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攜手上樓,鄧源心中的忐忑已經(jīng)平復(fù)了。什么狗屁文會,就是同學(xué)會嘛,大家聚在一起吃吃喝喝,飯后給班長轉(zhuǎn)賬,就這么點事。
上了二樓,鄧源也著實被震住了。寬敞的大廳擺了七八張桌子,桌上擺著干果蜜餞和酒壺。幾十名秀才或站或坐,有的在高談闊論,有的在低聲細語,還有的把酒臨窗,魏然而立。
這是他這輩子見過的秀才最多的一次。
顧名俊左右張望一下,拉著鄧源來到一張居中的桌邊。其兄顧時俊已經(jīng)坐在那里了,依舊是板著一張不食人間煙火的臭臉。旁邊還有兩名秀才,正在小聲交談。
眾人見禮,顧名俊介紹了新朋友鄧源。落座后,又閑扯了片刻,忽然大廳靜了下來,一名矮瘦老者從樓梯口走來。
顧名俊低聲告訴鄧源:“這位就是縣學(xué)的何教官。”
何教官一邊走,一邊團團作揖,顯得很是謙和,一開口更是謙和:“今兒是雅集,眾位先生都在,我學(xué)生很是欣慰。”
這個年代稱呼上卑己尊人,即便是做到督撫官的,有時在下屬面前也會自稱“學(xué)生”。但教官的語氣中絲毫聽不出師道尊嚴,鄧源便委婉地問顧名俊:“教官怎么如此客氣?”
顧名俊笑道:“他本也只是個秀才的底子——考中秀才那一年已經(jīng)四十歲,后來鄉(xiāng)試三次落第,堪堪已經(jīng)五十出頭。幸虧朝廷有制度,許落地舉人充任教官,這才到了昆山縣學(xué)。咱們昆山的秀才,有幾個是在官學(xué)里讀出來的?一年到頭也見不上幾次。若非這一任提學(xué)官是他昔年座師,只怕還是走在街上也沒人和他打招呼。你說,他能不客氣嗎?”
鄧源有些明白了,這相當于高考落榜生擔(dān)任了教育強縣公立中學(xué)的校長,怪不得如此謙和。
兩人竊竊私語時,教官的開場白已然說完,在鄧源旁邊一桌落了座。
一名執(zhí)事喊了一聲,樓下幾名役夫托著大木盤上來,給各桌擺上幾樣涼菜,有咸鴨蛋、肴肉、鹽煮筍、糯米藕。近來鄧源嘴已經(jīng)吃得刁了,見這幾樣菜不合口味,便只象征性地夾了兩口,放下筷子等熱菜。
轉(zhuǎn)眼酒過三巡,何教官起身,從懷中掏出一篇自己做的時文,說是“拋磚引玉”。
讀完,場中各位秀才很捧場地交口稱贊,而鄧源則明白了為什么老先生科場蹭蹬。何教官是個實誠人啊,說拋磚引玉,拋出來的還真是磚。
這些日子鄧源通讀了十幾篇進士墨卷,也算有了些心得。雖然自己寫不出來,但初步具備了對別人指手畫腳的能力。
然后又有兩名秀才讀了自己的大作,則被大家一致定性“本年的案首跑不出二位”。第三名秀才展示之后,再以“案首”呼之已經(jīng)不真誠,干脆就是下一科的解元。
鬧騰半日,鄧源同桌的一名秀才忽然高聲道:“這里有一位遠道而來的學(xué)兄,不如咱們請教一下,以它山之石,攻一攻昆山之玉。”
眾人哄堂大笑。雖然此昆山非彼昆山,但這秀才一語雙關(guān),有幾分妙處。
鄧源則恨不得把這廝的嘴撕爛。本想悄咪咪觀察一下這個時代的儒林眾生相,豈被人家一把推到了前臺。
硬著頭皮起身做了個羅圈揖,鄧源慚愧地說:“今日來得倉促,不曾準備文章,見笑,見笑。”
