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錯位的本能:古老的大腦是如何愚弄我們的
- (荷)羅納德·吉法特等
- 3772字
- 2023-01-30 20:54:58
前言
沖突
一位小說家在一位進化心理學家所在的大學擔任駐校作家時,產生了寫本書的想法。他們兩個當時正在準備一個心理學和文學的聯合主題講座,在此過程中提到了“失配”一詞,而這個詞點燃了他們的想象力。這個詞還引發了他們之間的爭吵,這一爭吵持續了幾個小時,而后又延續了幾天,直至幾周后他們開始意識到,應該用這些知識和獲得的見解做些什么。
你現在正在閱讀的內容是一位科學家和一位作家共同的勞動成果,他們構成了一個不太典型的組合。科學處理的問題是:宇宙的狀態是如何形成的?為什么形成這樣的狀態?也許世上有許多創世神話,但只有事實可以解釋整個宇宙、地球、動物、人類和周圍一切事物的起源。
科學的任務就是摸清這一事實基礎。當一切按計劃進行時,科學家只以學術事實,或者所謂的“硬事實”為指導。在科學家們對科學問題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會犯一些可愛的錯誤,偶爾會陷入激烈的爭吵和爭執不下的辯論,然而所有的科學家都有一個最高的愿望,那就是了解真相、證實一切存在的真實狀況。
相反,幾千年來,作家們的任務是創造他們自己奇妙的、引人注目的真理。對作家來說,“軟事實”是起點,借此他們發明了自己的創世故事,講述世界形成的方式和原因。作家們不需要證明什么,只是描述一個可能存在的宇宙。一些人,尤其是作家自己表示,有時他們比許多學者都更接近真相。
在本書中,科學家和作家開始對我們這個時代最令人回味的故事進行探索:人類的故事,我們對地球的影響及我們與地球其他居住者之間的沖突。我們將通過有趣的軼事和故事來呈現一些確鑿的事實和理論。
不可否認,我們的祖先在非洲大草原上游蕩了數百萬年。他們以可管理的群體規模為生存單位,每個群體大約有100~150個人。200萬年來,我們的兩足祖先獵取獵物,收集堅果、種子、水果和蜂蜜。這一切持續著,直到……事情發生了變化。
在文學中,這一變化被稱為“轉變”,一個改變了一切的轉折。人類生活中的轉變來源于農業的出現。在過去的1.2萬年里,人們學會了耕種以生產食物,人類耕種的規模越來越大。農業產生的剩余熱量使我們的祖先能夠生育更多的后代,這也導致了全球人口出現大幅增長。人們在定居點扎根,定居點逐漸形成村莊,后來又成為城鎮和城市,而城市又發展為巨大的城市,這比人們曾經在草原上游蕩的150人規模的聚集群體大了許多倍。在農業之后,又出現了進一步的轉變:18世紀出現了工業革命,而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數字革命又迭代了工業革命,這為人類和地球的發展錦上添花。
從那時起,一切都變了;我們吃什么?住在哪里?如何生活?如何穿著?我們如何生育我們的孩子?我們的領導人是誰?我們如何與環境打交道?如何旅行?如何溝通?如何努力從疾病中痊愈?在當今世界,人們在數不清的領域和方面與原始人類和類人猿存在差異。又或許,這些差異真的存在嗎?
本書講述的是人類歷史上最初的幾百萬年——被稱為更新世時代,或者用通俗的話說,是石器時代——與農業出現之后的1.2萬年發生的戲劇性沖突。或者,如果我們把人類的進化進程濃縮為一個小時,那本書關注的就是其中前59分43秒和最后17秒之間的沖突。這是人類生物進化和文化進化之間的沖突。
我們的思想和身體都適應了在開闊的大草原上作為狩獵采集者的生活,但現在我們卻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居住在分層的小樓里,這意味著什么?這種迅速的進步對我們有好處嗎?在現代信息社會,每十年就會發生一次根本性改變,在這種情況下,用石器時代形成的原始大腦,我們如何生存?換句話說:如今我們住在城市中有空調的房子里,使用著面包機和烘干機,周圍住著大量我們不認識的人,同時我們的生活和飲食模式完全不同于我們的祖先,這對我們有什么影響?
在自然界中,生物體適應環境,這一過程是通過自然選擇發生的(在第一章的后半部分,我們將解釋這是如何進行的)。人類逐漸獲得了改變環境來適應自身的能力。文化創新使我們能夠根據我們對食物、安全和繁衍的進化需求來塑造我們的生活環境。我們通過建造小屋和縫制衣物來抵御寒冷;通過戴上鏡片眼鏡和隱形眼鏡來矯正視力;使用夾板來幫助愈合骨折創傷,用藥物預防感染;利用試管嬰兒和剖腹產技術來生產那些本不能出生的孩子。讓我們為自己歡呼!
人類善于使用文化來掩蓋和彌補自己天生的缺陷,這是其他物種無法做到的。文化的進化比生物的進化要快得多。一個優秀的想法可以以極快的速度在全球人口中傳播——例如智能手機、網飛(Netflix)和法瑞爾·威廉姆斯(Pharrell Williams)的最新作品,而一個基因變化嵌入到人類的DNA中則可能需要經歷很多代人,需要成百上千年才行。面對棘手的、不可預見的生活條件,我們有能力快速找到改善的方案以塑造我們的環境,這一能力使得我們能夠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生存和生活。從挪威荒涼的峽灣到炙熱的沙漠,再到懷特島,這都難不倒我們。借助文化,人類統治了這個星球。讓我們為此喝彩!
