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帝國天裂
- 新史記—中國大航海時代
- 半滴火
- 4637字
- 2023-01-11 14:17:10
在鄭芝龍剿滅劉香并與荷蘭人決戰于海洋的那些日子里,鄭成功并沒有受到這場戰爭的影響。他接受了中國傳統的儒學教育,并開始學習寫作詩歌與官樣的八股文,這是參加科舉考試所必須掌握的文體。他的詩歌十分出色,出彩之處并不在于華美的詞匯,而在于高遠的境界,他早年寫下一首《登高》的詩篇:“只有天在上,而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俯首白云低?!?
雖然詩歌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但是確實體現出這個年輕人非凡的胸襟與宏遠的境界:只有天在上,而無山與齊!這句詩隱隱透露出他深藏于內心深入的雄心壯志與遠大的抱負。
十五歲的那年,即崇禎十一年,鄭成功入南安縣學為廩生,此時的他仍然以考取功名,為門第增光為己任,富實的家庭讓他在經濟上沒有任何后顧之憂,這種生活環境也使他沾染一些富貴家子弟的習氣,有一次鄭成功到福州參加鄉試,“自泉入福,郵傳館舍皆有司備設。及入棘闈,監臨交遣小吏詣號舍致寒溫,預選同舍生代為起草。珍果佳肴,絡繹傳送。森竟日飲啖而已。漏下便已出闈,傳呼歸館舍,共赫奕如此。”
雖然鄭成功早年不時透露出他的才華與英氣,但是這段時間并沒有多少可以圈點的事跡。在十八歲時,他遵從父命,與董友結婚。董友又被稱董酉娘,她是董飏先的女兒,董飏先是福建晉江人,曾經擔任過禮部侍郎,這個由父母包辦的婚姻,還是缺乏一些浪漫的色彩,只是鄭、董兩家門當戶對的結果,但是不管怎么說,鄭成功有了自己的家庭,婚后第二年,他的兒子鄭經出生。
就在鄭成功過著公子哥的快樂生活的同時,大明朝的政局已經不可收拾了。
李自成與張獻忠這兩股反政府武裝越發的強大,分別對帝國的北方與南方發動猛烈的反擊,并且先后稱王,李自成為大順王,張獻忠為大西王。局勢的惡化,遠遠超過朝廷公卿大夫的意料。崇禎十七年,據守在陜西的李自成開始進攻BJ,在大順軍隊的猛烈攻擊下,帝國節節敗退,李自成很快就兵臨帝國的首都BJ。
BJ城的防御全線崩潰,三月十八日,大明崇禎皇帝在煤山上自縊身亡,次日,李自成以勝利者的姿態,騎著高頭大馬進入BJ城。大明帝國的中央政府被顛覆了,這實際上意味著大明朝歷史的終結。
內戰給了北方滿族人予天賜的良機,特別是鎮守東北重鎮山海關的明朝將領吳三桂向滿清政權剃發投降,滿清攝政王多爾袞果斷揮師南下,與吳三桂聯手擊敗李自成,李自成被迫于四月三十日撤離BJ城,清軍占領BJ城,當時絕大多人都沒有想到,一個新的王朝就以這樣一種方式開始了。
這一系列的驚天裂變來得太快了,幾乎令所有的人都措手不及。雖然BJ城陷落,但帝國仍然擁有龐大的土地與人口以及數量不少的軍隊,更重要的是,大明帝國的\"兩京\"制度為帝國政權的重新建立提供了可能。BJ是大明帝國的首都,南京是陪都,根據帝國的制度,南京一直保留著六部、都察院等一套與中央政權相同的機構,因此在得悉崇禎皇帝自縊身亡的消息之后,南方官員為擁立新的皇帝而勾心斗角,爭論不休,最后馬士英等人擁立朱由崧為皇帝,稱弘光皇帝,這是大明政權的延續,被稱為南明。
雖然很早前就有人發現\"劉項原來不讀書”,但是強大的文化傳統仍然將讀書作為一個進階的最好的手段,在審美的中國傳統中,文章的優劣往往是一個人才華的體現,除了文章之外,書法、詩歌也是重要的參考。鄭成功在書法、詩歌上有著深厚的造詣,根據一則史料的記錄:“明季鄭成功氏,漢族中一奇男子也。近有人見其手書詩一律,詩字皆佳絕,良稀世之寶也?!?
在南京求學期間,鄭成功寫下不少山水詩,這些詩歌得到時人的高度評價。比如他在《游桃源洞》一詩中寫道:“清氣蕩胸臆,心曠山無言,行行過草廬,瞻仰古人園……遠色夕以麗,落日艷危墩。顧盼何所之,灑然滅塵根。歸來忘所歷,明月上柴門。”
錢謙益對此詩贊不絕口,稱其\"聲調清越,不染俗氣,少年得此,誠天才也?!绷硪粋€文士瞿式耜的評價是:“曲折寫來,如入畫圖,一結尤清絕。次首瞻矚極高,他日必為偉器?!编嵆晒Φ脑姼枨宓h遠,有陶淵明之遺風,在另一首《游桃源洞》的詩中,他寫道:“聲蕩白云飛,誰能窺真諦?真諦不能窺,好景聊相娛。相娛能幾何?景逝曾斯須。胡不自結束,入洛索名姝?!?