顧名俊則起身圓場:“這位鄧兄是晉省人,新近來昆山小住,本不知今日的文會。街上偶然遇到我,臨時決定過來坐坐。”
何教官起身打量了鄧源一番,笑道:“當真是失禮了,原來還有遠客。”他是今日的主賓,又是名義上在場所有人的官方老師。雖然在本地仕子面前沒什么底氣,但一聽鄧源是晉省來的,言語中不覺帶上了三分矜持。
鄧源恭敬地行了一禮:“學(xué)生來得唐突,希望沒有攪擾老師的雅興。”
何教官見他主動叫老師,很是滿意:“哪里哪里,我斯文一脈,都是骨肉至親。賢契既然在昆山讀書,雖未在學(xué)里寄名,但閑來走動走動還是要的。”
在鄧源樸素的認知中,“走動”沒有空著手走的,看來這老師也不是什么好鳥。嘴上卻應(yīng)道:“老師錯愛,學(xué)生改日必登門求教。”
何教官親切地拍拍鄧源的肩膀:“甚好,甚好。既然賢契今日并未準備文章,也就罷了。”在他眼中,晉省來的鄧源,衣著光鮮,必然是商人子弟。就算僥幸進了學(xué),又能有多大學(xué)問?至少比眼前這些青年才俊差之遠矣。不過這小子說話很是上路,沒必要讓他當眾出丑。
但一旁的顧時俊冷冷開口了:“這位鄧兄,我是會過的,聰明穎悟,我自愧不如。先生不如出個題目,讓鄧兄即席做來?”
這一來,不但鄧源,臨近幾桌秀才都瞪大了眼睛,不說話了。
顧名俊更是狠狠盯著自己的哥哥,咬著牙低聲道:“大哥,你這是作甚?”
顧時俊一擺頭:“老二,不是你說的么,鄧兄見多識廣,心思細密,你我皆及不上人家。既然如此有才,做一篇文章,又是多大的難事?”
鄧源心知顧老大對自己的第一印象就不好,后來顧名俊應(yīng)該是把自己對呂老道是騙子的猜測告訴了他,顧老大更是不滿——我們兄弟倆上當受騙,就你是聰明人?再后來呂老道拿了銀子并沒有跑路,顧老大的不滿轉(zhuǎn)成了不屑——心底齷齪的人,看誰都像騙子。哼,小人之心!幾種情緒糅合在一起,此時就要給鄧源出個難題。
平心而論,既然已經(jīng)有了秀才功名,只要是真正上過考場的,做一篇時文確實不是多大的難事。但這種場合下,倉促寫就,沒有時間打磨雕琢,文理氣脈難免留下破綻。讀書人要面子,若沒有十二分才氣,誰愿意大庭廣眾之下出這種丑?先前展示文章的那幾位,不都是在家里寫了又寫、改了又改才拿出來的嘛。
而鄧源一臉的窘迫,更印證了顧時俊的成見——這小子,是個繡花枕頭!
此時鄧源恨不得天降神雷,劈死顧時俊當然好,實在不行就劈死自己——只要能解了眼前困局就行。
別人穿越之后靠著背古詩就能名揚天下,偏偏我鄧源來到了一個八股文吃香的年代。背文章···且不說幾百字的文章能不能背下來,就算能,也沒見過哪篇狀元墨卷在四百年后被收入課本啊。
這個年代雖然學(xué)堂里也教《詩經(jīng)》,但講的是經(jīng)義,是“思無邪”。人家做了大官的老爺們可以吟詩作賦陶冶性情,而這些秀才哪有這個時間和精力?而且“正經(jīng)”讀書人做文章,最怕旁人說自己文章中帶“辭賦氣”。故而多數(shù)秀才是不作詩的。
明朝之后可背誦的名詩已經(jīng)不多了,即便挖空心思弄來一首,也不過是被人說一句“名士做派”,于舉業(yè)全然無益。在這個場合,蒙混不過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