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也有很多人總在抱怨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眼睛總盯著別人的工作是多么輕松,多么的高薪,多么的體面,而自己的工作,總是那么的辛苦,工資獎金卻比別人的少,遲到抱怨學校的時鐘走得太快,工作太累抱怨老板,家庭困難抱怨沒有一個好老爸或沒嫁個好老公……
與其那么的抱怨,不如改變,因為,抱怨只是一種情緒的發泄,于事無補,不停地抱怨,只能放大原來的煩惱,如果想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可能成為你抱怨的對象,如果不抱怨,換一個角度想問題,你會發現,通過你的努力,你能改變事情,并獲得成功和幸福的體驗,因為事情總包括兩個方面,就看你怎么看問題了。
女孩小丹帶著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到一家知名的廣告公司面試。小丹抽的面試號是最后的一個,等待的過程漫長而緊張,為緩解疲勞,小丹向廣告公司的接待人員要了一杯溫水。而接待人員在給小丹送水時不小心將杯子打翻了,水全都灑到了那張作品上。作品變得皺皺巴巴,原本鮮明的線條也變得模糊了。小丹一下子愣住了。該怎么辦,這可是面試時要用到的作品,沒有作品她怎么向考官解釋她的創意和構思呢?小丹知道現在抱怨接待人員沒有用,埋怨自己的運氣不好更沒用。稍微冷靜了一下,她趕緊向接待人員借來了紙和筆。在有限的時間里,她專心地用一張白紙將自己創作的作品簡單地再描畫了一遍,用另一張白紙將原作品被淋濕的事情大概地敘述了一下。接下來發生的故事就是,小丹從眾多的面試者中脫穎而出,被公司錄用了。主考官后來跟她說:“廣告注重創意和變通,你的作品雖然簡單但卻體現了這點。”
成功時的幸福體驗從來都是相似的,但面對挫折與失敗,個體的差異非常大。有人絕望自殺,有人靈活堅強。有人整日糾纏于失敗的經驗不能自拔,有人雖然對失敗也感覺不佳,但還可注意其他生活事物。有人會有被抑郁癥盯上,從此不知任何娛樂,自責與丟面子,有人雖然也有痛苦,但能偶爾參加娛樂。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不是環境本身決定了我們的抑郁,而是人自身的素質,大腦的反應方式、人格和態度決定了情緒的反應。
與其在不如意時一味地抱怨,不如嘗試著去改變,改變自己、改變現狀,將生活變得如意起來。
其實,只要認識到位,方法對頭,持之以恒,多難的事也能做成,多大的麻煩也能變得有頭緒,多復雜的矛盾也能變得很簡單。與其抱怨別人,不如改變自己。你自己改變了,也可能一切就會改觀。
經歷磨難,挑戰命運
追求生活的圓滿是人們的良好愿望。然而真正實現這個愿望又何其難。漫漫人生,曲折回環,順逆變幻,失缺和傾斜幾乎是永遠的。人自身的生老病死,誰也無法逃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更是人生的必修之課。人生之路,常常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難,重要的是,當逆境磨難真的使你置身其中,你如何處之。
一個向困難屈服的人必定會一事無成。很多人都不明白這一點,一個人的成就與他戰勝困難的能力成正比。他戰勝別人所不能戰勝的困難越多,他取得的成就也就越大。
成功心理學告訴我們,要取得成功,就須經受得住苦難的考驗,因此,如果我們能克服自己的弱點,能忍受他人難以忍受的艱難,也就能更好地解決問題,獲得成功。
著名的新東方學校有一個出名的“掃地王”——張少云。他來自貧窮的農村,在新東方實用英語學院讀了兩年非正式的大專英語,畢業后就在新東方看教室、打掃衛生,但他發誓“掃地也一定要掃出出息來,掃出前途來”!他一邊干好本職工作,一邊確定了在新東方教書的目標。他在家里掛了一個小黑板,模擬課堂,一遍一遍地講,一遍一遍地寫,堅持了一年多。到了2002年年初,他把這小黑板帶到新東方大樓,直接給招聘主管老師模擬講課,一舉成功。現在,張少云已經成為新東方學校最優秀的講師之一。
