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創業在創造新組織[1]

◎楊俊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南開大學創業研究中心

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家較早地關注到了創業者與創業活動在經濟系統中的角色和功能,但經濟學固有的數學模型思維導致其難以通過合理的函數表達式將創業者引入經濟分析模型,正因如此,創業者和創業活動長期被主流經濟模型所擯棄(Baumol,1993),被視為對經濟周期性運行有著重要影響的外生因素之一。為了更完美地包裝自己對創業者和創業活動的理解,經濟學家不僅賦予了創業者一系列的超凡職能:風險承擔、追逐不確定性、利潤驅動、啟動創新等,而且將這些職能神化到一個抽象個體身上,形成了創業者乃天生而非后天塑造、創業并非常人可及的特殊活動的基本判斷,從而促使了創業特質論這一主要研究流派的產生。

在約瑟夫·熊彼特先生的倡導下,哈佛大學在20世紀60年代創辦了創業歷史研究中心,旨在站在歷史研究方法的立場研究創業問題。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建構從蕓蕓眾生中識別創業者的科學途徑,因為在他們看來,創業者是天生而非后天塑造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創業歷史研究中心是創業特質論陣線的支柱力量。然而,中心所付諸的研究努力并不盡如人意,時任中心主任的阿瑟·科爾(Arthur H. Cole)教授曾發出過這樣的慨嘆:“我們專門成立了一個研究創業歷史的專業研究中心,并為之奮斗了10年,在這10年里,我們執著于定義‘誰是創業者’,但從未成功過,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著各自的定義,而且我堅信,其他學者也不外乎如此而已。”(Cole,1969)

20世紀80年代末期,在創業特質論研究熱潮持續十余年之后,學者們發現彼此之間根本難以形成建設性的對話,對創業活動的認識也止步不前,少數學者開始在喧囂中反思創業特質論。加特納教授指出,創業者具備著數量驚人的特質和特征,這些研究匯總的創業者“心理輪廓”往往將創業者描述為超現實的人物,充滿著矛盾,具備所有這些特質的個體必然成為超凡脫俗的天才。無謂地比較創業者與非創業者,以及創業者與創業者,只會將問題復雜化(Gartner,1988)。盡管經濟學家描述的創業功能神圣而強大,但所有的功能都來自同一個起點,那就是創造新組織,創業是創造新組織的觀點迅速成為主流共識。

盡管創業研究應關注新組織從何而來的判斷成為主流,但學者們對創業所創造新組織的屬性理解存在著差異。一些學者強調新組織在時間意義上的“新生”,將新組織視為在特定行業內產生的新組織增量,也就是統計公報中常常涉及的新增企業數量。可以說,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這一認識占據了主流,并掀起了創業研究過程學派的研究熱潮。另一些學者強調新組織在空間意義上的“新穎”,將新組織視為在特定行業內產生的新物種。在這一視角看來,盡管關注普遍意義上的新增企業數量有價值,但在其中不同于既有組織特征的創新性組織形態更具有研究價值。角度不同,意義不同,有關新組織從何而來的研究文獻也展現出了明顯分水嶺。

威廉姆·加特納:創業是創造新生的組織

加特納1988年在《美國小企業雜志》(America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上發表了《誰是創業者是一個錯誤的問題》一文。這篇文章是眾多反思創業特質論研究中的經典文獻。與其他研究不同的是,加特納從挑戰特質論所依托基本假設存在片面性的立場出發去揭示了創業特質論結果之間彼此沖突、矛盾的深層次原因。在他看來,創業特質論研究關注“在同等條件下,為什么有的人成為創業者而另一些人卻沒有”這一問題本身并沒錯誤,但是,它的根本缺陷在于其基本判斷的片面性導致了錯誤的研究邏輯。具體而言,創業特質論認為個體成為創業者是因為他具備一些獨特的人格心理特征,進而試圖通過識別創業者特征來解釋“誰會成為創業者”的原因。在這個邏輯鏈條下,如果創業特質論研究如愿以償地識別出了創業者群體的共性特征,并且這些共性特征是其他人群所不具備的話,那么,創業特質論堪稱完美。

