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痛苦與恢復——在痛苦與恢復的循環中保持年輕

第1階段 痛苦

“凡不能毀滅我的,必將使我強大。”

德國哲學家尼采所說的這句話,簡單地描述了人所擁有的恢復力機制。

“在青少年社團活動中被前輩大吼后,我的忍耐力提升了”“工作越辛苦,換工作時越有利”,估計大家都有類似的經歷吧。當然,職場騷擾等不合理的事情帶來的痛苦另當別論。但“適度的痛苦”必定會提升我們的能力。

尼采的話,事實上也符合抗衰老機制。因為凡不能摧毀你的痛苦,都能夠使你的身心保持年輕態。

人們容易理解的一個例子就是“運動”。毋庸置疑,運動有利于保持身體健康,比如即使每天劇烈運動15分鐘,因心臟疾病而死亡的概率也減少了45%,總體死亡率減少了30%[1]運動的好處已經被多項研究數據反復證實,想必大家應該不會存有疑問了。

即使如此,可能還會有人懷疑說:“雖說死亡率降低了,單純地獲得了健康的身體,也不能說明變年輕了吧?”

但是,請放心。“身體健康的人看上去都要比他的實際年齡年輕”,這件事在過去也已經被多次證實了。

具體而言,在對1 826對雙胞胎進行的10年隨訪研究中,我們發現身邊看起來越年輕的人往往存活率也越高[2]在日本進行的其他調查也表明,皮膚色斑和皺紋少,而且看起來年輕的女性,內臟脂肪少,患有動脈硬化疾病的風險也低。用一句話可以概況這種現象,即身體健康的人看起來也年輕[3]

我將在第2章詳細講述有效的抗衰老運動。

讓我們說回正題。運動可以改善你的身體,進而使你看起來比較年輕,它們之間的這種關系毋庸置疑,但是至今我們還沒找到“為什么運動能使人健康”的答案。

是因為運動時身體分泌了特定的激素嗎?是因為運動改善了熱量平衡嗎?還是因為運動提高了胰島素的分泌量?

盡管人們提出了許多假設,但運動減少動脈硬化的原因、鍛煉減少癌癥發病率的根據等至今還是謎,仍未得到準確的解答。

關于運動能使人保持年輕的原因,現在最有效的觀點是“興奮效應”。1888年,德國科學家舒爾茨在一次實驗中發現了一種現象,少量毒藥能夠加速酵母的生長。他感到很不可思議,于是繼續推進該項實驗,得出的結論是:“少量時可刺激它,適量時可抑制它,過量時會殺死它,這適用于所有的物質。”

對生物來說,本來是有害的事物,但用量少時或許有利于它的發展。[4]在此之后也有類似的發現,如1943年免疫學家切斯特·薩瑟姆證實了樹液中含有的毒物加速了真菌的生長,并把這種現象命名為“hormesis”,該詞在希臘語中是“刺激”的意思,即“興奮效應”。也就是說,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興奮效應”,那就是“過多則有害,少量則有益”。

人的命運取決于“痛苦”

自古以來就有與興奮效應類似的觀點。

著于公元2世紀的猶太教盛典《原則書》,有一節寫道,“我們因痛苦而有所收獲”,“心理的成長必伴隨著痛苦,只有經歷這些痛苦才能得到上帝的寵愛”,這便是猶太人的思維方式在精神領域中的表達。

17世紀,英國詩人羅伯特·赫里克也曾留下這樣的話:“沒有經歷痛苦就沒有收獲。不工作就沒收益。人的命運取決于痛苦。”他著重強調在成功過程中經歷痛苦的好處。

希望無憂無慮地長大是人性使然。事實上,自古以來人們普遍認為,人生有必要經歷一些不幸或痛苦。

事實上,我們的周圍隨處可見興奮效應現象。疫苗就是利用興奮效應的一個典型例子。眾所周知,把毒性弱的病原體或抗體輸入人體內,激活人體防御系統,使得我們的身體即使受到相同病原體的攻擊也不會生病。法國細菌學家路易·巴斯德把疫苗機制總結為“疫苗就是人為地從能引起嚴重疾病的事物中創造出一種導致弱疾病的事物[5],這就是興奮效應的原理。

