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石油危機與國際政治 經濟格局(2)
- 石油效應:全球石油危機的背后
- 浩君
- 5285字
- 2014-11-27 14:45:17
作為反擊策略之一,伊朗積極發掘新的東方盟友,并已經允諾將向印度等亞洲國家提供長期的天然氣供應,同時允許他們在伊朗境內進行石油勘探。石油分析專家阿里?蓋澤巴什說:“伊朗希望將它的戰略伙伴多樣化,并正在轉向東方。”他認為印度等這些能源進口大國有望成為伊朗在國際舞臺上的新盟友。
伊朗當局在2005年1月表示,將向印度提供長達25年的天然氣供應,協議總價值達400億美元。伊朗還向印度國有石油天然氣公司提供了日產原油達30萬桶的亞達瓦蘭油田20%的股份。此外,伊朗還試圖說服印度同其老對手巴基斯坦合作,希望能經過巴基斯坦建立伊朗通往印度的天然氣管道,整個項目的合同金額達到了40億美元。
日本國家持股的國際石油公司于2004年贏得了伊朗阿扎德甘油田20億美元的開發合同,這個油田是伊朗近30年來在石油勘探領域的最大發現,估計這片油田的石油儲量高達26億桶。由于美國政府的禁令,美國石油公司不能到伊朗進行投資,伊朗則把大筆的石油合同拋給了亞洲投資者。分析人士認為,伊朗已經利用石油合同為自己構筑起了防護墻,而石油武器也觸動了歐美的軟肋。“合同換盟友”計劃給擬議中的國際制裁帶來了障礙,如果未來伊朗和歐盟的談判破裂,美國在推動針對伊朗的國際制裁時不得不面對更多的反對聲音。
伊朗的“石油外交”并不是首創之舉,像中東地區不少國家一樣,伊朗一直善于利用石油找尋盟友或懲罰敵手。“無論伊朗何時想同另一個國家建立緊密關系,都會開展石油外交。”阿提耶-巴哈爾公司的經理賽厄馬克?納馬齊說。伊朗前總統拉夫桑賈尼之子邁赫迪?哈希米也表示:“只有五六個國家能滿足世界日益增長的石油需求,伊朗是其中之一。”
策略二:以掐斷波斯灣石油運輸線震懾美國
伊朗的軍事實力雖然無法與強大的美軍相比,但卻足以具備封鎖中東石油運輸樞紐——波斯灣的能力。目前,美國、法國、德國、日本、印度、中國等世界大國,很大一部分石油通過波斯灣運輸線運輸。美國盡管可以“不接觸”的空襲方式進攻伊朗,但經不起戰爭的久拖不決。伊朗為了反擊,必然封鎖波斯彎,這樣,世界石油價格必將猛然飆升,以至全面影響和打擊世界經濟,世界其他國家甚至包括美國根本不能承受如此高昂的石油價格,美國的侵略行徑勢必遭到全球人民的猛烈反對,勢必遭到美國國內民眾的猛烈反對。而美國自己也有10%以上的石油來自沙特,如果掐斷波斯灣海運線,加上伊朗也中斷向世界各國供應石油,石油價格完全可能上升到每桶100美元以上。而法國、德國、中國、日本、印度在伊朗都有極大數量的石油進口,美國要不觸犯眾怒都難,根本不可能再組織侵略聯軍進攻伊朗,也不會得到周邊國家的后勤支持和軍事基地提供的保障,因為伊朗的流星導彈可以攻擊中東任何國家的目標。總之,時間拖的越長,對美國越不利。
12.美國為何不遺余力地干涉吉爾吉斯斯坦選舉?
