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石油危機與國際政治 經濟格局(1)
- 石油效應:全球石油危機的背后
- 浩君
- 5391字
- 2014-11-27 14:45:17
9.石油對國際政治有何影響?
在當今世界政治中,某個國家在能源特別是石油的控制、擁有能力對其政治影響十分重大。哪個大國能控制世界石油,它就能稱霸世界。因此,在冷戰時期出現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爭奪控制世界石油進行公開或隱蔽的對抗的現象。冷戰結束后,美國仍然力圖控制主要石油資源,其他大國也正在或即將反對美國控制世界石油。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在一定程度將取決于世界石油資源的控制狀況。
那么,石油因素對國際政治關系到底有哪些影響呢?
一、石油已經發展成為一種能對國際關系的變動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國際事務中,能夠對國際關系、大國的對外政策產生巨大的連續的影響,就是“石油因素”。在世界上,能夠保持政策連續性的大多數國家,需要依賴“石油外交”。“石油外交”是和大石油公司利益兩者相結合的產物。一些石油大公司的利益驅使它參與了本國的外交政策的決策,從而使本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具有連續性。石油安全的重要性世界上主要大國對世界石油主要產區和主要運輸通道國的國際關系保持著始終如一的態度。這種現象在冷戰時期表現得十分明顯。在當時,美國政府就曾明確表明,中東地區是對華盛頓具有重要戰略利益的地區。目前,兩個超級大國對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是,美國對這些產油國家的外交政策基本沒有什么變化,如對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仍然保持著特殊的友好關系。“9?11”事件后,美國又把伊拉克和伊朗看作是“邪惡軸心”國,首先對伊拉克采取軍事高壓政策,接著調兵遣將,最終于3月20日對伊拉克發動了戰爭,用武力征服了伊拉克,推翻了薩達姆政權,為控制伊拉克石油掃清了道路。目前,美國仍然與俄羅斯爭奪中亞以至中東地區的石油控制權。這兩個國家的對外政策,仍然是繼承以前的格局,推行各自的“石油外交”。同樣,日本也把“石油外交”當作自己對外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拉緊同中東產油國家的關系,另一方面千方百計發展遠洋海軍,以確保其海上石油運輸安全。西歐各國也仍然推行著與冷戰時期相同的“石油外交”,并且與美國保持著基本相同的步調,所不同的僅僅是沒有冷戰時期明顯的軍事對峙。
二、石油成為很多國家決定其政治和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
在美國,大的石油公司往往對國家的政治和外交政策有著極大的影響力。目前世界上的各大石油公司仍然是獲利最豐厚的企業,這些大的石油公司經濟實力十分雄厚。有的石油公司年利潤達數百億美元。2000年世界七個大石油公司的石油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35%。2001年全球企業的20強中,石油企業就占了5個,其中第二名是埃克森-美孚公司,年營業收入高達1915.81億美元。正因為如此,這些大石油公司對參與“石油外交”的所有國家的對外政策均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在20世紀70年代,前蘇聯主要靠出口石油的收入建立了穩定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體系。前蘇聯的“發達社會主義”的巨大政治、經濟和軍事就是由它的豐富的石油資源體現出來的,并使以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長時間地發揮作用。北海石油開發極大地刺激了英國和挪威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使衰老的大英帝國有了新的生機。中東產油國經濟在近幾十年來的發展,更是得益于石油,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從而使這些原來很落后的國家在當今國際社會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利比亞由于發現了大油田,才得以從一個落后的國家一躍而成為一個在國際舞臺上相當活躍的國家,才敢于把世界頭號帝國——美國視為自己對外政策的主要對手。前伊拉克和現伊朗之所以敢與美國對抗,也是因為它們那里有著極其豐富的石油資源。石油生產的豐厚利潤,是這些國家經濟得以發展、政治得以穩定、軍事得以強大的主要資金來源。目前,俄羅斯對自己也看得十分清楚,政府部門把石油看作是國家擺脫經濟困境的巨大杠桿,認為豐富的石油儲量是俄羅斯調整經濟結構和解決外債的重要支撐,是現階段俄羅斯同國際金融機構進行談判的一張重要王牌,也是俄羅斯今后償還債務的一張重要王牌;石油工業的發展是帶動整個國家冶金業和機器制造業發展的有力手段,石油撐起俄羅斯國家半邊天。