法國細菌學家路易·巴斯德

我們身邊還有一個更具代表性的例子,那就是蒸桑拿。當我們置身于70攝氏度以上高溫的桑拿房,體內的溫度就會上升,心率會增加到平均每分鐘120次。它給我們身體帶來的變化接近于輕度慢跑,從而改善心臟和血管機能。

蒸桑拿對健康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在芬蘭進行的一項有2 300人參加的研究表明,與從不蒸桑拿的男性相比,每周蒸2~3次桑拿的男性因心臟和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風險降低了27%[6],如果增加到每周4~7次的話,死亡風險甚至降低50%。其他數據也顯示,蒸桑拿可使患癡呆癥和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降低65%,這個結果應該是令人震驚的。[7]總之,蒸桑拿就像一臺模擬運動效果的機器,使人們受益匪淺。

蔬菜給我們帶來了“痛苦”

為了更深層次地了解興奮效應,讓我們看看蔬菜的案例吧。一方面,吃蔬菜可以補充我們身體所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另一方面,它也給我們帶來了“痛苦”。

為什么這么說呢?這是因為多酚

多酚是植物產生的特殊物質,其中比較出名的是漿果中富含的花青素和綠茶中的兒茶素等。顏色鮮艷的水果和蔬菜的色素都來自多酚,而作為蔬菜對身體有益的原因之一,電視和雜志也經常報道這種物質。媒體中最常見的解釋是,“它可以抑制身體的氧化”。人們認為多酚具有去除活性氧、防止細胞損傷和DNA(脫氧核糖核酸)損傷的功能。

上述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但科學界早就認為,單靠抗氧化并不能很好地解釋多酚的作用。這個觀點與人們普遍的觀點背道而馳,是因為多酚的抗氧化作用非常小,進入人體內的成分會很快被肝臟分解掉。

下面我們了解一下興奮效應的作用。

植物經常面臨各種壓力,比如因干旱而無法獲得足夠的水分,還有不斷繁殖的霉菌等,但與人類不同的是,它們無法躲避天敵。植物花了將近10億年的時間進化并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化學物質。

辣椒中的辛辣成分辣椒素具有抗菌作用,可防止霉菌生長,綠茶中的兒茶素可抑制害蟲的消化功能。未成熟的柿子之所以能避免被鳥兒破壞,那是因為它含有的多酚單寧酸有澀味。這些都是植物在進化過程中具備的化學武器,本質上可以稱之為“毒物”。

這些成分對我們的身體是有益的,無疑是因為多酚是一種有毒性的物質。

例如,紅酒所含的白藜蘆醇,刺激了一種名為Nrf2的關鍵轉錄因子,進而打開體內的解毒開關。[8]最初Nrf2是一種被外部壓力(如自由基等)激活的蛋白質,這就是白藜蘆醇在體內起到毒素作用的證據。

同理,我們知道絕大多數多酚都會在我們體內產生氧化應激反應,激活體內的“抗炎機制”。[9]炎癥是人體受到某種傷害時產生的一種反應,比如不小心劃傷手指后,傷口周圍會發紅;摔倒擦傷的話血就會濕乎乎地滲出來;如果被人打了頭,受沖擊的部位就會變紅并感到持續疼痛。這就是炎癥。

這些反應都證明免疫系統治愈了人體所遭受的傷害,并且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治愈傷害和感染的過程。沒有炎癥的話,我們的身體就不會那么順利地恢復了。

但是身體長期有炎癥也不好。如果是那種幾周時間就治愈的傷口還好,像感染和糖尿病等疾病對身體造成的傷害變為慢性炎癥時,會損害血管和細胞,人體就會從內部開始老化。所以為了使身體保持年輕態,我們必須盡可能地抑制長期炎癥。

