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素食養生(1)

素食,已成為當今最時尚的飲食話題之一。提到素食,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兩個方面:一是佛教,二是養生。的確,佛教提倡食素。佛家認為,食素利于養生,食素不僅不會影響人體營養的正常吸收,而且還可以預防和醫治一些由于食葷引起的疾病。佛家的素食飲食觀念,也符合現代營養學的理論。人體所必需的營養,都可以從素食中獲得。

佛家素食觀念的起源

素食是我國漢傳佛教飲食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佛家養生之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佛教所謂“食素”,即不食葷腥。其中,葷指的是蔥、蒜、韭菜等五種氣味強烈的蔬菜(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說的葷,一般指的是肉食),而腥則指一切動物肉。前者主要是為了清凈身心,不熏擾他人,后者則主要出于佛教的慈悲教義,關愛一切生命。從健康角度考慮,食素也是值得提倡的。

人類的飲食方式,作為人與自然界相交換的生理行為,不是一種單純的吃與喝,而是按特定方式進行的文化行為。“吃什么”、“怎樣吃”,表現為在明確觀念指導下進行的社會行為。佛家奉行的食素主張,就是人類社會生活里存在的各種各樣飲食方式中的一種。佛家的食素主張,是與佛家教義、教規以及它所主張的宗教倫理觀念相連的。佛陀在世時就說過,食肉的人即使獲得開悟,但最終都會遭報應,沉淪到生死的苦海中。

總體來說,佛教的食素觀念和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1.食素出于慈悲心

佛教徒食素是跟“大慈大悲”的佛教理念一脈相通的。因為釋迦牟尼創立佛教的基本理念是眾生平等,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此處的“生”并非專指人。佛教“五戒”中排在第一位的也是“戒殺生”。比佛教歷史更古老的婆羅門教、耆那教也講五戒,盡管內容不盡相同,也都包含不殺生這一條,但他們所說的“生”,指的就是人,而佛教不是。佛教中的不殺生,不僅包括不殺人,還包括不殺一切眾生——有意識的生命,包括動物。因為動物在被宰殺的時候,臉上往往會表現出驚恐或憤怒的神情,并伴隨有聲嘶力竭的哀鳴或哀嚎,這在以慈悲為懷的佛教徒看來是不吉利的,所以佛家提倡素食,如果人人都是素食主義者,那么殺生的行為就不會存在了。

2.食素基于因果輪回

因果定律,是佛家的基本法則,造什么因,得什么果,是必然不變之理。選擇素食,就是基于這種對因果輪回的認識。佛經上說:食肉的人,死了之后墮入惡的輪回中,要遭受無邊無涯的苦。造殺因就得殺報,食它的肉,就應該還它的肉。個別因,個別報;大家因,共同報。

佛家在這里所說的“吃出來的輪回”的教理,從某種意義上說,確實認識到了人的飲食與自然生態鏈的關系,其中一些觀點還頗合于現代生態文明的理論。例如,佛家認為瘟疫,就是共報的事例。在現代,那些嘴饞的人就愛吃野生動物,為此常常吃出病來,還把病大面積地傳染給人類,這類事件,屢見不鮮。

3.食素基于平等觀念

佛家認為,一切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也就是說,世間存在的一切眾生都是未來的佛。所以,佛家所講的食素,也和眾生平等的觀念有關。佛書中有這樣的記載:“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通俗地說,就是所有的雄性都是父,所有的雌性都是母。照此說來,今天,那些吃肉的人無異于在吃自己過去的父母的肉。這種說法從現代科學上來分析是沒有道理的,我們所指的“父母”是從血緣關系和社會關系上來講的,但是這句話中所體現的人和其他物種有聯系,并且彼此間要建立一種相互尊重、和諧的生存關系是有積極意義的。凈因法師在《殺生之殘忍》一書中提到,人是雜食動物,也可以吃蔬菜、水果。人雖然高貴,卻沒有平等的心,沒有意識到動物生存的意義。應該把動物和人同等看待,殺死動物和殺人有同樣的罪,動物和人有著平等的生存權利。這種物種間博愛的說法和現代動物保護者的某些觀念是一致的,同時也說明了佛家所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觀念是有道理的。