三、石油對地緣政治的影響巨大
石油與地緣政治的關系表現為“石油地緣政治”。石油地緣政治的形成具體又與石油儲量的“地緣政治”、石油生產的“地緣政治”、石油消費的“地緣政治”和石油貿易的“地緣政治”聯系在一起。
中東和獨聯體是世界油氣資源最為豐富和集中的地區,占全球石油已探明儲量的71%。因此,這兩大地區的石油資源不僅有重要的國際意義,而且具有更加重要的地緣政治意義。這兩大地區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在國際地緣政治中仍將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哪個國家(或國家集團)控制了這個地區的石油權,哪個國家就將在世界上稱霸。這兩大地區內部是否穩定,國家之間的友好、團結、協作狀況如何,不僅制約著本地區的安全和經濟發展,而且也會影響整個世界的安全和經濟發展。
由于種種原因,石油消費國與石油資源國或石油生產國的集中分布格局并不一致,這必然造成石油消費國與石油生產國或石油資源國之間的矛盾、摩擦以至沖突,從而形成不同的“石油地緣政治”,形成石油消費國“地緣政治”與石油生產國或石油資源國“地緣政治”之間的對立。石油生產國或石油資源國為了抵制石油消費國的控制,就會建立自己的組織,如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即歐佩克OPEC)。歐佩克實際上就是一種“石油地緣政治”組織。與歐佩克相對應的是西方發達國家控制的各種國際能源組織,如設在巴黎的國際能源機構,設在倫敦的全球能源研究中心和歐盟委員會(內設能源機構)等,代表石油生產和出口國的歐佩克,代表石油消費和進口西方大國的國際能源機構,它們都代表著自己的利益,它們之間的矛盾、摩擦,實際上屬于“石油地緣政治”問題。
在國際關系政治格局中,不同國家或國家聯盟都在利用地緣政治因素來開展“石油外交”。在發達國家,“石油地緣政治”外交建立在五個“環節”基礎之上,即通過投資、開發、加工、運輸、銷售來構建它們的對外關系,以便控制主要石油資源和石油生產地區,實現它們的國家戰略利益。中東地區的“石油地緣政治”外交建立在兩個“環節”的基礎之上,即通過生產、銷售來構建它們的對外關系,以抵消發達國家對它們的石油控制,實現它們的國家戰略利益。俄羅斯及其他獨聯體國家的“石油地緣政治”建立在三個環節的基礎之上,即通過開采、運輸、銷售來構建它們的對外關系,以保持它們的獨立性,實現它們的國家戰略利益。
10.查韋斯憑什么頻頻與美國叫板?
2005年4月24日,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在每周廣播電視講話中表示,由于美國軍事教官在委軍隊中煽動“反對委內瑞拉政府和軍隊的活動”,委內瑞拉決定終止所有與美國的軍事合作與交流。查韋斯在講話中說,他已下令在委武裝部隊中的5名美國軍事教官結束工作并離開委軍事機構,因為發現他們在委軍事機構中“散布委內瑞拉總統和軍隊最高領導人的壞話”,企圖制造混亂。查韋斯在廣播電視講話中還透露,數月前,一名美國海軍女軍官在拍攝位于馬拉凱的軍事基地時被捕,“我們將她安置在我們應該安置她的地方。”“如果她或者其他任何美國官員再次實行這種行動,他們將在委內瑞拉面臨監禁和審判。”查韋斯強調,美方正在陰謀策劃對委內瑞拉的入侵。
在查韋斯宣布逮捕消息之前,委電臺播放了1961年在美國支持下試圖推翻卡斯特羅政府的豬灣入侵事件的報道。
這并不是查韋斯第一次公開與美國叫板。自上臺以來,查韋斯經常在不同場合對布什政府,特別是對美國國務卿賴斯進行諷刺,以報復這位女國務卿對委內瑞拉政府所進行的抨擊。比如,他公開將賴斯的英語名字“康多莉扎”諧音為西班牙語“哀悼”。在一次演講中,查韋斯又稱賴斯為“可憐的女人”和“文盲”,并再次揚言“我不能迎娶這個名叫‘哀悼’的單身女人”。他譴責美國參與策劃了委內瑞拉的某次未遂政變和石油系統罷工活動。2005年3月,查韋斯更在發表電視講話的時候宣稱,他從古巴總統卡斯特羅處獲悉,自己正面臨著布什手下特工的暗殺威脅。查韋斯強調,如果自己哪天真的遭到了什么不測,那么美國“今后別想從委內瑞拉進口石油了”。
其實,早在1999年12月,委內瑞拉遭受泥石流災害時,查韋斯政府為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拒絕美國派遣大批軍人到委救災。而且委內瑞拉禁止美國緝毒飛機穿越該國領空。委內瑞拉空軍和海軍也不再參加美軍舉行的軍事演習。更讓美國頭痛的是,現在,委內瑞拉和被美國稱為“邪惡軸心”的伊朗走得越來越近。查韋斯和伊朗的元首哈塔米彼此是老朋友。哈塔米已經兩次來委參加國際會議,查韋斯則先后四度訪伊。面對美國的公開指責和威脅,伊、委兩國元首表示將相互支持,抵御一切外來的威脅。查韋斯表示,“在美國的各種威脅面前,兄弟般的伊朗人民將會得到我們的全部支持和聲援”。哈塔米也曾表示,“面對可能發生的任何侵略,伊朗和委內瑞拉將表現得無比堅定”。