有炎癥時,我們身體與生俱來的抗炎機制就會發揮關鍵作用。雖然我們至今還沒從生物學角度了解這個機制的全貌,但是我們知道它首先利用體內的脂肪酸和礦物質,然后采取各種措施來阻止炎癥的慢性化。該機制不僅可以抑制體內的炎癥,還可以增強我們的免疫力,以抵擋將來可能受到的傷害。最終的結果就是我們的身體恢復了活力。

簡而言之,多酚通過以下機制起作用,使我們的身體恢復活力。

1.多酚在體內充當少量毒藥的作用,引起體內輕度炎癥。

2.為了抵御炎癥,身體激活人體抑制系統,修復損傷。

3.在修復人體損傷的過程中,身體進一步恢復活力。

正是因為給我們的身體帶來了輕微的傷害,多酚才激發了我們人類與生俱來的身心修復機制。

多酚的作用被稱為“外來興奮效應”。[10]“xeno”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從外面來的事物”,也就是說,我們吸收的來自植物的“痛苦”,間接地使我們的身體恢復了活力。在第3章,我們將介紹酒、茶、辣椒等能作為輕度“毒物”有效抗衰老的食物。

經歷盧旺達種族大屠殺后的人們

興奮效應不僅對人們的身體有推動作用,也會讓人的精神(心理)因“痛苦”而得到成長。

1994年4月,東非一個叫盧旺達的國家發生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悲劇。共同居住在該國的多數派胡圖族開始對少數派圖西族進行屠殺,大約100天內死了80多萬人,最終導致盧旺達的人口減少了20%。目前懲罰戰犯的審判仍在進行中。

關于這場大屠殺,值得大書特書的是慘不忍睹的殺人方法。一位在大屠殺中幸存下來的少女在回答記者問題時這樣說:

“一天,一群胡圖族民兵在紙莎草葉下發現了我媽媽。當我媽媽站起來,給他們錢請求他們一刀砍死她時,他們剝光了她的衣服并搶走了她的錢。然后他們砍斷了她的雙臂,又砍斷了她的雙腿。”[11]

這簡直是人間地獄。雖然我們至今還不清楚盧旺達種族大屠殺的全過程,但是這件事給幸存者帶來的創傷是無法估量的。從那以后,他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2013年賓夕法尼亞大學對此進行了一項調查,并出乎意料地發現,他們并沒有被這一悲劇擊垮,而是從心態和行動上都變得更積極、更進取。[12]

研究小組推測:“這可能是因為精神上的創傷打破了過去的舊思維,使受害者能夠重新面對新的事物。”因為經歷了這場悲劇,他們的思考方式變得很積極了,萌生了“世上沒有百分百的事”“除了做自己喜歡的事,別無選擇”的想法。

當然,這個調查結果并不是說大屠殺是合理的,仍然有很多幸存者患有嚴重的PTSD(創傷后應激障礙癥)。因此對悲劇的反應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

然而,即使經歷過盧旺達種族大屠殺那樣的人間地獄,一些受害者也能讓身心變得更加強大,這也是事實。這是證明人類思維具有靈活性的一個非常有價值的例子。

即使是小小的“痛苦”,也能提高大腦的認知機能

即使不使用盧旺達種族大屠殺那么極端的例子,也有很多例子可以證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歷的痛苦可以使我們在精神上得到成長。

2018年,由劍橋大學等機構組成的研究團隊以學生為對象調查了“痛苦和成長的關系”。調查內容包括一些消極的問題,比如是否目擊過悲慘的車禍、是否與朋友打過架、愛的人有沒有患病等,以及這些事情有沒有影響受試者的認知機能。[13]

結果大致與預期相符,即過去有更多負面經歷的受試者往往有更好的記憶力和注意力控制能力。雖然精神上的創傷會導致PTSD之類的問題,但是適度的不愉快經歷似乎有助于訓練大腦的韌性。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創傷后成長(PTG)”,團隊表示:“負面經歷有助于培養認知控制能力,許多從困境中走出來的人獲得了精神恢復能力。”