但事實卻并非如此。首先,創業特質論研究始終沒有對創業者的概念界定達成一致。難以保證研究樣本選擇的同質性將導致創業者群體與對照群體之間的邊界模糊不清。利用對20余篇代表性創業特質論研究文獻的分析,加特納教授發現不同研究對創業者的界定各不相同,研究樣本之間也存在著很大差異。有的研究將創業者局限于成立時間在2年以內的新企業“所有者—管理者”,而有的研究卻將創業者群體延伸到了成立時間長達15年的企業“所有者—管理者”。其次,創業特質論研究并沒識別出創業者群體所獨有的共性特征。從研究結果看,大多數研究并未發現創業者群體與非創業者群體之間的人格特質因素表現存在著顯著性差異,并且,在不同研究所識別出的創業者特質之間的差異并不比創業者群體與對照群體之間的差異來得小。最后,創業特質論研究識別出的特質清單相當冗長,彼此之間相互矛盾甚至沖突,很難找出與之對應的現實個體。盡管直觀來看,創業者的確做到了并非所有人都可能做到的事情,認為其獨特特質起到一定作用的觀點并非謬誤,但并非所有創業者都應具備相同的特質,也不是某種特質因素會作用于每一位創業者。

加特納認為,創業者或新企業之間的差異并不比創業者與非創業者或新企業與非新企業之間的差異來得小,創業特質論研究假設的片面性決定其研究設計的不合理性,最終導致研究結論之間相互矛盾甚至沖突的事實。創業者并非先天塑造而是受后天環境因素影響,關注創業特質論的研究沒有出路。創業本質上是創造新組織,創業研究的任務就在于從行為層面探尋組織為何以及如何形成的過程規律(Gartner,et al.,1992)。

創業就是創辦新組織,這是創業研究過程流派對創業本質的基本認識;新企業從何而來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創業研究過程學派關注的基本問題。更為重要的是,時間動態性是組織生成過程的本質屬性,即創業過程由若干需要花費一定時間的活動構成,并且,盡管這些活動數量與順序可能存在著內在規律,但不太可能拘泥于某種固定模式。一些研究者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跟蹤調查是創業行為和過程研究行之有效的研究設計的觀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雷諾茲發起并實施的創業動態跟蹤調查項目。創業動態跟蹤調查項目于1998年同時在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相繼實施。創業動態跟蹤調查項目的調查設計核心內涵是,以抽樣出具有代表性的已打算創業的創業者樣本為前提,進而通過多輪次數據搜集來跟蹤已打算創業的創業者的創業努力,目的在于深入認識創業過程特征及結果決定因素。項目最初設計的調查期限為24個月,隨著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資金補充,項目實際實施的調查期限為36個月,也就是說,1998~2001年,創業動態跟蹤調查項目對已打算創業的創業者每年進行一次跟蹤,總共開展了4輪跟蹤調查,采集了豐富的原始數據,不僅解決了長期制約創業研究的數據獲取難的問題,而且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調查設計體系。迄今為止,這一項目仍在開展,全球至少有二十余個國家參與到了這一項目研究,在創業研究領域形成了PSED類研究(PSED-type research)。中國于2009年加入這一國際研究聯盟,南開大學創業研究中心發起并實施了中國創業動態跟蹤調查項目(Chinese Panel Study of Entrepreneurial Dynamics,CPSED)。

保羅·特雷西等學者:創業是創造新穎的組織

在空間維度上看,少數創業在創造著不同于既有組織的新穎組織,用現在的話表述,是在創造新物種。繼承熊彼特創新理論和組織演化理論思想的學者們認為創業之所以重要,關鍵在其相對于現有狀態的改善甚至突破,而這一改善或突破的途徑來自創新性的組織創造。例如,星巴克咖啡的組織原型發端于意大利,是意大利當地的特色咖啡零售店,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將其引入美國市場并締造了連鎖咖啡品牌。當時美國市場的咖啡店只售賣低質量咖啡,所有消費者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舒爾茨先生的貢獻不在于增加了一個咖啡店,而在于通過引入新物種改變了美國人的咖啡消費習慣。如果說創業能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那么這一結果往往產生于新穎的組織,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新穎的組織大多數情況下并非來自原創,而是來自嫁接,嫁接于其他組織、其他行業甚至是其他地域。那么,創業者如何創造這種在空間上具有新穎性的組織呢?

