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組織架構管理必須確立的理念(1)
- 企業(yè)規(guī)范化管理系統(tǒng)實施方案·組織架構管理
- 舒化魯
- 3818字
- 2014-11-26 16:44:25
組織架構是為組織目標的達成服務的,這首先必須解決聚人的問題。也就是解決怎樣構建一個能凝聚人的組織,能讓組織成員把其所擁有的聰明才干都貢獻于企業(yè)組織目標達成的問題。這還不夠,只有當這個組織能夠穩(wěn)住現有的成員,用好現有的成員,并且又能源源不斷地把組織之外而又為組織所需的人員吸引進來時,組織架構的這一目標才算達成了。
一、要給錐子穿囊創(chuàng)造機會
組織架構是為組織目標的達成服務的,這首先必須解決聚人的問題。也就是解決怎樣構建一個能凝聚人的組織,能讓組織成員把其所擁有的聰明才干都貢獻于企業(yè)組織目標達成的問題。這還不夠,只有當這個組織能夠穩(wěn)住現有的成員,用好現有的成員,并且又能源源不斷地把組織之外而又為組織所需的人員吸引進來時,組織架構的這一目標才算基本上達成。
一個企業(yè)組織,也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發(fā)展壯大。一個企業(yè)若具有了這樣一種特性,那么它在任何殘酷的市場競爭中也都能所向披靡了。
組織架構必須緊緊盯住這一點,只有有了能凝聚人的組織,組織發(fā)展壯大了,這個組織才能發(fā)展成為人人愿意成為其中一分子的組織,這種組織才能有足夠大的競爭力。
這首先是保證已成為組織的一分子的人,能盡其所能。毛遂自見,是一個老少皆知的成語故事。這個故事也揭示了組織架構必須充分考慮的一個問題。
據《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記載,秦國圍攻趙國的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出使楚國,向楚國求救,并與楚國聯盟。他出行前想挑選20個門下食客同往。可只得到19人。一個叫毛遂的門下食客自薦前往。
平原君問:“你來我處幾年啦?”
“三年。”毛遂回答說。
平原君說:“有才華的賢人智士處于世間,如錐處囊中,其尖立刻外現。你在我處三年,左右的人對你都沒有什么稱誦,是你沒有什么才能吧!算了,你還是在家吧。”
“我現在就請求你把我置于囊中。如果你早把我置于囊中,我早就有所作為了。”毛遂說。
平原君答應了毛遂。另外19人相互擠眉弄眼,暗暗地笑話他,直接表現出一種看不起他的神態(tài)。
毛遂隨平原君一行到了楚國。在其他人都無計可施的情況下,他以自己獨特的機制和聰明,改變了楚王及當朝文武大臣的觀點,終于使楚王答應出兵抗秦援趙,為保衛(wèi)趙國立下了不朽功勛。
在企業(yè)組織架構過程中,如果對單位、部門和崗位的任職條件和職責標準,限定得過死,缺少彈性,也就會導致把很多優(yōu)秀人才置于囊外,使之沒有機會發(fā)揮其聰明才智的機會。這一方面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又埋沒了人才。
在平原君出使楚國的這場外交中,如果沒有毛遂的自薦,也就失去了一個發(fā)現機警過人的外交家的機會。楚國不出兵,趙國也就只能牽羊銜白投降。在企業(yè)的發(fā)展過程之中,遇到有挑戰(zhàn)性的事件,是不可避免的。市場競爭天天都是新的挑戰(zhàn),如果沒有把錐子置于囊中的制度安排,在市場競爭中,也就難免墮入輸誠投降的敗局。
毛遂是幸運的,因為他的老板是胸懷寬廣的有德君子平原君。但很難保證所有企業(yè)的中高層領導都是胸懷寬廣的有德君子,為彌補企業(yè)缺少平原君這一現實,在組織架構中就必須設計人才脫穎而出的通道,讓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有機會表現自我價值的機會,有接觸識人需要能人的高層決策者。否則,組織架構不能為下屬員工提供錐子穿囊的機會,毛遂們也就難以留住,難以發(fā)揮作用,更不可能有毛遂找上門來。