雖然沒有人愿意經歷不好的事情,但是毫無疑問,人們能夠在逆境中成長。在經歷不愉快的事情時,你如果想到“現在我的大腦正在接受訓練”,大概會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吧。

第1階段的總結

· 沉睡在體內的恢復力被“痛苦”喚醒。

· 適量的毒和刺激對我們的身體有益。

· 多酚(飲食)、運動和壓力等“毒物”也可以激活興奮效應。

第2階段 恢復

運動界有這樣一句諺語:“要努力訓練,更要努力地休息。”這句話傳達了一個經驗法則,即嚴格的訓練必不可少,但相比之下更重要的是“恢復”階段。

雖說抗衰老過程中“痛苦”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如果你長期處于壓力中,可能就會生病。要想把痛苦轉化為保持年輕的源頭,恢復階段是至關重要的。

肌肉的增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眾所周知,在訓練過程中,如果損傷了肌肉纖維的話,人們必須適當地休息和補充營養才能達到增加肌肉的目的。如果你沒有休息而是不停地鍛煉,受損的肌肉纖維就不能及時修復,而且達到身體極限時,你就會感到不同程度的身體不適。[14]

盡管身體的不適程度因人而異,但達到不適等級3時,大部分人都需要花費幾個月才能恢復到正常狀態。僅僅疏于休息,就會使你身心崩潰,到頭來刻苦訓練卻加速了衰老的進程。

總之,“能夠使你保持年輕態的運動方法”是:

運動=訓練+休息

談到鍛煉,很多人往往只關注訓練技巧。比如人們往往只搜集有助于燃燒脂肪的運動和正確的姿勢等信息,而很少有人認真地思考過什么是“正確的休息”。

應對壓力時,必不可少的因素是什么?

不僅是身體,我們的精神也需要正確地恢復。但是在精神恢復方面,人們往往會選擇錯誤的方式。

美國心理學會(APA)在正式聲明中提到“現代人經常采用錯誤的解壓方法”[15]。也就是說,很多人選擇通過不健康的方法緩解壓力,沒有得到真正的休息。

往沙發上一躺、吃零食、抽煙……

這些都是常見的休息方式,但是美國心理學會并不推薦這樣的休息方式。雖不能說這些休息方式完全沒有意義,但休息的效果是有限的。

產業組織心理學家凱莉·庫珀表示,應對壓力時最重要的是“可控感”[16]這是一種“我現在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而且知道怎么實現它”的心理狀態。

比如你被老板罵了,但你清楚地知道被罵的原因是你沒有確認預算,這時候你就不會感到有壓力,只要下次記得確認預算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你并不知道老板為什么生氣,那么會怎么樣呢?你就會陷入種種困惑中,比如“他為什么突然生氣”“他討厭我了嗎”,而且這些困惑帶來的壓力久久不能消散。

如果你沒完沒了地看著電視休息,這段時間應該是很愉快的,但上床睡覺的時候就會感到很空虛。在購物時買到了喜歡的商品,你的心情就會好起來,但很快又恢復了原樣。

想必大家都有上述經驗吧。看電視和購物雖是輕松快樂的行為,但是因為這些行為只是在消費別人給的東西,所以很難產生積極的心情。這樣一來,休息的效果也會打折扣。

以下幾種休息方法比較容易讓你獲得“可控感”:

· 學習新技能:學習外語、樂器等未體驗過的技能。

· 與朋友交流:與親友一起討論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和壓力。

· 善待他人:做志愿者、參加社區活動、給朋友提建議等。

學習未知的知識和技術,和朋友交換意見,關心他人。諸如此類的行為都具有很高的積極性,因此會增強我們的可控感。結果是,積極的情緒得以提升,我們也從壓力中恢復過來了。

換句話說,真正有效的休息都具有“進攻”的姿態。它不是“沒事做,我們看電視吧”“有空去逛街吧”等被動的行為,而是“明天中午開始練習樂器”“去找朋友傾訴苦惱”等帶有明確意圖和規劃性的休息,因此可以給你的大腦帶來積極的刺激。

