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暖的巢穴
- (德)費陀斯·德浩謝爾
- 1536字
- 2023-01-16 17:05:47
第四節 藥物能改造壞父母嗎?
有的人發自內心地希望擁有孩子,這樣,他就能傾其一生地愛他,但是也有些人不想要小孩,可孩子卻在某一天不請自來,那么,這孩子將不幸地忍受父母的冷漠。某些事物,諸如是否要孩子的意愿,是否要在一堆孩子中生活下去并為他們承擔責任,以及與此緊密相連的倫理價值等,都在我們的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動物則完全不同。實現養育自家孩子的期盼,僅僅是人類才有的動機。任何一只動物都不會在某個時候希望自己有個孩子!絕對沒有一只動物知道交配與懷孕之間的聯系。
但是,只要動物的孩子降臨這個世界,那么,大自然就會使動物母親釋放巨大的身心力量來保護孩子。它們的全身被突如其來的快樂和完完全全的幸福感充滿,就在它們為孩子無休止地忙碌、把自己的喜好和性欲擺到最后,甚至為孩子犧牲生命的時候。
相比這種直覺驅使的、無法駕馭的原始力量,諸如同情、仁愛、助人為樂等人類價值觀應該被劃入較高層次的道德范疇;但是從保護幼弱生命的效果來看,前者在很多方面值得重視。比如,動物并沒有價值觀,再者,一部分人道德信念不夠堅定,承受不住長期的重負。
所以,在動物界,萬物只信賴母愛等動物本性。
這不僅僅是形象化的說明,在現實中,造物主真的為動物預置了母愛行為模式,這一點能被上述激素實驗中動物滑稽可笑的表現所證明。
于是,就有人冒出這樣的想法:給缺少母愛的人注射點激素來人為增強。比如,通過這種手段把那些對孩子冷酷無情的婦女改造成盡心盡責的母親。但是,原則上講,這種想法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背離自然、沒有根基的機械式理解的典型產物。通過人為手段干預自然萬物,只會加劇弊病。
因此,我們不必為目前尚無改善方法而遺憾,因為我們人類母親為產生育兒沖動所需要的激素量極少,就像動物母親不必為愛孩子而在分娩時打上一針一樣。
母親的機體產生激素、釋放微量高效物質的誘因總是發生了對它來說重大的事情。初看起來,我們會覺得:它們像微量內分泌物一樣微不足道,以致許多人認為它們無足輕重,甚至可以被忽略。但是,它們能產生的精神力量卻很可能強大無比。
決定一只動物成為慈母的關鍵時刻就在分娩后很短的時間內,不管它是牝馬、母牛還是雌山羊,是雌雞鼬、母狗還是雌羚羊,是獅子、大象還是海豹,是鼠、鯨、刺猬還是沙漠疣豬。母獸只要一嗅到剛從自己體內出來的那個東西的氣味,內心馬上就會產生強烈的愿望:要為這個小家伙清潔、哺乳,要保護它!為了它,可以不顧一切!
這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僅僅是鼻子充滿了幼崽的氣味,就足以把它與孩子牢牢地拴在一起,使它在一段時間內不愿與之分開。
如果在哺乳動物母親嗅到氣味之前,實驗人員就把它的孩子取走,它就不會惦念沒在身邊的孩子。如果實驗人員奪走它的孩子之后又讓陌生的孩子取而代之,它在仔細辨別它們的氣味后,就會把它們認作自己的孩子。它的母愛本性霎時覺醒,從此認定這個外來孩子就是自己要傾心照料的對象。
這就是母子休戚相關的真實感覺,其他諸如“血緣的呼喚”或什么神秘凝聚力等等的猜測只會混淆事實真相,我們還是盡快忘了吧。
整整5分鐘的仔細嗅聞,就足以讓一只剛產下幼崽的母山羊把任何一只從別處抱來的羊羔當作自己的骨肉,甚至包括一只28天大的羊羔;當然,更大一點的羊羔會被母羊識破騙局,并遭到它拒絕。但是,只要是比這小些的羊羔,那么,只需5分鐘的嗅聞就足夠建立母子情感紐帶,而這種關系在此后歷經數月都牢不可破。
經過認真細致的研究,杜克大學(位于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的動物學家P.H.克洛普弗(P.H.Klopfer)教授認為:有可能是在分娩過程中,確切地說,是在宮頸擴張的過程中,更多神經激素催產素被釋放進血液,一方面刺激子宮肌肉并啟動乳腺分泌乳汁,另一方面瞬間激活潛伏在下丘腦中的“預先編制”的母愛行為模式。
如此看來,分娩時刻無疑就是母愛天性的啟動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