小知識

現代人對素食的思考

社會在不斷發展進步,飲食早已不再只追求果腹,美味而營養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今天,人類越來越多地反思自己,反思其他生命。同時,人類越來越關注自身的生活環境——地球。為此,回歸自然、回歸健康、保護地球生態環境,深深地影響著現代飲食的觀念。于是,天然純凈素食成為了21世紀飲食新潮流。素食者越來越受到尊重,能以素食款待賓朋被視為高雅的禮儀。雖然今天的素食不再有宗教的味道,但其中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愛護生命的意識卻體現出了現代人的文明、進步和高雅。

食素是最自然的養生之道之一

佛家認為,食素利于養生。素食沒有肉食的許多副作用,如大量食用肉類,不僅增加了消化系統的負擔,導致胃腸膽囊疾病,還容易使膽固醇增高,血粘度上升,引發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壓、肥胖等多種慢性疾病,但仍有很多人對食素持有異議,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擔心素食營養不夠。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食素者可以從他們的食物中獲得平衡的營養成分,這可從長壽的佛家高僧每日食譜中得到印證。

日本北法相宗管長清水寺總住持大西良慶在昭和五十八年(1983年)逝世,享年106歲。他幾十年來一直堅持早上6點鐘起床,吃很簡單的東西。他的一日三餐是:早餐為梅干、腌大頭菜、豆腐味噌湯、白粥兩碗;午餐吃早餐剩下的,或是面條;晚餐則是豆腐湯、菠菜或其他青菜混合,外加白飯一碗。大西良慶總住持自修行以來,沒有吃過任何肉類食品。

總之,素食富于營養,清淡而易于消化,能夠滿足人體對各種營養成分的需求,食素不會引起營養素的缺乏而致營養不良或身體虛弱。

那么,食素對人都有哪些益處呢?

1.食素可減少血管疾病的發生

因植物食品中不含有對心血管構成威脅的有害物質,因此食素可減少血管疾病的發生。美國公布的一個研究報告曾證實,堵塞的冠狀動脈,可以通過食素、運動、服藥和減少精神壓力等綜合措施重新通暢,而不需依賴手術打通。單靠食素也能達到同樣的目的,且在以后10年中沒有發生使心臟病猝發的冠狀動脈病;而不能堅持食素者,則出現了冠狀病重度再發。

2.食素可減輕腎臟負荷

食素對腎功能不健全的腎臟病患者來講,能起到讓腎臟“休息”的作用。腎臟病患者改為食素,外加乳制品的攝入,既可減輕腎臟負擔,又不減少蛋白質的攝入量,實為一舉兩得。

3.食素能預防骨質疏松癥

眾所周知,老年人尤其是絕經后的婦女,常有發生骨質疏松的危險,應該多吃含鈣質的食品,而維生素C有利于鈣質的吸收。很多植物食品,如綠色蔬菜,西紅柿和某些瓜果等都含有豐富的維生C,而動物食品有時卻會剝奪身體利用鈣質的能力。

4.素食容易消化和吸收

一切肉食在胃中不易消化,甚至進至大腸時尚有大部分未消化或只是半消化,因此肉食動物在大腸中腐化極盛,且多帶毒性,對人體有害。反而一切果蔬谷類的營養易消化、容易直接被吸收,植物中的纖維素也能防止便秘的發生。

5.食素能減少動物毒素的吸收及減慢衰老

由于動物受屠宰時,因憤怒、恐懼、哀傷、痛苦、掙扎,會產生大量有毒的分泌物,人食其肉,不知不覺中就把這些毒素也吃進自己體內,這樣就會加重腎臟、肝臟等排毒器官的負荷,使人容易患病及容易老,而食素就可以有效避免吸收毒素及衰老的隱患。

6.食素使人精神狀態更佳

食素者往往感覺自己很清爽,似乎人也變得更聰明了。事實,這并非只是心理暗示的結果,而是有科學根據的。國外的研究者發現,經常吃素的人神志清醒,思維敏捷,而經常吃肉的人則易神志混濁,反應遲鈍。因為大腦細胞所必需的養分從主到次分別是麩酸、維生素B和氧,而谷類、豆類等素菜是麩酸和維生素B的“富礦”,一日三餐從富礦里汲取能量,可以增強人的智慧和判斷力,使人容易放松及提高專注力。