越是天才,越會好好休息

讓我們來看一看瑞典心理學家安德斯·埃里克森等人在20世紀90年代進行的一項調查。[17]他們調查了多位小提琴家的練習方法,并從中找出了世界頂尖演奏家具備的特征。

首先,越是優秀的小提琴家,練習的時間就越長,排名前十的演奏家在18歲之前的練習時長大約為7 500個小時,而一般優秀的演奏家平均的練習時長為5 300個小時。練習時間越長,能力也越強,這確實是一個理所當然的結論。

但是,他們發現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越是頂級的演奏家,越會自覺地規劃休息時間。頂尖演奏家基本上每練習90分鐘就會休息30分鐘,在休息期間,他們通過散步、冥想、午睡等活動讓大腦從音樂中解放出來。

關于休息時間的認識,頂級演奏家和優秀的演奏家有以下差別:

· 優秀的演奏家說,他們平均每周大約休息20小時,但是根據休息記錄來看,他們實際的休息時間約為35個小時。

· 頂級演奏家說,他們平均每周大約休息25個小時,這與實際數據基本一致。

總之,頂級演奏家常常會考慮“應該如何休息”“自己好好休息了嗎”這兩點,這樣的話他們的時間估算也會準確。

果然,越是頂級的演奏家,越能認識到休息的重要性。正如萊昂納多·達·芬奇所說,“有時候偉大的天才在不工作的時候取得成果”。

緩解疲勞和壓力的3個休息步驟

綜上所述,我們可通過以下3個步驟增強可控感。

①明確休息的目的。

②確定達成目的所需的休息方法。

③必須遵守并執行。

“休息的目的”是什么都可以。請大家選擇適合個人生活方式的目的,比如“增加肌肉”“忘記工作”“等待靈感出現”等。如果什么都想不出來,可以先按照本書的宗旨,確定“為了抗衰老而休息”的目標。

第2步“確定達成目的所需的休息方法”指的是,根據你的體力和壓力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我們將在第5章介紹如何思考最佳休息方法,屆時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一旦確定了休息的目的和方法,接下來你就要按照這些目的和方法去休息。讓我們按照計劃徹底地恢復身心吧。不是“一有時間就休息”的漫無目的地休息,而是根據事先制訂的計劃,該休息的時候就徹底休息。這種態度能培養你的可控感,進而切實地使你的身心得以恢復。

最后還有一點需要大家特別關注。也許讀到這里,有人會覺得“痛苦”比“恢復”更重要,認為“痛苦”激活了身心的恢復年輕態系統,而“恢復”只是起輔助作用。

如果這么想的話,請你一定要修正一下自己的想法。在抗衰老的過程中,痛苦和恢復同等重要,缺少其中任何一個,我們的身心都無法恢復年輕態。

簡單來說,痛苦和恢復分別承擔著以下職責:

①“痛苦”激活恢復年輕態系統。

②“恢復”使恢復年輕態系統得以運行。

我們被“痛苦”刺激后激活了恢復年輕態系統,但是并不能因此強化我們的身心。只有在遭受痛苦后不斷地正確地恢復我們的身心,恢復年輕態系統才能運行起來。

這和肌肉力量訓練的例子一樣。我們已經知道,在訓練過程中,肌肉不一定會得到增強,只有在我們的身體得到充分休息后才能。訓練(痛苦)啟動了成長系統,休息(恢復)使成長系統得以運行。