查韋斯還積極發展同美國的夙敵古巴的關系。他同卡斯特羅關系密切,兩人多次互訪,卡斯特羅有一年曾到委內瑞拉去給他過生日,查韋斯跟他用西班牙語唱“祝你生日快樂”。委內瑞拉每天向古巴提供5.3萬桶低于國際價格的石油,并和古巴簽訂加強雙邊合作關系的多項協議。古巴國務委員會主席卡斯特羅親自下令,派遣了一支由1.1萬名優秀醫務工作者組成的醫療隊員前往委內瑞拉,協助委內瑞拉政府開展“深入貧民區”醫療救助行動計劃。查韋斯講,有天晚上他在總統府散步時,不小心被毒蟲叮了一下,引起他右手奇痛無比,疼痛很快從手、胳膊竄到了胸部。他來到加拉加斯貧民區的一家由古巴醫療隊坐鎮的醫院看病,經古巴醫生的救治,他的傷立刻痊愈。
英國《衛報》發表評論認為,查韋斯正在成為一個新的反美燈塔,是第二個卡斯特羅。
最令美國惱火的是,查韋斯積極提倡和實施的“限產保價”的石油政策。委內瑞拉是全球第五大產油大國,又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的主要成員。美國15%的原油和天然氣從委內瑞拉進口。近幾年來,國際油價不斷出現劇烈波動,牽動著世界各國經濟的神經。在油價下跌的情況下,歐佩克為了保護石油價格,實行了“限產保價”政策。委內瑞拉在這方面走在最前面,既是提倡者,又是忠實執行者。這兩屆的歐佩克秘書長、委內瑞拉人阿利?羅德里格斯和席爾瓦?卡爾德隆在決定歐佩克事務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他們的主持下,歐佩克幾次減少石油產量。查韋斯總統也遍訪歐佩克成員國,多次發表講話支持歐佩克的限產保價措施。石油價格居高不下,不利于美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自然是美國所不愿意看到的。美國對歐佩克的限產保價政策十分不滿,對查韋斯政府更是恨之入骨。
那么,查韋斯靠什么“武器”與強大的美國抗衡呢?
武器一:靠石油拉攏鄰國
與反美斗士卡斯特羅不同,查韋斯具有卡斯特羅從來不曾具備的優勢——除中東地區外最大的石油寶藏,他正運用這一棵搖錢樹,日益加強與拉美各國在外交和經濟上的聯系。石油,成為查韋斯手中的一張王牌。委內瑞拉作為美國的第四大石油進口國,每天向后者輸送150萬桶石油。而全球油價的高漲,也令委內瑞拉收獲頗豐。在這種情況下,查韋斯威脅將削減對美國的石油出口,希望將石油作為一把刺向美國的利器。資料顯示,現在委內瑞拉平均每天要向美國出口150萬桶原油,這個數字占據該國石油產量的60%左右。
武器二:反美演說動人心
“拉丁晴雨表”總裁瑪塔?拉戈斯認為,查韋斯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他的反美演講術,她說這一招過去在卡羅特羅身上也很管用。“查韋斯已經將這一技演化得相當不錯,這一招在拉美很有銷路。”查韋斯利用拉美民眾對于“華盛頓共識”所推崇的“民主”與“開放市場”原則的不滿來與美國對抗。與此同時,美國當局正遭到拉美媒體的猛烈抨擊。在最近由一個民意調查公司聯盟在整個拉美各地同步進行的調查中,布什的支持率只有26%——甚至比拉美人深惡痛絕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低。智利研究拉美民眾政治態度的調查公司“拉丁晴雨表”的年度調查表明,在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國,對美國的支持率不到50%。
11.伊朗是如何利于其石油武器與美國對抗的?
眾所周知,自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后,美伊兩國就成為不共戴天的敵人;而布什在3年前的國情咨文中更是將伊朗列入“邪惡軸心”國家之中。伊拉克戰爭結束后,美國政府把目光轉向了“包庇恐怖分子”的伊朗身上。外界也一直傳言說,白宮將采取“更具攻擊性”的措施來削弱乃至推翻伊朗現政府,五角大樓已提出了使德黑蘭“改朝換代”的計劃……,然而,時至今日,我們也沒有看到美國像對付伊拉克那樣對伊朗發動軍事進攻。事實上,伊朗不是伊拉克,美國之所以不敢輕易對伊朗動武,除了伊朗擁有在海灣地區首屈一指的軍事實力和戰爭潛力外,伊朗手中的石油武器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近兩年來,由于擔心伊朗的核計劃最終可能發展為核武器制造計劃,美國政府一直對德黑蘭施以重壓,并威脅采取強硬行動。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態勢,伊朗靈活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進行反擊。美國《紐約時報》報道說,不斷攀升的石油價格及國際能源市場上的恐慌使得許多國家都不得不調整能源戰略,對富產石油的海灣地區國家開展各種外交手段以確保石油供給。在這種形勢下,產油大國伊朗掌握了主動權,石油既是他們同其他國家示好的“橄欖枝”,也是反擊西方的有力武器。目前,伊朗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約占世界總儲量的10%,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居世界第二位,豐富的油氣資源使布什政府任何孤立伊朗的企圖都變得復雜化。那么,伊朗是如何靈活地利用手中的石油與美國周旋的呢?
策略一:以石油換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