保羅·特雷西(Paul Tracey)等學者2018年在《管理學雜志》上發表了《離水之魚:轉換、合法化與新企業創造》一文。文章采用案例研究的設計,研究了意大利企業孵化器公司H-Farm的創辦過程,盡管企業孵化器這種組織在美國硅谷等區域率先浮現,但在意大利卻是地地道道的新物種。這篇文章構建并提出了“錯位平移的創業”(entrepreneurship through misaligned translation)理論模型來解釋新物種如何在克服既有制度約束下破殼而出。其中,創業者需要開展當地認證工作、類別認證工作及最優區分工作,這些工作展現出的交互和時間動態性很值得后續研究進一步探索,非常有趣。

與時間意義上的新生組織生成強調如何從行為層面構筑組織要素和活動不同,在空間意義上具備新穎屬性的新物種生成強調合法性問題。什么意思呢?哪怕是構筑好了組織要素和活動,但如果新物種不能被外部利益相關者所接受,那么這一新組織也難以實現與環境的結合得以切實存在。更為重要的是,對新物種而言,組織要素和活動的構筑行為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合法性問題。具體而言,創業者可能面臨著雙重合法性壓力:一是當地合法性(local-level legitimacy),新企業贏得創辦所在地利益相關者的認同(例如,滴滴贏得中國政府和消費者的認可);二是類別合法性(category-level legitimacy),新企業贏得其起源地利益相關者的認同(例如,滴滴還要贏得網約車發源地加利福尼亞州利益相關者的認同)。如圖2-4所示,特雷西等學者在文章中將新穎的組織來源劃分為了四種區間:區間1是具有當地合法性和類別合法性的新組織遷移;區間2是具有類別合法性但當地合法性缺失的新組織遷移;區間3是類別合法性缺失但當地合法性存在的新組織遷移;區間4是類別合法性和當地合法性均缺失的新組織遷移。毫無疑問,區間4更具有挑戰性和研究價值,而該文章所選擇的案例H-Farm就處于區間4。

圖2-4 基于既有組織形態轉移的新組織類型

這是案例研究理論抽樣的典型范本:基于理論問題的理論抽樣。基于理論層面的分析和分類,清晰地定義了研究問題和研究情境,在后文案例選擇部分,重點就是要說明H-Farm為何處于區間4,僅此一點,就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了。代表性和典型性來自當地合法性和類別合法性的雙重壓力。基于對案例企業創辦過程的細致分析,該文章發現,新穎的組織創辦的主要挑戰是如何滿足來自不同地理區域的利益相關者的期望進而得到他們的認同。在實踐維度上看,創業者首先要為新物種塑造當地合法性,這是生存之本,隨著時間推移,創業者遲早要面向起源地利益相關者進行合法性管理。基于當地利益相關者和類別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差異,創業者可以通過最優區分策略來有效地應對雙重合法性壓力,而且最優區分策略往往發生在引入階段的后期。更為重要的是,來自發源地的新組織形態很可能會隨著時間推移在多個情境下迅速擴張。因此,在類別層次,有限資源的競爭就會加劇,創業者可能同時需要相對于新組織發源地的趨同和區分策略。與此同時,在當地層次,隨著新物種企業合法性提升可能會誘發新進入者,有限資源的競爭仍會加劇,創業者可能同時需要相對于其他新進入者的趨同和區分策略。在這一過程中,創業者需要在類別和當地兩個層次開展雙重最優區分策略,這指引了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