也就是說,“痛苦”和“恢復”就像抗衰老天平的兩端,請大家不要只關注其中某一方面。

第2階段的總結

· 過度的壓力會讓人內心疲憊,看起來比實際上更顯老。

· 要想正確地休息,可控感是必需的。了解自己的目的和達成目的的手段,就會增強我們的可控感。

· “痛苦”激活了恢復年輕態系統,“恢復”使恢復年輕態系統得以運行。

第3階段 循環往復

到此為止,我們可以簡單地總結為以下3點:

①人天生就具備恢復身心年輕態的系統。

②身心強化系統,在“痛苦”和“恢復”的刺激下運行。

③強化系統運行后,你就會比以前更顯年輕。

在你的身體里,存在著被稱為興奮效應的身心恢復年輕態系統,平時不使用的時候,它就處于休眠狀態。本書的宗旨,便是通過“痛苦”和“恢復”來喚醒它。

但是,如果每個人的身體里都存在著這個與生俱來的強化系統,為什么大家平時都不使用呢?仔細想想,這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生物的終極目標是將基因傳給后代。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所有的個體都會將自身能力發揮到極致,并盡可能地提高生存概率。

既然如此,我們不要把強化系統束之高閣,要自由且熟練地使用它才好。但是,除非被施加“痛苦”,否則不會引起興奮效應的原因是什么?

為了尋找答案,讓我們思考一下2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智人的生活環境吧。那個時代的人類通過狩獵和采集來獲取每天的食物,男人外出打獵獲取動物的肉,女人在山上采摘野菜和果實,以此獲得身體所需的熱量。

這絕不是輕松的生活,他們每天花4~6個小時、平均約跑16公里來搬運獵物。遇到惡劣的天氣,長時間找不到足夠多的獵物時,他們就會分享肉干和剩菜來充饑。

綜上所述,他們的生活有以下兩大特征:

①為了生存,每天進行激烈的身體活動。

②他們的身體會定期處于熱量不足的狀態。

在原始社會,現代人所說的“運動”和“斷食”是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換句話說,我們的祖先在日常生活中總是遭受著“痛苦”。

跑步和力量訓練是違背進化歷史的野蠻行為

回過頭來看一下,這種原始的生活方式究竟給現代生活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

眾所周知,現在很多發達國家的人都存在運動不足的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算,日本有35.5%的成年人沒有達到推薦的活動量,特別是年齡處于20~30歲的人,有80%沒有運動的習慣。[18]

雖然這個現狀很令人擔憂,但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理所當然的現象。說到底智人每天活動身體是為了獲取糧食,他們一旦獲得了必要的肉和蔬菜,再活動身體就沒有意義了。如果某個智人喜歡跑步或力量訓練,那么這種浪費能量的非適應性存在,應該會讓他在進化過程中被淘汰。

人類不斷進步的結果是,大腦中產生了“討厭運動的系統”。但是在原始時代,只有那些雖不想活動身體,卻不得不外出狩獵的個體才能生存下來。

如此一來,繼承這種基因的現代人存在運動不足問題也是理所當然的。在現代生活中,人們很少遭遇無論怎么活動身體都無法獲得食物的困境,而是即使不運動也能獲得足夠多的熱量,所以運動變得沒有任何意義。可以說,跑步和力量訓練是違背600萬年進化史的野蠻行為。飲食也是如此,在現代,大多數人都能得到糧食。姑且不論是不是健康的飲食,但大多數人都能輕而易舉地獲得身體所需的熱量。

沒有生存危機的話,人的身體機能就會下降

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么不經歷痛苦身體就無法發揮興奮效應?”

