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緣型人格障礙:針對情緒失調的接納承諾療法
- (美)帕特麗夏·E.蘇里塔·奧納
- 2463字
- 2023-01-30 20:24:07
解讀情緒調節的基礎理論背景
從概念出發,我們對情緒調節的定義首先需要從解讀相關文獻開始,并將其定義為控制、管理和克服情緒狀態的行為中的一部分。
多年來,這種架構已發生了顯著變化,通過閱讀臨床心理學方面的資料,大多數臨床醫生已逐漸熟悉這個概念;但除臨床心理學外,還有其他兩個領域也對這個架構進行了全面研究:神經情感科學(neuro-affective science)和情感科學(affective science)。
在試圖從總體上解釋情緒調節的內涵之前,我們首先回顧一下各相關領域的主要成果、貢獻和理論概括。
臨床心理學
行為療法和認知行為療法因為對情緒或感覺的描繪含糊不清而備受指責,但這也僅僅是批評而已,因為確有跡象表明,情緒問題很早就已得到關注。
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創始人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曾因忽視情感背景而受到質疑,他確實從未闡明這一點。事實上,他肯定認識到,情感等個人問題同樣值得研究。但他從未研究過這個問題,盡管他也承認情緒固然存在,但認為它們是虛構的行為誘因,而不是導致行為的真正根源。
此外,情緒在不同臨床治療中均發揮著重要作用。譬如,根據情緒信息加工理論針對恐懼癥和焦慮癥采取的傳統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或對創傷采取的長期暴露療法,都體現了情緒在行為理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盡管學術界尚未給予情緒全面或是可理解的定義,但它們的存在毋庸置疑。在行為療法和認知療法的發展過程中,它們對心理障礙的概念化確實扮演著不同角色。
在20世紀90年代,基于認知心理學和認知行為療法(CBT)帶來的影響,情緒元素被視為思維領域的附屬品,而且思維影響行為和感受的傳統CBT理論日益盛行。因此,認知重構(cognitive restructuring)被納入針對焦慮癥、恐懼癥、抑郁癥和其他心理障礙的治療中,大量規范化的治療方法在學術和臨床環境中得以開發、公布和推廣。
出乎意料的是,馬特爾·克里斯托弗(Martell Christopher)、阿迪斯·邁克爾(Addis Michael)和雅各布森·內爾(Jacobson Neil)在2001年進行的研究中,對抑郁癥患者的三種不同干預措施進行了比較:規范化CBT(包括行為干預及認知干預)、行為激活(無須進行認知重構)及藥物治療。研究結果表明,盡管這三種干預措施都是有效的,但卻有一個意外的重大發現:行為激活與藥物治療同樣有效,但均優于規范化的CBT治療。為避免遭到質疑,他們又重新進行了兩次研究,均得到相同的結論。
上述研究體現出兩個方面的重要意義:承認在研究中只關注治療結果而不了解變化載體或驅動因素的局限性;說明認知重構在治療結果方面的有限性。
心理治療的第三波浪潮,如辯證行為療法(DBT)、正念認知療法(MBCT)、正念減壓療法(MBSR)以及基于接納的行為療法突出了這樣一種認識:針對治療結果,經驗性回避和情緒信息加工等非思維過程同樣是造成變化的中間變量。
下面,我們將簡要回顧一下公認度最高的治療模式,這些以理論研究為基礎的模型強調了情緒的功能性作用;當然,我使用“簡要”這個詞絕對是認真的。我嘗試只用兩個自然段的內容回顧所有模型,這顯然是一個挑戰,但讀者至少不用擔心如何面對在隨后幾頁中將要出現的大量晦澀難懂的學術用語!
辯證行為療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
DBT的創始人瑪莎·林內翰(Marsha Linehan)在認識BPD和情緒調節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她首先重新組織了《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3版(DSM-3)對BPD制定的標準,并把它重新定義為在如下五個領域存在能力缺陷的情緒調節問題:認知、人際關系、情緒、行為失調和自我失調。這個針對BPD的新臨床定義顯然是消除對這種疾病的污名化的重要一步,因為長期以來,很多人認為,存在情緒調節障礙的患者會表現出操縱欲、非理性、表演性或是自私等特征,而且認為這種狀況是無法治愈的。
林內翰對情緒調節的認識推動了DBT的傳播,她認為這種情況不僅存在于有BPD問題的患者身上,也適合有其他表現的患者,如廣泛性焦慮癥(GAD)、針對身體的重復性行為、飲食失調、藥物濫用和心理創傷。使用DBT治療情緒調節障礙患者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
情緒圖式治療(emotional schema therapy)
從認知療法創始人亞倫·T.貝克(Aaron T. Beck)的理論及實踐出發,羅伯特·萊希(Robert Leahy)、丹尼斯·特奇(Dennis Tirch)和麗莎·納波利塔諾(Lisa Napolitano)在2011年共同提出情緒圖式治療模型,他們將該模型定義為“一種把情緒視為社會認知的情緒元認知模型或情緒元體驗模型”。
根據該模型,他們對14個情緒圖式維度進行了評價,結果顯示,個體對情緒體驗的認知理解有所不同,并根據不同類型的反應采取相應的應對方式,包括認知策略(如憂慮、沉思或責怪他人)、經驗性回避(包括注意力分散、回避、分離、麻木、酗酒和抑郁)及其他策略。為此,三位學者提出如下處理情緒圖式的策略:情緒圖式的識別、驗證、正念、接受與意愿、同理心訓練、認知重構、減壓以及強化情緒信息加工等。
正念和基于接納的行為療法
基于接納的療法包括正念減壓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正念認知療法(MBCT)以及ACT等若干方法。它們所依賴的研究結果表明,揭示與內心體驗(如情緒)相關的非正常方式也是精神病理學的核心問題。
譬如,有些研究表明,焦慮敏感性(對焦慮性體驗的畏懼)和經驗性回避(對某種思想、感覺和情緒的回避)與焦慮、慢性疼痛、創傷、酗酒、煙癮、飲食失調、邊緣型人格障礙和抑郁癥等多種心理障礙有關。
情緒調節療法(ERT)
道格拉斯·曼寧(Douglas Mennin)及其同事開發的情緒調節模型以理解焦慮問題為目的,尤其是廣泛性焦慮癥。
根據他們的模型,情緒失調體現為適應不良的情緒管理反應的強度有所增加。
完全開放式辯證行為療法(RO-DBT)
RO-DBT(radically open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是一種主要針對過度控制行為的情緒調節治療方法,其中,過度控制行為具體體現為強迫癥、偏執型人格障礙、回避型人格障礙、神經性厭食癥、自閉癥譜系障礙、內化障礙和難治性抑郁癥。
按照RO-DBT的觀點,有些人在情緒上存在過度控制或自我控制問題,但不存在行為失控問題。在2018年之前進行的三項隨機性臨床試驗中,相關研究人員驗證了這種方法在治療難治性抑郁癥和神經性厭食癥方面的功效。
如前所述,因為在理解心理障礙時沒有考慮情緒,所以認知行為療法始終飽受爭議。但實際上,情緒并沒有被人們忽略,在不同歷史時期,某些學者也會因為研究方式的不同而納入情感要素。
現在,我們不妨把情緒調節視為情感科學中的一個分支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