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懂孩子的心(精裝版)
- 樊登
- 3017字
- 2023-01-11 14:25:49
幫助孩子正常化
這里提到的不正常,沒有任何貶低的意思,大家千萬不要套用到歧視上面去,正常和不正常對應的是理想化和不夠理想。
蒙臺梭利提到了一個詞——皈依,是因為很多孩子已經偏離正常很遠了,但是良好的教育環境可以使他們回到正常的狀態。
有一群墨西拿地震后幸存的孤兒,他們喪失了親人,也沒有家園。剛到兒童之家的時候,他們的反應是不正常的,晚上常常大聲地叫喊和哭泣。
老師們帶他們學習良好的行為舉止,比如教他們學習像王子一樣用餐,像最好的侍從一樣端菜,讓這些孩子逐漸從震后的傷痛中恢復過來。他們又重新開始歡笑,重新開始跟別的孩子一起玩,這就是一個正常化的過程。
還有一種不正常的狀態是什么?兒童之家有的時候會有一些富家子弟,他們總不在狀態,對什么都無所謂,覺得什么都不好玩。一個孩子對各種各樣的東西喪失了興趣,因為他的生活條件太優越了,他在家里有太多人愿意替他打理各種各樣的事,所以有了這樣的狀況。
老師和家長們給了這些孩子充分的時間,他們相信孩子能夠回歸正常化,絕不僅僅是老師的責任,還跟孩子自身的調節能力有關系。這些富人家的孩子在這兒待了幾天以后,慢慢地開始探索,開始玩簡單的玩具,也開始專注于發現他們想要發現的東西。這就是一個正常化的過程,也叫作"皈依"。
如果大人用了很多錯誤的方式對待孩子,會導致孩子出現以下不正常的行為。
第一個不正常的狀態叫作"神游"。
神游就是孩子不那么專注,做任何事都不投入,注意力不集中,上課的時候會看別的地方。
我小時候的數學老師跟我媽媽說:"樊登上課的時候,眼睛像個小老虎一樣。"我放了學不復習——只是做作業。但是,我上課的時候特別認真地盯著老師。
嘟嘟現在學習成績也好,我問他怎么把分數考這么高。他說:"我有一個辦法。"我說:"什么辦法?"他說:"我上課的時候盯著老師,認真地聽他說什么,這樣下課玩就可以了。"
孩子的專注度尤為重要。有一個孩子被老師反映上課從來不認真聽講,成績一塌糊涂。我就問是怎么回事,一了解才發現,他爸爸媽媽老吵架。當家庭充滿暴力情緒的時候,很多爭執讓孩子覺得恐懼,他的注意力是沒法集中的。
還有一個造成神游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多數人迷信孩子的童年與玩具緊密相連。其實,完全沒有必要讓孩子擁有太多玩具。
第二個不正常的狀態是障礙。
過早地給孩子進行過度教育的家庭,最后的結果就是孩子的成績變得越來越糟糕。因為你給他造成了學習的障礙,你沒有讓他按照他的節奏去探索這個世界,而是給他灌輸得過多,讓他產生了逆反心理或者是傲慢心理,使他不覺得這個東西有什么好學的。
有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學數學,等到他上一年級后,發現這些內容自己都會,就開始不屑于學習這些,最后的結果就是聽到數學就煩,數學成績越來越差。當障礙產生后,再想扭轉孩子,讓他重建對探索和學習的樂趣,就會變得非常困難。
第三個不正常的狀態是依附。
有的孩子總是黏著爸媽,他放棄自己活動,只想和父母在一起。其實,孩子是很喜歡自己玩的,也會玩得很開心。
在我家,雖然我們也陪嘟嘟玩,但嘟嘟經常自己一個人玩半天。他最好的伙伴是想象力,他拿著玩具想象它們怎么打,發生了什么故事。我小時候也經常會有這樣的想象。
一個孩子如果放棄了自己活動,凡事都依賴大人,他長大了會懶散,不覺得自己有責任感,認為這一切都應該跟父母有關。
第四個不正常的狀態是占有欲。
如果一個人占有的東西并不是自己需要的,他的發展就失去了平衡。
第五個不正常的狀態是權力欲。
權力欲就是孩子命令大人買這個、買那個,通過大人來獲取更多的東西。
很多家長特別喜歡滿足孩子的需要,甚至沒有底線地滿足。最后,孩子發現指揮大人很容易,而且常常指揮大人做成一些事比自己做要容易得多,他就放棄了自己去努力和探索。
大家要小心,要讓孩子自己學會去解決一些問題,而不是什么事都讓他通過大人來實現。
第六個不正常的狀態是自卑。
自卑來自苛責。家里來客人,客人失手打翻了一個杯子,你會說:"沒關系,不要緊,杯子也不貴,是我上次旅游的時候順手買的……"你這樣說,想讓客人不要有愧疚感。但孩子打碎了一個杯子,你會說:"多好的一個杯子被打碎了,你怎么這么不小心?"
