根據選定的方位,在四個角各立一個標桿,中心位置安放水平儀。水平儀的水平橫桿長二尺四寸,寬二寸五分,高二寸;在水平橫桿下安裝一個立樁,長度四尺(樁內安一個);在水平橫桿的兩頭各鑿開一個正方形小池子,一寸七分見方,深一寸三分(有在中間開池的,尺度與前同)。在水平橫桿上開挖一條寬度和深度皆五分的水槽,以讓水流過為宜。在兩頭的小池子內,各放置一枚水浮子(如果有三個小池子的,就用三枚水浮子)。水浮子為一寸五分見方,高一寸二分;水浮子上面鏤刻成中空,壁僅厚一分,以使其能浮于池內。觀察兩頭的水浮子的上端,對準四個角的標桿處,在標桿上畫下記號,就能知道地面高低。(如果水槽內沒有水或有不能過水之處,就在豎樁當中畫一道墨線,從上面垂直放置一根繩子墜下,讓繩子對準墨線的中心,則水平橫桿上的水槽自動水平,這種方法和用水的效果相同。水槽底面與墨線兩端,用曲尺校正垂直。)凡是確定柱礎位置并取平時,需要用水平真尺來校正。真尺長為一丈八尺,寬四寸,厚為二寸五分;在真尺正中的位置豎立一個高四尺(寬厚同上)的標桿。在設立標桿的中心位置,從上到下畫一條墨線,用一根繩子垂直墜下,使繩子和墨線正中對齊,則說明地面自平。(在真尺保持水平的地方,和標桿與墨線兩邊保持水平,也要用曲尺校正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