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致謝

我們要向諸多同事和學者表示感謝,他們在不同領域的洞見和專業知識,為本書各章節的撰寫提供了靈感和信息。但要逐一確認他們的具體貢獻卻不太可行,因為靈感和觀點在協作的過程中自由傳播,匯聚成了集體智慧。讀者將會發現,在此前著作中我們感謝過的學術領袖[包括詹姆斯·J.杜德斯達(James J.Duderstadt)、瓦爾坦·格雷戈里安(Vartan Gregorian)和弗蘭克·H.T.羅德斯(Frank H.T.Rhodes)]依舊貢獻了大量的真知灼見。此外,大量關于美國研究型大學的學術研究以及學者們各自的作品讓我們大受裨益。他們采用不同方法,精妙地闡釋了這些各有千秋的高等院校。那些審閱了第一稿而且不時提供新穎觀點的人們,我們尤其感謝你們。

許多教職員工為如何定義新型美國大學以及目前的第五次浪潮消耗了大量腦力。德里克·M.安德森(Derrick M. Anderson)付出甚多,從如何定義這些模型到為本書寫作提供具體細節。克雷格·卡爾霍恩(Craig Calhoun)、大衛·古斯頓(David Guston)和丹尼爾·薩雷維茨(Daniel Sarewitz)點評了各個章節,并詳細分析了本書各種主張和論點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與太多的同事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商討,并從中受益。他們數量之眾,無法在此逐一點名道謝。盡管如此,我們要向自己學術領域的各位致謝:薩莎·巴拉布(Sasha Barab)、史蒂文·貝施洛斯(Steven Beschloss)、埃里克·費舍爾(Erik Fisher)、瑪格麗特·辛里奇斯(Margaret Hinrichs)、埃里克·約翰斯頓(Erik Johnston)、曼弗雷德·勞比希勒(Manfred Laubichler)、安德魯·梅納德(Andrew Maynard)、克拉克·A.米勒(Clark A.Miller)、惠靈頓(“公爵”)·瑞特[Wellingtong(“Duke”)Reiter]、黛博拉·斯特魯姆斯基(Deborah Strumsky)、盧克·泰特(Luke Tate)、大衛·懷特(David White)和格雷格·扎卡里(Gregg Zachary)。其中有些學者還對不同段落的草稿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再說得遠一些,我們要特別感謝喬納森·科爾(Jonathan Cole),從一開始,我們就從他的專業知識和見解中獲得了不少信息,后來,他還為我們的早期書稿提出了寶貴的建議。菲利普·G.阿爾特巴赫(Philip G.Altbach)、西蒙·馬金森(Simon Marginson)、克里斯托弗·紐菲爾德(Christopher Newfield)和羅恩·懷特海德(Lorne Whitehead)同樣提出了寶貴意見。行政部門的同事為案例研究提供了專業知識,我們要向希拉·安萊(Sheila Ainlay)、摩根·R.奧爾森(Morgan R.Olsen)、塞圖拉曼·潘查納坦[Sethuraman(“Panch”)Panchanathan]、彼得·施洛瑟(Peter Schlosser)、馬克·瑟爾(Mark Searle)、理查德·H.斯坦利(Richard H.Stanley)和史蒂文·泰珀(Steven Tepper)表示感謝。在研究和政策分析方面,凱文·T.德懷爾(Kevin T.Dwyer)、德魯·卡洛(Drew Callow)和凱爾·惠特曼(Kyle Whitman)貢獻巨大,賈斯汀·W.斯普拉格(Justin W.Sprague)則與我們一起討論了高等教育機構比較研究的內容,我們對各位深表謝意。對于案例研究章節中的定量研究和高等教育機構專業知識,我們要感謝瑪麗·卡里略(Mary Carrillo)、梅琳達·吉貝爾(Melinda Gebel)、漢莎·瑪吉(Hansa Magee)和喬治·勞登布什(George Raudenbush)。我們再次感謝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的編輯總監格雷戈里·M.布里頓(Gregory M.Britton)、凱瑟琳·戈德斯特德(Catherine Goldstead)和他的同事凱爾·P.吉普森(Kyle P.Gipson),給我們提供了恰到好處的編輯指導。最后,按照慣例,也特別適合本處,我們希望按標準說法來表達我們的心聲:在本書各章節中,讀者若發現任何優點,功勞都歸功于他人的努力和洞見,而任何失誤、遺漏或錯誤,則全部由我們負責。

本書各章節詳細闡述了我們合著的《建設新型美國大學》(Designing the New American University,巴爾的摩: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2015年)中論述的觀點,有些實際上可以算是對觀點的重述。正如我們在第1章中解釋的那樣,重述不可避免。簡而言之,第五次浪潮就是建設新型美國大學,這一點很明顯。我們重述了《建設新型美國大學》中的諸多觀點,本書幾乎算得上是它的第2版了,因此,本書某些章節的部分內容與那本書中的相關討論密切相關,但我們沒有作為引用標出來,引用和參考書目過多反而形成妨礙,也太耗費精力。第2章專門對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案例研究進行了修訂和更新,對應《建設新型美國大學》的第7章。案例研究的修訂再次大量借鑒了機構報告和陳述文件,這些資料通常是未署名的合作作品。我們要感謝每份資料的每個參與者,特別是我們在《建設新型美國大學》中稱之為“大學建設團隊”的參與者。

很多我們合作或者獨立撰寫的文章以及《建設新型美國大學》中的內容經重新調整之后,在本書中被穿插引用到各章節中。本書第1章引用了《建設新型美國大學》中的觀點,它們出自我們合著的文章《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新模式》,載于《科學與技術問題31》(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1,第3期,2015年春季)。還有很多類似情況。其中,我們合著書籍的一章“美國研究型大學中知識的跨學科性和制度背景”經過修訂,被《牛津跨學科手冊》(第2版)[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terdisciplinarity(2nd edition),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2017年]采用,該書的編輯為羅伯特·弗洛德曼(Robert Frodeman)、朱莉·湯普森·克萊因(Julie Thompson Klein)和羅伯托·卡洛斯·多斯桑托斯·帕切科(Roberto Carlos Dos Santos Pacheco),我們在第6章中對跨學科性的解釋與之類似。我們希望借此機會向各位編輯和出版商表示感謝,他們允許我們摘錄修訂,并在本書中使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城县| 南岸区| 集贤县| 江阴市| 澜沧| 大悟县| 柞水县| 德安县| 阳信县| 茂名市| 阳西县| 合水县| 云浮市| 湖北省| 临潭县| 海安县| 义乌市| 天水市| 沅江市| 宁津县| 洛川县| 县级市| 西昌市| 武义县| 谷城县| 娱乐| 郯城县| 福州市| 西宁市| 伊金霍洛旗| 沂源县| 彝良县| 泰兴市| 文化| 民权县| 潼南县| 昌图县| 兴隆县| 平山县| 成武县| 泰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