從2005年2月27日吉爾吉斯斯坦新議會選舉開始,短短一個月之內,吉總統阿卡耶夫苦心經營15年的政治基礎就被徹底顛覆。吉爾吉斯斯坦的內部矛盾是造成政治危機的內因,但美國的介入實際上發揮了催化劑和助推器的作用。美國至少使出了三大招數插手吉國內政。
1.給了反對派7個億美元
早在吉爾吉斯斯坦新議會選舉前數年,美國已經開始以強大的財力作為后盾支持其反對派。1992年,美國參議院通過《自由援助法》,隨后又通過了其它名目繁多的“單項計劃”,向原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提供各種援助。1993年至2003年,美國用于幫助獨聯體國家進行“民主改革”的專項援助就有90億美元,其中3/4以上提供給這些國家的私有企業、非政府組織和獨立媒體等民間機構。而僅僅去年一年,美國就向吉提供了1200萬美元援助。
除了政府直接援助,美國還通過政府資助的“民間機構”向吉反對派提供了大量資金。目前美國有十來個非政府組織在吉活動,有的組織在吉全國竟設有十幾個辦事處。據統計,自吉建國以來,美國已向其提供了各種物資和資金援助總計7億多美元。
2.反對派領導人巴基耶夫赴美接受“再教育”
在資金援助的基礎上,美國又使出了屢試不爽的扶植代言人顛覆現政權的花招,開始在吉物色和培養親美政客。美國政府出資在吉爾吉斯斯坦開設了“美國大學”,該大學公開的任務之一就是“推動公民社會的發展、為兩國交流項目提供資金”。大量的自由派學生、非政府組織領導人和反對派領導人都通過這個項目前往美國接受更深入的“教育”,而反對派龍頭巴基耶夫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2004年3月,美國還直接與吉國反對派和親西方的媒體進行了多次會晤磋商,為2005年舉行的議會和總統大選做準備。據悉當時美國國務院就曾秘密邀請巴基耶夫和穆拉利耶夫以及前外交部長伊馬納利耶夫等人訪美,對美國選舉的“民主程序”進行實地考察。美國國務院負責歐亞事務的副國務卿幫辦帕斯科在會見這些人時直言不諱地說,“吉爾吉斯斯坦2005年就要舉行大選,我想吉爾吉斯斯坦的政權應該變了。”
3.反對派報紙美國給印刷
吉許多獨立媒體大多數都有美國的背景。例如,曾大量報道反對派議員競選的南部地區奧什電視臺就接受美國國務院的資助。用吉語廣播的阿扎體克電臺,實際上是美國政府資助的歐洲自由電臺的下屬機構。而反對派主辦的報紙《MSN》更是美國重點關照對象。
在吉議會選舉前夕,該報就刊載了一座修建中的阿卡耶夫總統的“豪宅”的照片。此舉立即在吉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激起了民眾對阿卡耶夫政府的不滿。當時反對派領導人在美國資助下,成卡車地運送報紙在全國范圍內免費分發。而“革命”開始后,這份報紙的日印刷量居然達到了20萬份,要知道吉爾吉斯斯坦只有不到500萬人口。這份報紙不僅在議會選舉前大量報道反對派候選人的言論,在后來的騷亂中也發揮了煽風點火的作用,大量報道南部地區的“起義”,號召全國民眾參加抗議示威,還刊載了游行的集合時間和地點。
那么美國為什么這么不遺余力地推翻吉現政權呢?其真實的目的說到底還是為了石油。
通過增加在中亞地區的經濟投資,美國瞄準了這一地區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美國的中亞和高加索戰略出發點是經濟利益,中亞地區的石油儲量達2000億桶,僅次于中東;天然氣儲量達7.9萬億立方米,排在俄羅斯和中東之后,居世界第三位。
另外,推翻吉現政權有利于遏制中國。2001年12月,北約為了支援阿富汗反恐戰爭,在吉爾吉斯建立了軍事基地。這座基地部署的30架飛機和近2000名軍人,主要來自美國。美國一直想在吉爾吉斯配備預警機,深入偵察中國及俄羅斯內陸腹地的軍事活動。這次,吉爾吉斯發生政局不穩,美國要控制吉爾吉斯的企圖再清楚不過,其目的之一就是為了遏制中國,封鎖中國的中亞能源通道,因為在美國,中國的崛起已令其越來越感到不安,將中國視為全球競爭對手亦不是一天兩天了。美國若能如愿挺進中亞,加上之前拿下了世界原油儲量第二的伊拉克,以及發生在烏克蘭的“橙色革命”和格魯吉亞的“玫瑰革命”,美國正在日益成功地填補前蘇聯瓦解后的中亞及里海沿岸地區的權力真空,對中國的能源和國家安全戰略都將是重大考驗。
13.石油是怎樣成為中東產油國的武器的?
在荷馬的筆下,特洛伊戰爭因美女海倫而起,而在今天的戰略學家看來,其源頭更可能是為了爭奪當時用來制造青銅武器的金屬-錫的資源。可以說,人類的政治斗爭史幾乎就是一部自然資源的爭奪史。同樣,作為另一種自然資源,石油似乎也注定要和政治搭上千絲萬縷的關系。
當前,高企的油價很容易使人聯想起30年前的阿以戰爭,在那場戰爭中,沙特在歐佩克中第一個拿起“石油武器”,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對美國等實行全面石油禁運,從而引發了一場石油危機。那么,中東的阿拉伯產油國是如何以石油為武器與美國抗爭的呢?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敘利亞等12個阿拉伯國家向以色列發動“齋月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配合戰爭,阿拉伯國家以減產或中斷石油供應為手段,迫使美國及其他支持以色列的國家改變其對以色列的政策,促使以色列停止侵略、歸還侵占的阿拉伯領土,恢復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權利。阿拉伯國家的石油斗爭,不僅在經濟上對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產生巨大影響,而且在政治上分化了西歐、日本與美國的關系,孤立和打擊了美國和以色列。許多西歐國家為了獲得中東的石油供應,都對美國支持以色列猶太復國主義的政策,采取拒絕合作的態度。
那么,讓我們分析一下,為什么中東產油國的石油武器能取得比真正的戰爭還好的效果呢?