小知識

佛教徒一定要吃素嗎

佛教徒不一定要吃素,譬如日本、泰國等信奉佛教的國家,囿于當地的風俗習慣及地理環境,有很多人并非素食者。然而素食合乎儒家的仁愛和佛教的慈悲,所以非佛教徒的神父、牧師也有食素的。中國佛教倡導食素是為了實踐慈悲的精神,信仰之后,能吃齋菇素是最好的,倘因家庭或工作上的關系無法吃素,可以選擇初一、十五日,或六齋日吃素,或平日只食肉邊菜、三凈肉也可以。

佛家素食講求營養平衡

眾所周知,素食主義者在飲食中不吃任何動物源性食品,而由于信仰、追求健康、美體瘦身等方面的原因,選擇素食的人也越來越多。如果你是一個嚴格的素食主義者,那么,日常飲食中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均衡膳食”。因為,只有均衡的膳食才能確保身體攝入足夠的必需營養素。那么,如何食素才能保證我們身體的健康?生活中我們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

1.注意五色搭配

對于五色,在我國現存的醫學文獻《黃帝內經》中說,五色與五臟相配,即綠、紅、黃、白、黑五種大家熟知的蔬菜顏色,各入不同的臟腑,各有不同的作用。

紅色主心,所屬蔬菜有紅蘿卜、西紅柿、紅椒、紅豆等;綠色主肝,所屬蔬菜有椰菜、蘆筍、苦瓜、黃瓜、芥藍、萵筍、青椒、龍須菜、芹菜以及其他綠色素菜;黃色主脾,所屬蔬菜有黃豆、玉米、南瓜、黃豆芽、紅薯、南瓜子、腰果以及各種植物種子等;白色主肺,所屬蔬菜有地瓜、蓮藕、蓮子、白薯、山藥、土豆、白蘿卜、銀耳等;黑色主腎,所屬蔬菜有紫菜、蕎麥、海帶、黑豆、香菇、黑芝麻、黑木耳等。

2.注意五味搭配

對于五味,佛家也從提高人的健康水平的角度提出了有價值的看法,值得我們借鑒。有一部叫《摩訶止觀輔行》的佛經說:適度的酸味,對肝臟有益,卻會損脾臟,所以脾病不可吃酸;適度的辛味,對肺臟有益,卻會損肝臟,所以肝病不可吃辛;適度的苦味,對心臟有益,卻會損肺臟,所以肺病不可吃苦;適度的咸味,對腎臟有益,卻會損心臟,所以心病不可吃咸;適度的甘味,對脾臟有益,卻會損腎臟,所以腎病不可吃甘。

3.飲食上要掌握原則

應以全麥面包、胚芽面包、糙米等代替白米飯、白面。

肉類蛋白質含量高,但豆類如黃豆、毛豆、綠豆,或豆腐、豆干等豆類加工品也含豐富蛋白質,可補充因未攝食肉類而缺乏的部分,且多吃豆類無膽固醇過高之憂。

多攝取腰果、杏仁等核果類,其豐富油脂可補充人體所需熱量。

青菜最好能有四五種變化;肉類所含鐵質可經由多攝取高鐵質的水果如番茄、獼猴桃、葡萄來補充。

別為了讓素食更有味而多用油脂來烹調,應掌握素菜清淡、少鹽、少糖的原則才符合素食之健康取向。

吃素者易缺乏維生素B12,多吃綜合維生素可改善。愛美的女人想靠吃素來維持苗條身材可不是這么容易,如果你烹調方式不正確,用油過量,或是盡挑些油炸類如炸豆腐皮,或是甜食類如綠豆糕來食用,盡管這些食物都是素食,然而,高油高糖讓你想不發胖都難。