你應當把苦難當成一種激勵,因為苦難能堅定我們的思想,發展我們的精力。鉆石愈堅硬,它的光彩也愈炫目,而要將其光彩顯示出來所需的琢磨也愈有力。只有琢磨,才能顯露出鉆石的全部美麗來。火石不經摩擦,不會發出火光;同樣,我們不遇刺激,我們的潛力也將永遠不會發揮出來。
巴爾扎克聽從父親的意愿做了法律系的一名大學生。大學畢業后,他覺得自己完全可以在文學方面做得更出色,于是他放棄了父親對他做的安排,毅然拿起筆來搞寫作。為此他的父親非常生氣,以至于父子關系十分緊張。不久,惱怒的父親便不再向他提供任何生活費用,而他寫的那些作品又不斷地被退回來,他陷入了困境,開始負債累累。“我一定能夠成功!”看著退回來的稿子,巴爾扎克非但沒有放棄努力,反而把全部的心思用在寫作上。
最困難的時候,巴爾扎克只能吃點干面包,喝點白開水。但他挺樂觀,每當就餐時,他便在桌子上畫一只只盤子,上面寫上“香腸”、“火腿”、“奶酪”、“牛排”等字樣,然后在想像的歡樂中狼吞虎咽。在這段艱難的日子里,巴爾扎克竟破費700法郎買了一根鑲著瑪瑙石的粗大的手杖,并在手杖上刻了一行字:我將粉碎一切障礙。
他用這句氣壯山河的名言表達出他內心的自信,也正是這句名言支持著他,走過了那段艱難的日子。后來的事實證明,他成功了,而躋身世界大文豪之列。
只有善于在艱難困苦中向生活學習,磨礪意志,才能在最險峭的山崖上扎根成長為最偉岸挺拔的大樹,昂首向天。
比爾·蓋茨在接受世界八大財經媒體之一的《金融時報》采訪時說:“我有過頹喪和膽怯,微軟公司在每次起飛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阻力一次比一次大,從技術難關、競爭對手的圍攻到政府的指控,如果我不是最終以勇氣和毅力戰勝頹喪和膽怯,恐怕早就被市場競爭的浪潮淹沒了。”
大多數的成功者出身貧寒或學歷較低,他們白手起家創大業,贏得了令人羨慕的成就,他們沒有一個是一帆風順,不經失敗和挫折就獲得成功的。
帆船利用帆來決定前進的方向,人生也是經由你的思想來決定幸福或不幸。
強有力的人不一定勝利,感覺靈活的人也不一定成功。堅信“我能夠”,勝利便非你莫屬!
經過認真扎實的勤學苦練,貝多芬逐漸成長為一名杰出的音樂家,創作了數以百計的音樂作品。但從1816年起,貝多芬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差,后來耳病復發,不久就失聰了。作為一個音樂家,失去了聽覺,就意味著將要離開自己喜愛的音樂藝術,這個打擊簡直比判了死刑還要痛苦。貝多芬沒有被嚇倒,他說:“我將扼住命運的咽喉,它絕不能使我屈服!”
貝多芬又開始了與命運的抗爭。除了作曲外,他還想擔任樂隊指揮。結果在第一次預演時弄得大亂,他指揮的演奏比臺上歌手的演唱慢了許多,使得樂隊無所適從,混亂不堪。當別人寫給他“不要再指揮下去了”的紙條時,貝多芬頓時臉色發白,慌忙跑回家,痛苦得一言不發,難過極了。
在萬分痛苦中,貝多芬沒有消沉下去,他以極大的毅力克服耳聾帶給他的困難。耳朵聽不到,他就拿一根木棍,一頭咬在嘴里,一頭插在鋼琴的共鳴箱里,用這種辦法來感受聲音。這樣,他不僅創作出了比過去更多的音樂作品,還能登臺擔任指揮了。
1824年的一天,貝多芬又去指揮他的《第九交響樂》,博得全場一致喝彩,一共響起了五次熱烈的掌聲,然而,他卻絲毫沒有聽到,直到一個女歌唱家把他拉到前臺時,他才看見全場紛紛起立,有的揮舞著帽子,有的熱烈鼓掌,這種狂熱的場面,讓貝多芬激動不已。
其實,人的一生無時不在困難面前磨礪自己,只有在經歷磨難及命運的洗禮的人,才會感悟到生命的輝煌。
命運對待堅強的人,總是公平的;命運對待懦弱的人,總是不公平的。命運就像一部專磨練意志的機器。堅強的人,會戰勝命運,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懦弱的人,則經不住考驗,墮入無底的深淵。
永遠不要對自己說“不可能”
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不能輕易使用“不可能”這個詞。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最好你能在內心之中把“不可能”這個觀念鏟除掉。談話中不提它,想法中排除它,態度中去掉它。拋棄它,不再為它提供理由,不再為它尋找借口。把這個詞和這個觀念永遠地拋開,而用光明燦爛的“可能”來代替它。使用它你就為自己設了限制,你的夢想也將遠去。