但是,為了不至于聽起來太自以為是,我們也需要看看這一現象的另一面。我們對環境施加的變化不是都能夠給我們帶來好處,從短期來看是這樣,從長期來看也是如此。有時會出現“失配”的情況,字面意思即發生了“錯誤的組合”。“匹配”和“失配”這兩個概念是重要的進化概念。生物學家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使用這些術語,以便他們能在氣候發生變化時對捕食者和獵物之間的關系進行分類。以候鳥為例,它們春天從非洲飛回歐洲,此時正好是毛毛蟲出現的時候,候鳥便有很多東西可以吃。而當全球變暖,毛毛蟲便會孵化得更早,鳥類則相對到達得晚了,使得它們無法享受美食。如此一來,鳥類的遷徙本能不再與毛毛蟲的出現相匹配,這導致鳥類數量急劇下降。
由于生存環境發生變化,某個物種的個體生存和繁衍的機會減少,我們稱這一現象為失配。或者換句話說:當物種不再適應它們的環境,從而使它們生存和繁殖的機會受損時,就會出現失配。一次突發的自然災害,如地震或火山爆發,就會對自然環境造成深刻的改變,從而使得相關物種不能再在其中生存。大約6500萬年前,恐龍這一物種就面臨了這樣的困境。一次隕石撞擊(至少目前科學界是這么認為的)使得地球不再宜居,以至于當時活著的動物物種中有大約一半滅絕。當塵云散去,似乎在這次星際碰撞的余波中,任何一個體重超過五公斤的陸地動物都沒能幸存。它們無法承受環境的突變。換句話說,這一類物種與其生存的環境是失配的。相反,小型動物(如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和一小群獸腳亞目的小型恐龍)由于其大型競爭對手的消失得以蓬勃發展。換句話說,它們與環境之間是匹配的關系。小型哺乳動物最終進化為大象、獅子、黑猩猩、鯨魚和人類,而存活的獸腳亞目恐龍則進化為鳥類。因此,實際上,恐龍這一族群并沒有消亡(至少盛行的理論是支持這一論斷的)。
當物種主動改變了環境,導致它們——也許還有受到波及的其他物種——不再能適應他們自己創造的這個新環境時,也會出現失配。在本書中,我們將論證,人類由于其進化的特征,已經能夠對環境實施干預,這種干預使得人類自己和其他物種都陷入了無數的失配境況,而失配造成的后果正越發明晰,也越發慘痛。在現代社會,由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干預,我們不得不與一系列西方疾病[1]做斗爭,而與此同時,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這都是失配的后果。
盡管失配最終會對整個物種的命運產生影響,但在本書中,我們主要關注的是它對個體福祉(尤其是對人類福祉)的影響。這是進化心理學關注的領域,因為進化心理學是一門關注我們大腦和行為進化的科學。稍后本書會有更多關于這方面的介紹。在進化心理學中,當一個人展現出的行為是為其進化需求而服務的,或者說,有利于他(或她)的生存和繁衍時,匹配就出現了。收集高熱量的食物和逃離真實的危險就展現了個體的進化需求,而找到一個合適的伴侶與其組建家庭又是另一個例子。
當人類表現出的行為不符合其進化需求,甚至對其生存造成傷害時,失配就產生了。這方面的例子有:個體攝入過多的高熱量食物,對并不存在的威脅持有恐懼心理,或者愛上了錯誤的人。在本書中,我們將展示,在農業出現之后的短短17秒內,以及在工業革命之后更短的0.3秒和數字革命后的0.03秒內,人類已經從根本上對環境做出了改變。這也增加了不同領域出現失配的可能性,例如,營養、教育、性、工作、政治、戰爭和自然等方面。我們需要做些什么?我們對此存在一些見解,希望能夠與你們分享。
首先,失配會造成各種科學上的后果。從失配的角度來看,各種社會和技術上的發展趨勢都更加容易理解了,從臉書(Facebook)的流行,到整容手術的風靡,再到我們對難民的態度,都是如此。其次,失配在許多方面影響著我們的身心健康和幸福。了解失配理論使我們有能力為此做些什么,無論是多鍛煉,更明智地選擇我們的領導者,還是在工作或空閑時間感覺更好。最后,失配意味著我們可能需要重新思考我們的政治和政策。只有對失配有更多的了解,我們的當局、機構和公司才更有能力來創造一個符合人性(及其能力和局限性)的環境。例如,當科學研究表明,在總體上貼合自然特征的環境中——人類進化所處的環境——人們的感覺會更良好時,我們不應該讓工作場所、學校操場、醫院等環境變得綠意盎然嗎?
要了解失配的根源并認識到其影響,首先我們要對這種名為智人的雙足靈長類動物的演化有更多了解。讓我們收拾行囊,穿越回幾百萬年前的時代。
[1] 乳腺癌、前列腺癌、冠心病和結腸癌屬于所謂的西方疾病。人們普遍認為,飲食是增加這些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甚至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