如果不是因為帝國慘敗裂變,使他躬入時局、挺膺責任,也許鄭成功的詩歌會有更高的成就。但詩歌畢竟只是詩歌,雖然錢謙益從詩歌中看出他的大氣,但是英雄之路并非那么平坦,如今的鄭成功只是具備內在的才華,他還需要外在的磨練。錢謙益慧眼識英雄,他欣賞鄭成功的才氣,并給他表了個字:大木?!贝竽綷"的來源是出自《孟子》的\"梁惠王\"篇中的一句話:“為巨室則必使師求大木”,就是造大房子一定要讓工匠師傅找來大木,這大木就做棟梁用的,錢謙益的意思暗寓鄭成功將成為國家棟梁之材。
此時雖然滿清入主BJ城,但是南明政權的建立,南方還有廣闊的土地與軍隊,物產豐富,仍然有機會從滿族人手中重新奪回BJ城,然而弘光小政權從一開始,便暴露出許多問題,首先皇帝就是大昏君一個,今朝有酒今朝醉,沉溺于灑色,根本不把國家大事當回事。在小朝廷中掌握大權的馬士英、阮大鋮等人,也都是收刮民財,醉生夢死之輩,整個朝廷一片烏煙瘴氣,雖然有史可法這樣清廉正直的大臣,可是他還是缺少雄才大略,難以頂起這個暗弱的朝廷。
南明小政權從一開始的基本戰略就出現重大的失誤了。馬士英、史可法等南明重臣,都贊成\"聯虜平寇”,即聯合滿清的力量,先殲滅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的力量。史可法在上疏弘光帝時說:“是目前最急者,莫逾辦寇矣?!敿饶軞①\,即是為我復仇。予以義名,因其順勢,先國仇之大,而特宥前辜;借兵力之強,而盡殲丑類,亦今日不得不然之著數也。”南明的消極政策,最后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這使得滿清政權得以先摧毀李自成的大順軍,然后回過頭來對付南明。
不光如此,南明小朝廷很快便陷入到內戰之中。弘光元年三月,手握重兵的明將左良玉因不滿馬士英等人因為投機倒把反而地位在自己之上,便揮師東進,討伐馬士英。在內戰爆發后不久,左良玉便病死,其軍隊在兒子左夢庚的指揮下,繼續與弘光政府軍作戰。與此同時,滿清的軍隊開始大舉南下,準備對弘光小政權進行摧枯拉朽的打擊。
四月十八日,清軍兵臨揚州城下,史可法守衛揚州城,四月二十四日,清軍開始攻城,僅一日便攻占揚州城,史可法死難,清軍屠城,前后屠殺約八十萬人,實為人間慘劇。揚州失守的消息傳來,弘光帝倉惶逃出南京城,五月十七日,清軍兵不血刃,占領南京城,幾天后,弘光帝被清軍所俘虜,最后被押至BJ處死,弘光小朝廷就這樣滅亡了,在清軍南下過程中,僅在江北投降清軍的南明官兵便達到二十三萬之多,而內戰的一方左夢庚最后也率數萬人向清軍投降。
鄭成功是在1645年年初從南京城返回福建,他在南京期間,親眼目睹弘光政權的腐敗,作為一個富貴家的子弟,鄭成功寫了一對聯以自勉:“養心莫善寡欲,至愛無如讀書。”這位年輕人出淤泥而不染,志向高遠,潔身自好,比起那一群貪官污吏,境界如天壤之別。
當時鄭成功的老師錢謙益在弘光小朝廷中擔任禮部尚書,但對于小朝廷朝政的混亂,他有心無力。鄭成功感于時局之惡化,向錢謙益進言當\"知人善任,招攜懷遠,練武備,足糧貯,決壅蔽,掃門戶”,這些主張無疑是針對當時時局而言的頗有眼光的見解,錢謙益對鄭成功說:“少更事,知之易,行之難。”這些話說來固然容易,但要付諸實行談何容易。但鄭成功的答復令錢謙益十分吃驚:“行之在公等,度不能行則去;能,不我用亦去。此豈貪祿位,徒事粉飾地邪?”鄭成功此時的思想已經十分明確,為人為官,不可茍且流俗,雖然鄭成功師從錢謙益,此時卻批評起自己的老師,就象日后他身為兒子,卻批評起自己的父親一樣,這就是他身上的血性。
鄭成功并沒有經歷南京陷落一役。弘光小政權雖然短命,但對鄭氏家族勢力的擴張有所影響,弘光帝上臺后,因為鄭芝龍、鄭鴻逵手握重兵,因而兄弟兩人都被封為伯爵,這無疑大大提高鄭氏家族在南明政權的影響力。