這個世界充滿了傷痛和苦難。有人在煩惱,有人在哭泣。面對命運,任何苦難都必須勇敢面對,如果你對自己說“一切已經不可能了”,那么你必輸無疑。
約翰·庫緹斯,世界上最著名的激勵大師。他,天生嚴重殘疾,但他以拒絕死亡來挑戰醫學觀念。他沒有腿,也不依靠輪椅生活,卻形成了世界級的自尊、自信和自立。
約翰·庫緹斯出生在澳大利亞,一出生就被醫生斷言活不到第二天,因為他不僅雙腿畸形,內臟錯位,還沒有肛門,整個人只有可樂罐那么大。誰知,這個小“可樂罐”堅持過了一周又一周,直到現在,約翰已經活了36年,走遍了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國際著名的激勵大師。
童年的約翰歷盡了屈辱。他曾被惡棍丟進惡臭的垃圾桶,并在垃圾桶外點燃一堆火“烤”;他沒有知覺的雙腿在課堂上考試時被后面的惡少無情割開,用打火機燒甚至還插進大頭針。到了1987年,約翰終于做出了一個痛苦的決定——切掉那兩條發育畸形的腿。少年約翰每次戴著頭盔和太陽鏡出現在運動場上,小孩們總是說:“看啊,一只會走路的頭盔來了!”但約翰沒有低頭,反而苦練出一雙結實靈巧的雙手。
他要用這兩只手,做好別人“兩只手加兩只腳”才能做好的事。
約翰從12歲開始練習室內板球、舉重和輪椅橄欖球,他的勤奮和毅力讓他不僅獲得了澳大利亞殘疾人網球比賽的冠軍、有正常人參加的舉重比賽亞軍,還得到了板球和橄欖球的二級教練證書,并考取了駕照。
中學畢業,約翰開始進入社會尋找工作。無數次被拒絕之后,他被一位雜貨鋪老板收留,后來又做過銷售員、技術工人。一次偶然的演講改變了約翰的一生。在一次午餐會上,約翰應邀對自己的經歷作一個簡單介紹。他的痛苦經歷和艱難現狀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很多人熱淚盈眶,一個女士甚至跑到臺上,告訴約翰,她非常不幸,正準備自殺,聽了他的演講以后,她覺得那些不幸已經不算什么了。這使約翰突然意識到,講出自己掙扎生存的經歷,可以給別人以啟迪,讓別人擁有更積極的心態,感覺更快樂。從此,約翰踏上了職業激勵大師的路途。
面對生活中的困境,很多人都被“不可能”這三個字困禁著,不敢正視現實中的困難和挑戰,導致自身的潛能得不到充分的發揮。面對問題,我們不妨試著把自己的“我不能”埋進墳墓,以一個積極的心態來面對一切,這樣很多困難就能迎刃而解了。
亨利·福特是美國汽車行業歷史中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于1863年7月生于美國密歇根州。他的父親是個農夫,覺得孩子上學根本就是一種浪費。老福特認為他的兒子應該留在農場幫忙,而不是去念書。
自幼在農場工作,使福特很早便對機器產生興趣,于是用機器去代替人力和牲畜的想法經常在他的腦中出現。
福特12歲的時候,已經開始構想要制造一部“能夠在公路上行走的機器”。這個想法,深深地扎在他的腦海里,日日夜夜縈繞著他。
旁邊的人,都“勸導”福特,放棄他那“奇怪的念頭”,認為他的構想是不切實際的。老福特希望兒子做農場助手,但少年福特卻希望成為一位機械師。他用一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人家需要三年的機械師訓練,從此,老福特的農場便少了一位助手,但美國卻多了一位偉大的工業家。
福特認為這世界上沒有“不可能”這回事。他花了兩年多的時間用蒸氣去推動他構想的機器,但行不通。后來,他在雜志上看到可以用汽油氧化之后形成燃料以代替照明煤氣燈,觸發了他的“創造性想像力”,此后,他全心全意投入汽油機的研究工作。
福特每一天都在夢想成功地制造一部“汽車”。他的創意被大發明家愛迪生所賞識,愛迪生邀請他當底特律愛迪生公司的工程師,讓他有機會實現他的夢想。
終于,在1892年,福特29歲時,他成功地制造了第一部汽車引擎。而在1896年,也就是福特33歲的時候,世界第一部汽車便問世了。
從1908年開始,福特致力于推廣汽車,用最低廉的價格,去吸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今日的美國,每個家庭都有一部以上的汽車,而底特律則逐漸變成美國的大工業城,成為福特的財富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