盡管制度理論深奧且晦澀,但這篇文章卻寫得相當生動。生動性不僅來自案例故事,而且特雷西等學者在理論闡述部分引用了信手拈來的案例實例補充。幾位學者對于創業者如何跨界遷移創辦出新穎的組織這一現象有著長期的理論和案例追蹤。長期的思考累積出的思維高度使得寫作自然游刃有余。更為重要的是,這篇文章為組織生成研究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信息社會數字經濟時代,新組織的創辦,特別是組織要素和活動上的創辦可能不再是難事,而在實踐中涌現出的恰恰是大量有別于過去、有別于當前的新物種,這些探索新物種組織的創業失敗率高得驚人,或許原因就在于并沒找到恰當的行為邏輯來應對這一情境下的新問題。

推動創業研究產生的理論貢獻與未來趨勢

創業是創辦新組織。這一對創業本質的判斷簡潔而有力,它將創業研究與組織理論緊密聯系起來,毋庸置疑的是,交易成本理論告訴了我們企業為什么會存在,但幾乎沒有任何組織理論告訴我們新企業從何而來,這一論斷讓創業研究在管理學術社區贏得了合法性,直接推動了過程視角下創業研究的興起和繁榮。甚至可以說,從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的十余年里,有關組織生成的研究主導了創業研究的學術版圖。這些研究共同致力于揭示組織形成過程規律。其中,第一種思路側重于“要素—行為”的分析框架,探索哪些要素或行為導致或有助于新組織生成(Delmar,Shane,2004;Honig,Karlsson,2004;Liao,Gartner,2006;Shane,Delmar,2004;Zhang,et al.,2013)。第二種思路側重于行為規律或行為模式的總結和提煉(Carter,et al.,1996;Lichtenstein,et al.,2006;Tornikoski,Newbert,2007)。這些研究豐富了我們有關組織生成過程的認識,提出了用創業行為績效來觀測組織生成過程中的里程碑事件、基于人力資本等新特質論來剖析創業者如何影響創業成敗、形成中組織的弱組織約束誘發創業行為和決策獨特性等一系列理論判斷,甚至對于創業研究從關注創業行為轉向研究創業思維和認知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特別是過去五年里,有關組織生成過程中的行為順序和行為邏輯的研究熱潮開始慢慢地淡出了創業學者的研究視野。面向未來,創業可能不再拘泥于創辦新組織,或者說至少不是我們經典理論所定義的新組織。組織生成過程研究可能會因新組織屬性變化以及情境變化而呈現出新面貌和新問題,其中至少包括三點遞進式理由:一是經濟社會轉型誘發新組織屬性和形態發生根本性變化,在理論上界定的意圖、資源、邊界和交易等屬性可能會被實踐顛覆,事實上不少新興企業的邊界已經高度模糊;二是互聯網、信息和數字技術等的廣泛應用,企業之間的交易方式開始發生變化,創業者的行為模式也相應發生變化,這直接導致新企業生成過程中創建行為的時間和成本發生根本性變化;三是機會屬性開始發生根本性變化,如果說從一般意義上看,機會理應屬于創業者或創業團隊,但開放和合作可能會讓不同的創業者或創業團隊共同擁有或共同造就特定機會,如平臺。由于可以感受到并在未來可能會進一步加劇的經濟社會變化趨勢,新組織屬性可能發生變化,創業行為也會因此而發生變化。過程視角下的創業研究仍然重要,但未來研究顯然不會再拘泥于解釋創業如何創辦時間意義上的新組織。

從當下的創業實踐來看,創業者往往更加注重創辦不同于既有企業的新穎性組織。這一新穎性組織的內涵極其豐富,也給創業賦予了更加豐富的意義。例如,有些學者基于跨邊界組織設計的立場從商業模式角度來解讀新穎性組織,還有些學者基于互補和耦合的角度從生態系統角度來解讀新穎性組織。這些觀點是當前乃至未來創業研究的前沿和熱點。相關研究仍很具有啟發價值,但這些解讀缺少的是與組織理論之間的對話。事實上,從微觀角度來看,新穎性的組織還可能體現為身份、形態和邏輯。正如特雷西等學者的研究所啟示的,基于身份、形態和邏輯的新穎性可能誘發新的行為挑戰。如何應對這些行為挑戰可能是創業者在新穎性組織創辦探索實踐中決定成敗的底層邏輯。

?參考文獻

Baumol, W.J., 1993, “Formal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in economics: existence and bound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Vol.8, No.3:197-210.