中東是主要的世界石油生產和出口基地,中東產油國對世界石油市場的支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極低的石油生產成本、巨大的生產潛力和產能調節能力。據有關資料數據顯示,在1980年代中期,中東地區陸上油田的石油技術成本(包括勘探開發投資和開采作業費用)在0.4~3美元/桶之間,多數低于1美元/桶。而北美地區陸上油田的石油技術成本則在2.5~10美元/桶之間,歐洲北海地區在4~20美元/桶之間。中東產油國石油儲量占世界的比例遠遠大于其產量占世界的比例,由于開發開采成本低,只要中東產油國需要,它可以很快地將潛在生產能力轉變為現實生產能力。從現實石油生產看,中東產量也遠低于其現實生產能力,因而具有極大的生產調節能力。以沙特為例,其日生產能力曾高達1284萬桶,但實際最高日產量不過1050萬桶,最低時只有200萬桶,機動生產能力達800至1000萬桶/日。因此,它既有大幅度增產的能力,也有大幅度減產的能力。
理論上講,需求和供給均可能成為市場主導方,市場壟斷支配力在于壟斷者的邊際調節能力。由此觀之,美國是石油市場需求和需求變化的主導者,是決定市場需求的主導者。但是,美國是裝配在汽車輪子上的國家,其對石油的需求是剛性的,所以石油和石油需求難以成為需求方或美國的武器。因此,目前石油市場的主導權基本上掌握在供給一方,石油是OPEC在國際政治經濟斗爭中爭取其自身政治經濟利益的武器。細而言之,石油武器又主要為中東OPEC國家所利用,沙特又基本上控制著石油武器的打擊方向和力度。
政治與經濟密切相關。OPEC在充分利用石油禁運的政治武器作用時,還充分利用其經濟武器的作用。OPEC國家利用石油危機的機會,經過與西方石油公司的斗爭,將油價水平從每桶2~3美元,戲劇性地提高到1974年初的每桶13美元,礦區使用費從產量的1/8提高到1/6,所得稅提高到65%。隨著事態的轉移,油價和原油生產控制權的轉移幾乎全部完成。
伴隨石油危機而來的油價上漲,以及其后OPEC組織與其它發展中國家的原料輸出國組織的相互配合,改變了資源價值分配的不合理狀況,對長期以來西方發達國家通過輸入廉價原料、出口高價工業品所形成的舊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發起了挑戰。在廉價石油時代,產油國僅獲得石油資源價值的極小部分,石油資源價值的絕大部分以石油公司利潤、資本積累的形式,落入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壟斷資本手中。1970年以前,西方跨國石油公司在把產油國原油價格訂得極低的同時,在世界市場上用高于標價幾倍的價格出售原油。統計資料表明1953年至1973年20年間,僅僅由原油差價而轉移到西方的財富就達2150億美元之多。在下游工業,西方國家把廉價原油提煉加工后,以比成本高出10倍或更高的價格出售制成品,獲得暴利。在廉價石油時代,西方國家以各種方式掠奪的石油資源價值上萬億美元。事實證明,戰后西方世界整整20年的高速增長和繁榮,是由廉價石油推動的。石油危機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一下子陷入長期的經濟增長停滯和通貨膨脹狀態。
1974年9月24日,美國《華盛頓郵報》承認,“石油輸出國組織不僅用石油作為政治武器,而且還作為革命武器。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革命的,因為把它使世界力量結構發生引入注目的變化。”
14.安大線與安納線之爭是怎么回事?
1994年,俄羅斯尤科斯石油公司提出修建中俄原油管道項目動議,2001年9月,俄中兩國政府簽署協議,雙方在此后兩年多中完成了“安大線”的技術論證等工作。就在“安大線”有望破土動工之際,求“油”若渴的日本突然半路殺出,使得“安大線”橫生變數,俄羅斯石油管道運輸公司在此背景下于2002年底拋出了所謂的“安納線”。日本以志在必得之勢,從政治、經濟、傳媒、民間等各個層面對俄展開了強大的公關攻勢,力促上馬“安納線”。為了達到目的,日本許以145億美元的“高額訂金和彩禮”。此外,日本還將對俄遠東的“薩哈林-1”和“薩哈林-2”石油天然氣項目投資80億美元。如此這般,日本硬是將“生米煮成了熟飯”,把大局已定的“安大線”給攪黃了。
兩條輸油管線分別代表著中國和日韓對石油的戰略需求,直接關系到東北亞各國的戰略利益。兩條線路的成本、建設難度對比,兩條線路對受益國家的戰略分析,中國戰略石油儲備等等問題都成為人們的討論熱點。除此之外,日本用75億美元投資承諾、10億美元援助“反間”“安大線”的內幕也引起了國人的普遍關注。那么,安大線與安納線之爭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日本為什么要橫插一腳,俄羅斯又為什么搖擺不定呢?
安大線的具體路線是:西起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的安加爾斯克油田,向南進入布里亞特共和國,繞過貝加爾湖后,一路向東,經過赤塔州,進入中國,直達大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