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暖的巢穴
- (德)費陀斯·德浩謝爾
- 1372字
- 2023-01-16 17:05:47
第五節 猛
化身為雛雞母親
先決條件在于,要找到能讓母愛行為落到實處的事物。產后的母獸仿佛全身心都為接納孩子而敞開著,這時要是誰剛好出現在它身邊,誰就會被牢牢鎖定為母愛的對象。
舉個令人捧腹的例子: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行為生理學研究所的艾雷尼厄斯·艾爾—艾貝斯費爾特(Iren?us Eill-Eibesfeldt)教授把幾只幼鼠放到正在產崽的雞鼬下面,冒充它的孩子。這個年輕的母親馬上接納了它們,盡管家鼠正是雞鼬喜歡捕食的獵物,可它一樣對它們呵護有加,直到3年后這些家鼠壽終正寢。
在德國曼海姆市附近的布爾施塔特小鎮上,有家小型私人動物園里以前也發生過一件滑稽可笑的事,那兒有一只雌性歐亞單獨住一間鳥舍。到了春天,它有了孵卵的興致,于是,它在巢中產下3枚蛋,并開始孵化。因為鳥舍中缺了雄
,未受精的蛋當然不可能孵出雛鳥,所以,動物園主人雅各布·魯(Jakob Ruh)取走了它們,換了兩枚受精雞蛋放在它的肚子下面。
那么這只從小吃過無數麻雀和雞的鷹科動物會馬上認出破殼而出的雛雞,把它們當作美餐吃掉嗎?這個母親根本沒有往那方面想!雞的天敵居然成了自己美食的媽媽,盡心盡職地照顧雛雞,而且,請注意它是只從未有過養育孩子經歷的
,僅僅出于天性,就把自己孵出的動物一概當作親生孩子,才不管它們長什么模樣。
從這些不尋常的現象,我們可以認識到本質。正如雞鼬和它的鼠孩子、歐亞和它的雛雞孩子的事例告訴我們的那樣,動物母親本身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下一代必須具有怎樣的外形。有專家說:它們沒有與生俱來的本能的關于孩子外形的認知,這個認知能力必須經過學習才能獲得。當然,它們生來具有粗略的認識:凡是由自己孵出或分娩后馬上需要哺乳或喂養的動物就是自己的孩子。
此外,通過歐亞的表現,我們還可以得出結論:母愛本能明顯強于捕食欲。這的確有一定的意義!
雛雞出殼以后,歐亞甚至對繼續以麻雀和小雞為食有了顧慮,從此,它只吃牛肉和豬肉。它還把豬肉、牛肉撕成小塊,送到雛雞面前,而雛雞則完全像幼
那樣從它嘴里取食。這對于以谷類為生的吃素的小雞來說,無疑是個驚人的轉變!值得一提的是,這只歐亞
與這兩只雞成為一生的親人。
在特定的前提條件下,作為替身的孩子還可能以更怪誕的面貌出現。奧地利維也納的獸醫費迪南德·布倫納(Ferdinand Brunner)博士報道過一只看家護院的母狗,由于它受到不正確的對待,加上大城市生活的孤獨,致使它退化到對發情期一無所知,所以它一直沒有孩子。
有一天,它卻開始表現出假懷孕的種種癥狀。碰巧的是,隨后幾天,牽狗的皮帶正好放在它的窩里,從此這只母狗便自然而然地把皮帶當成了自己的孩子。它一再小心翼翼地把這件沒有生命的物品安頓在窩里,溫柔地把皮帶舔舐干凈,銜在嘴里散步,它還牢牢看護著這件可笑的東西,敵視并兇狠地威脅靠近皮帶的一切,以至主人可以接近母狗,卻不敢觸碰一下皮帶。有時母狗就帶著皮帶躺在馬路上,連汽車駛近也不避讓。
一個“玩具娃娃”性質的沒有生命的物體竟被動物母親當作孩子接納,可以算是一個極其罕見的特例,而這只能以這只母狗失去常態來解釋。一般情況下,要讓母親與孩子真正建立起情感紐帶,有一點是絕對必要的:小家伙會對母親的接近做出反應,會依偎在母親身邊,要求吃奶;如幼雛是鳥,那么雛鳥會張大小嘴,嘰嘰喳喳叫個不停。
這就是為什么幾乎總是只有生命體才會被認作孩子,而且,這也解釋了本章開頭描述的現象:白耳狨為何片刻之后就放下胞衣,轉身走向了自己真正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