Carter, N.M., Gartner, W.B., Reynolds, P.D., 1996, “Exploring start-up events sequence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Vol.11, No.3:151-166.

Cole, A.H., 1969, “Definition of entrepreneurship”,In: J.L. Komives, Karl A. (Eds.), Bostrom Seminar in the Study of Enterprise, Milwaukee: Center for Venture Management: 10-22.

Delmar, F. and Shane, S., 2004, “Legitimizing first: organizing activities and the survival of new venture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Vol.19, No.3:385-410.

Gartner, W.B., Bird, B.J. and Starr, J.A., 1992, “Acting as if: differentiating entrepreneurial from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Vol.16, No.3:13-31.

Honig, B. and Karlsson, T., 2004, “Institutional forces and the written business Pl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30, No.1:29-48.

Liao, J. and Gartner, W.B., 2006, “The effects of pre-venture plan timing and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on the persistence of emerging firms”,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Vol.27, No.1:23-40.

Lichtenstein, B.B., Dooley, K.J., Lumpkin, G.T., 2006, “Measuring emergence in the dynamics of new venture cre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Vol.21, No.2:153-175.

Shane, S. and Delmar, F., 2004, “Planning for the market: business planning before marketing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organizing effort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Vol.19, No.6:767-785.

Tornikoski, E.T., Newbert, S.L., 2007, “Exploring the determinants of organizational emergence: a legitimac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Vol.22, No.2:311-335.

Zhang Yuli, Yang Jun, Tang Jintong, Kevin Au, Xue Hongzhi, 2013, “Prior experience and social class as moderators of the planning-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in China's emerging economy”,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Vol.7, No.3:214-229.

?文獻推薦

Gartner, W. B., 1988, “Who is an entrepreneur? Is the wrong ques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Vol.12, No.4:1-22.

Tracey, P., Dalpiaz E., Phillips, N., 2018, “Fish out of water: translation, legitimation, and new venture cre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61, No.5:1627-1666.

?代表性學者

威廉姆·加特納(William Gartner)

1982年在華盛頓大學獲戰略管理博士學位,現為百森商學院創業學杰出教授。他是創業研究的先驅和開拓者之一,迄今為止發表了上百篇創業研究論文,他是國際性合作研究項目“創業研究動態跟蹤項目”的重要發起人和實施人之一。鑒于他在創業領域所做出的杰出貢獻,瑞典小企業研究基金會于2005年授予他全球創業與小企業研究杰出貢獻獎。E-mail:wgartner@babson.edu。

保羅·特雷西(Paul Tracey)

在斯特林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現任劍橋大學賈奇商學院創新和組織學教授、劍橋社會創新研究中心聯合主任。他的研究領域包括創業、制度和制度變遷、區域發展與社會創新等,在《管理學雜志》《組織科學》《管理學評論》等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現任《管理學雜志》編委會成員,曾任《行政科學季刊》編委會成員。E-mail:p.tracey@jbs.cam.ac.uk。

[1] 本文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新創企業商業模式形成與成長路徑”(71732004)資助的階段性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阳县| 水城县| 卢龙县| 星子县| 肥城市| 应城市| 宝坻区| 岚皋县| 克拉玛依市| 临泽县| 达州市| 固阳县| 新乡县| 五家渠市| 孝义市| 泗阳县| 同德县| 赤水市| 石景山区| 东丰县| 沁阳市| 夏邑县| 宁陵县| 汶上县| 夏津县| 镇平县| 台前县| 沈丘县| 南昌县| 关岭| 襄垣县| 类乌齐县| 乌苏市| 东山县| 锡林郭勒盟| 和林格尔县| 鄂伦春自治旗| 广昌县| 白水县| 靖边县| 高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