如果你是個素食入門者,剛開始也許會覺得明明吃得很多,卻餓得很快,這正是因為植物較易被腸胃吸收。別擔心,持之以恒,你就能深切感受到吃素對身體健康有多好了。

小知識

多吃素食并不等于不吃肉食

《黃帝內經》提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自古以來,我國醫學就主張食物要多樣化和基本食素。據調查,我國長壽老人的食譜,其主食多為玉米、麥等谷物,副食多為豆制品、蔬菜、水果、輔以少量家禽野味。素食中含有人體所必需的糖、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和豐富的維生素,它們對推遲衰老,預防老年性疾病的發生,增進身體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但多吃素食并不等于不吃肉食,合理的飲食調理應當做到“素為基礎,葷素并用”,這樣才能延年益壽。

食素自有其滋味

佛家飲食包括飲料和飯食兩類。飲料指各種漿、羹、水,如蜜漿、果漿、醍醐、甘蔗和凈水、茶水等;飯食指米、面、酥酪、肴饌等。這些飲食都可以“資色身,進道業,而證菩提”,所以,可用它們來供養佛僧。

佛教常用的供養飲食主要有凈水、餅、粥、果、羹、米飯及圓根(大頭菜)等食物。佛經中記載了有關飲食的供養,即用百味的飲食供養諸佛、菩薩及眾僧,除米飯外,還有餅、果、藥草等。

這樣說來,佛家的素食并不是不講飲食的多樣化,不講究吃得有滋有味的。素食者每天的飲食,包括下面幾種:

面食、谷類和土豆,為飲食的1/3。這類食品富含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是很好的淀粉來源。

水果與蔬菜,包括各種新鮮的、罐裝的、曬干的以及果汁,也為飲食的1/3,并盡量選擇多類品種,每日不少于五類。

牛奶和奶制品,此類食品富含蛋白質和鈣,適量攝取。

豆類和堅果類,此類食品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等,適量攝取。

帶脂肪和糖類的食品,包括、甜食、餅干以及油炸的食品等,此類食品少量攝取。

從對佛家膳食食譜構成的研究可以發現,佛家素食已成一大食系,佛家素菜在中國傳統菜品中也占一席之地。中國傳統素菜分為寺院素菜、宮廷素菜與民間素菜三個流派。寺院素菜講究“全素”,禁用五葷,且大多禁用蛋類。宮廷素菜,泛指道家宮觀、佛家寺院烹飪的專供帝王家享用的以素菜為主的饌肴。素菜在僧人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原料,除了時令蔬菜外,多用豆制品、竹筍和三菇六耳,還有號稱“四大金剛”的豆腐、面筋、筍、蕈等。

梁武帝時,南京建業寺有一僧廚,素菜烹調技藝精湛,“一瓜可做數十肴,一菜可變數十味”。唐宋時期,我國經濟文化繁榮昌盛,烹調技藝日臻完善,廣泛使用植物油,豆類制品和果蔬菜大量增加,茹素之風比前代更加興盛。據王讜的《唐語林》載,崔侍郎安悲,宴請諸司,用面粉和芋頭等材料做素菜,在外形上可與豬羊肉做的膾炙葷菜相媲美,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開了后世“仿葷素菜”的先河。

唐以后的帝王也十分喜歡佛家菜肴。據記載,少林寺曾用少林素食先后招待過唐太宗、元世祖、清高宗等20多位帝王。宋代以后,寺院素菜已能配成品位很高的全素席。許多菜肴,以素仿葷,比如素雞、素鴨、素魚、素火腿等,不但與葷菜形似,而且味道也頗為相近。寺院齋廚用白蘿卜或茄子加發面等原料制成“豬肉”,用豆制品、山藥泥烹制出“油炸魚”,用綠豆粉摻水仿制成“鴿蛋”,用胡蘿卜加土豆仿制成“蟹粉”,廚師的巧思和手藝也滿足了人們情趣上的需要。

小知識

什么是仿葷素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阳县| 公安县| 保康县| 镇远县| 松潘县| 繁昌县| 奉节县| 冷水江市| 连平县| 黎平县| 如皋市| 马龙县| 上杭县| 深圳市| 大城县| 太康县| 多伦县| 乐昌市| 香港 | 延川县| 贵阳市| 龙井市| 曲靖市| 陇南市| 磴口县| 湖南省| 云林县| 潼关县| 通榆县| 正蓝旗| 环江| 海城市| 彭州市| 威远县| 和田县| 阿图什市| 文成县| 营山县| 新郑市| 公安县| 图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