鄭鴻逵即鄭芝彪,是鄭芝龍的三弟,他是武舉出身,官職累遷至總兵,在弘光帝時,他被調到瓜州一帶駐防,與清軍對峙,但是被清軍所擊敗,便帶兵向東撤退。弘光帝被清軍俘虜之后,六月八日,潞王朱常芳在杭州就任監國,實際上是再立一個小朝廷,然而僅僅數天后,清軍便兵臨城下了??偙嶘欏诱埱舐和跚巴=?,但潞王此時沒有任何主意,沒有答應,鄭鴻逵知道事不可為,便逃出杭州。六月十四日,清軍攻占杭州,潞王隨即投降清軍,潞監國政權就這樣輕松垮臺了。
鄭鴻逵出杭州之后,遇到了唐王朱聿鍵。朱聿鍵在南明諸藩王中,身世很不一般,他雖然是皇室貴族,但卻歷經磨難坎坷,而且在抗清態度上極為堅決,他見潞王一心想投降,憤然離開杭州。鄭鴻逵、黃道周等人在會晤唐王朱聿鍵后,見他\"慷慨以恢復為任”,便決心擁立朱聿鍵。
閏六月初六,在鄭芝龍、鄭鴻逵的支持下,朱聿鍵入福國,閏六月二十七日,朱聿鍵即位,史稱隆武帝。隆武政權獲得了兩廣、湖廣、四川、云南、貴州等多數南明地方政權的承認,在弘光倒臺后,聯合抗擊清軍入侵,又一次露出了希望的曙光。
隆武帝希望能借助鄭芝龍強大的力量,聯合各地的殘余明軍,收復南都,進而光復全國,可以說,隆武帝雄心勃勃。然而鄭芝龍并不這樣想,鄭芝龍最關心的事,不是光復大業,而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地盤,撈取更多的政治資本,他迎立隆武帝,還帶有某種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
鄭芝龍沒有失望。
很快,隆武帝封鄭芝龍為\"平虜伯”,鄭鴻逵為\"定西伯”,鄭芝豹為\"澄濟伯”,他的族侄鄭彩為\"永勝伯”。過了不久,又封鄭芝龍為\"平國公”,鄭鴻逵為\"定國公”,到了八月,加封鄭芝龍為\"太師”,不久后,鄭鴻逵也加封太師,由是可見隆武帝對鄭氏兄弟的倚賴。
鄭芝龍此時達到其生涯的巔峰期,當一個國家走向支離破碎之時,鄭芝龍似乎并沒有受其影響,他也許象效法東漢末年的曹操,將一個垂死掙扎中的政權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他擁有龐大的而且幾乎是私人的武裝,現在又登上南明政權的權力之巔,雖然這只是個殘破的政權,鄭芝龍企圖憑借自己的實力,游走了各方勢力之間,確保自己的地位與榮華富貴不受到動搖。
隆武帝雖然有中興明室的宏偉志向,但他其實是一位光桿皇帝,無論是兵權還是財政,都操之于鄭氏之手。隆武帝不得不向鄭芝龍、鄭鴻逵等人讓步,并且盡量以小恩小惠拉攏鄭氏兄弟。有一回,定國公鄭鴻逵帶著自己的兒子鄭肇基去見隆武帝,隆武帝便賜給鄭肇基\"朱\"姓,在古代社會,向臣下賜予皇家姓氏,這可是莫大的恩惠。這事讓鄭芝龍知道了,第二天,鄭芝龍就帶著鄭成功去見隆武帝。
隆武帝一見鄭成功,只見此人英氣逼人,既有文人的儒雅,又有武夫的健壯,舉止得體,不禁暗自喝彩,他端詳鄭成功片刻,問了他一個問題:“江山危矣,你何從我乎?”
鄭成功脫口而出:“文不貪財,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
隆武帝聽了之后不禁大喜,他召鄭成功上前,呵寒問暖,撫其背說道:“只恨朕沒有女兒可許配給卿家,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毕铝钯n他\"朱\"姓,并改名為\"成功”,在此之前,他還叫做鄭森,鄭成功的名字便是由此而來,由于\"朱\"姓是皇族姓氏,所以后來鄭成功被稱為\"國姓爺”,便源于此。這個名字,也包含著隆武帝希望能在鄭氏家族的支持下,完成復國大業的理想。
除了賜姓之外,隆武帝還封鄭成功為御營中軍都督,儀同駙馬,表示自己將鄭成功當作女婿來看待。顯然,隆武帝希望以推心置腹的方式來拉攏鄭成功,并希望通過鄭成功繼而影響鄭芝龍,否則處處受到鄭芝龍的制肘,什么事也做不成。
對于隆武帝的知遇之恩,鄭成功一直心懷感激,他與父親鄭芝龍不同,他希望能上戰場為國立功,掃清北虜,恢復中原。然而,隆武政權很快便陷入困境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