前面也說過,與智人相比,現代人生活在食物豐富的環境中,即使不運動也能獲得身體所需的熱量。這本身就是現代文明的一個巨大優點,但也引發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因為在應對現代生活環境的過程中,我們的身體有了以下變化。

“人們不運動也能攝入足夠多的熱量,意味著已經不存在生存問題了。既然如此,就沒必要啟動身心強化系統,讓它睡覺吧。”

如果沒有生存問題,就沒有必要特意啟動我們恢復身心的年輕態系統。人類原始的身體認為,不盲目地提升身體機能才是上策。

話雖如此,也會有人抱有疑問:只是沒有啟動身心的強化系統,我們的身體不也沒出大問題嗎?即使身心無法恢復年輕,只要能維持現狀不就好了嗎?但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

我們的身體一旦認為我們已經從生存危機中解放出來了,全身的機能就會按照以下流程開始降低。

· 身體機能下降:沒被利用的肌肉開始分解,細胞內蛋白質的合成速度也會降低。身體逐漸萎縮的同時,骨頭的修復機制和心臟的血液泵入能力也逐漸下降。

· 精神機能減退:多巴胺和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的分泌量減少,進而導致身體動力減退。做什么都提不起勁。

一旦陷入這種狀態,你就會給人一種蒼老的印象。無法進行蛋白質的合成,造成肌肉萎縮和皮膚凹陷,失去動力,從而失去活力。

關于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現代進化生物學認為:“人體帶著明確的目的使身體的機能下降。”

為了在糧食匱乏的環境中生存下去,人們只能通過降低身體的機能來節約熱量。減少肌肉可以減少10%~20%的熱量消耗,減緩心臟跳動也能達到類似的效果。

如果沒有干勁,身體也不想動起來,也就不會浪費熱量了。

人類進化生物學家丹尼爾·E.利伯曼將這種機制描述為“人類的身體為了適應需求而調整自身機能,進而得以進化”[19]在沒有生存危機的情況下,我們的身體機能就會下降,因為這是在進化過程中我們的身體為了保存寶貴的熱量而創造出來的適應性系統。

類似的問題在人體內隨處可見,例如,在現代衛生設施完善的環境中,你的大腦不常用免疫系統,導致它的機能下降,病毒和細菌變得比過去更難對付了。因此,人體在受到外界刺激時就會變得很虛弱,容易出現感冒和過敏等癥狀。

而且,人體天生具有體溫控制機能,會根據外界的溫度來切換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從而保持體內的熱量恒定。但是,在現代,因為空調可以調節溫度,所以就沒有必要特意維持神經切換功能。這種狀態持續下去的話,我們的身體就無法應對內外溫差,自主神經系統也容易紊亂。

也就是說,現在我們之所以需要“痛苦”,是因為現代文明的便利性關閉了身體的興奮效應。當然,衛生設備和空調本身都是偉大的發明,但也抑制了人類的潛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只能刻意地給自己施加“痛苦”。

美國特勤局特工為何如此頑強?

“喚醒在你體內沉睡的興奮效應。”

一些政府機構已經采用了這種思維方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國特勤局。它是一個專業組織,主要職責是保護美國總統,工作范圍從處理爆炸物到對抗武裝恐怖組織。

關于特工訓練,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警衛員艾維·潘波拉斯說道:

“特工訓練是基于興奮效應的概念而設計的。教官為了重新塑造學員的身體機能,連續幾個月不斷地給學員的身心增加負荷,使他們能夠在遇到任何問題時采取最佳行動。”[20]

特工是一種世界上最殘酷的職業。他們與武裝分子進行槍戰,逃離熊熊燃燒的大樓,拆除隨時可能爆炸的炸彈。為了保護總統,他們常常24小時不吃不喝地站在同一個地方執勤。

只有將人體的潛力發揮到極限,才能完成如此殘酷的工作。他們正是因為發揮了身體的興奮效應才能勝任這份工作。

特工是通過以下步驟進行訓練的:

①暴露:為了提高身體機能,選擇必要的“痛苦”,并讓自己置身其中。

②研究:觀察并記錄自己對“痛苦”的反應。

③調整:分析自己的壓力反應,然后決定接下來應該把“痛苦”提高到什么程度。

④修正:改變“痛苦”的程度,使其恢復到適當的壓力水平。

⑤休息:恢復因壓力而受損的身心。

⑥持續:重復步驟①~⑤,一點點提高“痛苦”的程度。

特工訓練的基本是,給予學員適度的“痛苦”并使其得到適當的“休息”,同時慢慢地提高他們的負荷。通過重復這個過程,特工的身體潛力就被激發出來了。

不存在抗衰老“特效藥”

