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的本質
- (美)邁克爾·加扎尼加
- 1347字
- 2022-12-29 18:36:58

加扎尼加之于腦科學研究,堪比斯蒂芬·霍金之于宇宙學。
——《紐約時報》

加扎尼加是全球最著名的腦科學家之一,被譽為認知神經科學之父。他是生物心理學博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SAGE心智研究中心主任。他促進了人類對大腦功能以及大腦兩半球之間關系的認識,不僅在臨床和基礎科學研究領域聞名遐邇,在普羅大眾當中也聲名卓著。
揭秘左右腦分工模式成就諾貝爾獎重大發現
加扎尼加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長大,小時候就喜歡在車庫里搗鼓各種實驗。其父是外科手術醫生,在父親的指導下,他開始真正理解生物化學這門學科,并在后來進入達特茅斯學院,開始關注腦科學專業的動態。
因為對加州理工學院的動物大腦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加扎尼加決定給該研究的負責人、著名神經生物學家羅杰·斯佩里(Roger Sperry)寫信,詢問他是否需要一名暑期實習生。斯佩里回復:“當然需要。”加扎尼加回憶說:“我一直鼓勵我的學生,直接給你想一起做研究的那個人寫信,也許機會就會落到你身上。”
從達特茅斯學院畢業后,加扎尼加以研究生的身份加入斯佩里的實驗室,主要負責裂腦人的研究工作,史上著名的裂腦實驗也自此拉開了大幕。經過多年研究,加扎尼加同斯佩里及神經外科醫生約瑟夫·博根(Joseph Bogen)聯名發表了一系列研究報告。三人的發現推翻了大腦平均分工執行具體功能的傳統觀念,讓“左腦”與“右腦”從此成為日常用語。

1981年,斯佩里因這一研究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神經生物學也因此取得了跨越式的進步,腦科學更是由此走出象牙塔,進入了普羅大眾的視野。
讓生物學與心理學聯姻開創意識研究全新領域
加扎尼加對自己的成功并不滿足,他一直嘗試解答“大腦究竟如何產生意識”這一問題。為此,他沒有局限于自己的研究方法和領域,而是廣泛結交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生物學、醫學、數學、計算機科學、腦成像技術等各領域的專家。20世紀70年代末期,在一次次跨學科的交流與碰撞中,一個全新的領域誕生了:加扎尼加和心理學家、語言學家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共同創立了認知神經科學。這一交叉學科打通了心理學和生物學的“經絡”,成為研究人類意識問題的前沿學科。

1982年,加扎尼加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創建了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CCN)并擔任主席。此外,他還是《認知神經科學雜志》的創始人和名譽總編輯。
普惠大眾的思想家
加扎尼加不僅醉心學術研究,也熱衷于政治和社會問題。2001年,由于在腦科學領域舉足輕重的地位,他被邀請加入美國總統生物倫理專家委員會。這個委員會由美國時任總統小布什直接組建,用于監督干細胞研究、制定管理細則,以及評估各種生物醫學技術對社會和倫理帶來的影響。
加扎尼加博古通今,善于用講故事的方式為大眾打開科普之門,其暢銷書和教材更是廣受好評。2005年,加扎尼加應邀在云集了世界頂級思想家的吉福德講座(the Gifford Lecture)作了一系列以自由意志為主題的演講,隨后根據自己的演講內容寫出了《誰說了算?》這本極具思想性又充滿挑釁意味的作品。2008年,加扎尼加出版了《人類的本質》,從意識角度揭密了人類為什么獨一無二。2015年,加扎尼加出版了《雙腦記》,講述自己的學術生涯,向讀者充分展示了科研生活的迷人魅力。
2019年,加扎尼加將最新的研究與人類探索意識的歷史相結合,從宏觀視角揭示了關于意識的科學研究成果,指明了認知神經科學與人工智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