當孩子觀察到你對他和對別人的態度不一樣時,孩子的自卑心理就逐漸產生了。
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往往比對普通人高,甚至對孩子的要求比對自己都高!這樣的孩子,容易在長大后有自卑的特征。他不會有足夠的自信,會覺得自己沒有力量去做各種各樣的事,因為他就是在被不斷批評中長大的。
此外,不正常的狀態還有恐懼和說謊。
想回歸正常,我們就應認識到以下兩點。第一,要靠外部的努力。老師和家長要能夠遵從孩子的節奏,允許孩子不斷地探索,給他創造一個探索和學習的環境,讓孩子通過探索來完善自己的人格。第二,要靠孩子自身的調節。如果家長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和節奏,孩子很快就會恢復到正常的狀態。
很多家長難以做到尊重孩子,包括孩子和父母的沖突,這主要來自家長的主導本能和工作本能。
主導本能是孩子想有他的話語權,希望自己主導一生,但父母總把孩子視作"私有財產"。當父母用這樣的態度來與孩子進行溝通并實行控制時,雙方在控制權上就產生了爭執,導致很多家長不會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成長。
工作本能是重要矛盾的分歧點。如果一個人長大成人很不容易,到了養家糊口的時候,他會把工作視作一種負擔,不想讓孩子天天工作,覺得休息是最好的,會想把最好的給孩子。其辦法就是一切親力親為,想讓孩子過得舒服,因為他根本不認為工作本身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但是,孩子的工作本能是通過工作來認識世界的。比如說,他扣扣子、背書包上學、洗碗、幫著媽媽布置餐臺等,這些是孩子在探索和學習、完善自己的過程。
孩子幫大人做一些事,他會特別愉快。樊登讀書很多授權點有時候需要我拍會場播放的視頻,我都找嘟嘟幫我拍。家里有其他人,我也不用他們幫忙。我對嘟嘟說:"嘟嘟,你來幫爸爸拍個視頻。"他說:"我行嗎?"我說:"你當然可以,沒問題,你拍照拍得那么好。"于是,我看到了孩子拍個視頻有多認真。比如,他會找一個角度,說:"爸爸,我先拍個照片,你看看這個角度行不行,我再拍。"他是很認真地在參與大人的工作。
如果大人把這個工作當作養家糊口的差事,對孩子說"你給我拍這個視頻,我給你10塊錢",這立刻就變成了以成人的邏輯去破壞孩子的世界。
孩子在主動性很高的時候,會在參與這個勞動的過程中感到愉快和好玩。大人活得太累,把工作當作養家糊口的苦差事,就不會正確引導孩子。我們對孩子說的"你快點兒"和"我幫你做",使得孩子沒法通過工作來認識世界。
如果我們能夠真的重新認識工作,領會工作本身就是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斷修煉、不斷精進的過程,就會更加尊重孩子的天性。
了解了主導本能和工作本能后,父母應該尊重孩子學習的規律,讓他可以重復地做一些事情,讓他可以參與到很多家庭工作中,去探索這個世界;對他保持足夠的尊重,把他當作大人一樣對待,跟他對話。這時候,父母會發現孩子完全可以成長得非常陽光、健康、開朗。
最后引用這本書里的話,跟大家共勉:"所有的父母都具有一個偉大的使命。他們是唯一能夠和必須拯救自己孩子的人,因為他們具有在社會中組織起來的力量,并能在共同生活的實踐中采取行動。他們必須意識到自然界托付給他們使命的意義,這個使命使他們超越社會,并使他們能夠支配所有的物質環境,因為他們的手中確實掌握著人類的未來。"
我們每個人的手中都掌握著人類的未來,希望我們珍惜自己手中的權力,讓孩子成長為自己本來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