雖然不像特工那樣進行了系統的訓練,但本書開頭介紹的奇曼尼族人和撒丁島的老人也在無意中采取了類似的行動。

我們都知道狩獵采集民族經常活動身體,這里就不再提及了。奇曼尼族人平均每天走14~16公里。正因為活動量大,所以他們會讓自己徹底地休息,比如他們一旦得到獵物,就會從白天睡到晚上,然后和同伴們一起聊天說笑。與此同時,他們會互相檢查對方身體的恢復情況,不能充分發揮狩獵能力的人,就不能參加第二天的狩獵活動。通過重復這個慣例,奇曼尼族人不斷地給自己施加適當程度的壓力。

撒丁島的老人也一樣,他們之中很多人一輩子都在從事艱苦的體力勞動。例如,年過90歲的撒丁島牧羊人每年11月左右離開家,把羊帶到海拔較低的地區,直到次年四五月才回來。有很多100多歲的老人仍在工作,有的人忙于栽培橄欖樹,有的人會在山區進行一次約12公里的徒步旅行。

當然,他們也會專心地休息,很多老人結束工作后,就會和朋友們聚在廣場上喝紅酒、玩紙牌,努力地恢復身心。在重新開始工作之前,他們要仔細檢查自己的身體狀況是否恢復到了正常水平,如果沒有,就會降低工作量,絕不勉強自己。

這兩種人的共同之處在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重復著痛苦和恢復循環。他們通過不斷挑戰人生的痛苦,保持著驚人的年輕身體。

綜上所述,本書講述的抗衰老的關鍵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 痛苦—恢復

為了讓你的身心恢復年輕態,你必須給自己施加適當的痛苦,同時要徹底地治愈。不斷重復這兩個階段,使你的身體產生真正的循環,從而延緩身心的衰老速度。

有些人可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即不使用的功能會衰退是世間常態,我們也經常聽到“為了成長,要忍耐”這樣的建議。在這一點上,“痛苦—恢復”法則可以說是從遠古時代就存在的普遍法則。

但問題是,能夠正確實踐“不斷重復痛苦和恢復”的人非常少。

前面也說過,要想發揮興奮效應,就需要一點點地給我們的身心增加痛苦,同時提高身體機能的基線。施加痛苦和身體恢復都要適可而止,如果超出這個范圍,就會陷入“壓力過大”或“刺激不足”的狀態,無論是哪種情況,都可能加速身體的衰老。

此外,因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基因不同,最適合的痛苦程度也存在很大差異,也不存在“只要遵守這個標準就可以了”的“特效藥”。為了充分發揮身心的興奮效應,掌握你自身的最佳痛苦程度和恢復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所以,為了激活在你體內沉睡的恢復年輕態系統,該如何正確地給我們的身心施加痛苦,又該如何正確地治愈呢?下面,讓我們進入實踐篇吧。

第3階段的總結:

· 人一旦暴露在“生存危機”中,就會啟動興奮效應。沒有“危機”,人就會變老。

· 為了恢復年輕態,有必要根據自身情況慢慢地不斷地增加適量的“痛苦”。

· 世界級的長壽者,都會反復地經歷痛苦和恢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苏县| 汕尾市| 历史| 鄂温| 开封县| 鲁甸县| 江陵县| 隆子县| 鄂尔多斯市| 和平区| 恩施市| 霍林郭勒市| 宜昌市| 蕉岭县| 巴南区| 伊吾县| 加查县| 寻甸| 成安县| 科技| 安阳市| 建水县| 阜新| 西充县| 和田县| 黄冈市| 汉源县| 南澳县| 柳州市| 苍南县| 阿拉善盟| 阿克| 广东省| 郎溪县| 霞浦县| 邯郸市| 曲水县| 亳州市| 霸州市| 天水市| 汝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