二、組織架構管理必須為易反易復的人心做好安排
有一句古訓講,“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復小人心”。其實包括我們自己在內,誰都是這種小人。任何一個人的意志指向,都是變化不拘的。同時,一個人的意志指向,也必須隨著外部環(huán)境實際的變化而不斷調整改變。不撞南墻不回頭,撞得頭破血流也不知回頭,這就成了傻瓜,而不應稱是意志堅定。
所以這句古訓應該改為,“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復眾人心”。
中國人的一個最大特性,就是腦袋靈光,善于變化。這一特性,在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創(chuàng)新經營時,往往是一個莫大的優(yōu)點。所以有人說,猶太人很聰明,而中國人比猶太人還聰明。其原因就在此。但這個特點相對于企業(yè)組織的管理而言,則成了一個弱點。它使做上司主管的感到下屬員工不好把握。就像作者所服務的一家很知名跨國公司的中國公司一樣,高層主管照搬母公司的管理模式,重視下屬員工的溝通,也很能溝通,并且通過溝通也達成了共識,雙方都有了承諾,但后來,一多半事情的處理都落不到實處。一個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們的管理方式不適應中國人這種多變的特性。
圖1-2組織架構必須遵循的六大原則其實,易反易復的特性不僅僅中國人有,全世界的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罷了。中國人的這一特性之所以特別突出,并不是一種人性缺陷,而是進化的結果。在中國連續(xù)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專制統(tǒng)治占據絕大部分歷史。在專制統(tǒng)治下,專制的皇上陛下可隨心所欲,也為所欲為,一切都要以他的意志為轉移。而他又不會固守不變,而固守一個原則不變就只能像宋襄公一樣。
東周之前,打仗也有規(guī)則:戰(zhàn)前要宣戰(zhàn),偷襲則被認為是不義行為,并且也不能趁他國有國喪之機開戰(zhàn),否則被認為不仁。公元前638年,宋襄公為伸張仁義出兵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救。楚成王不去救鄭國,直接派大將帶領大隊人馬直接去打宋國。宋襄公沒提防這一著兒,連忙趕回來應戰(zhàn)。宋軍在泓水的南岸駐扎下來。
兩軍隔岸對陣以后,楚軍開始渡過泓水進攻宋軍。公子目夷對宋襄公說:“楚國仗著他們人多兵強,白天渡河,不把咱們放在眼里。咱們趁他們還沒渡完的時候,迎頭出擊,一定能打敗他們。”
宋襄公不答應,說:“咱們是仁義之國,仁義之師。敵人渡河還沒有結束就打過去,這算什么仁義呢?”
說話間楚軍全部渡河上岸,正在列陣。公子目夷又對宋襄公說:“不能再等了!趁他們還沒擺好陣勢,咱們趕快出擊,否則就來不及了。”
宋襄公責備他說:“你太不講仁義了!人家隊伍都沒有排好,怎么可以打呢。”
一陣工夫,楚國兵馬已經擺好陣勢。戰(zhàn)鼓一響,楚軍像水潰大壩一樣直沖過來。宋國軍隊敗下陣來。宋襄公大腿也中了一箭。幸虧有一個將軍帶著一隊兵馬拼命保護,宋襄公才算保住性命逃回國都商丘。
宋國人都埋怨宋襄公不該跟楚國人打仗,更不該“仁義”地打。公子目夷把眾人的埋怨告訴宋襄公。宋襄公還辯解說:“講仁義的人就只能這樣打仗。比如說,見到已經受了傷的人,就別再去傷害他;對頭發(fā)花白的人,就不能捉他當俘虜。”
宋襄公重傷難愈,過了一年就死了。臨死時,他囑咐太子說:“楚國是我們的仇人,要報這個仇。”宋襄公不知易、不知變,不僅自己戰(zhàn)敗身亡,而且還被人們當做愚蠢的典型被歷史傳為笑柄。
專制的統(tǒng)治者多變,屬下也必須學會多變,否則除了像宋襄公一樣蠢死外,就只能像莊子那樣,與人格格不入,懷揣大才大志而窮困潦倒一生。中國人的多變特性正是在這種適應的過程中慢慢形成的。
正是因為每一個人的意志中都有這種易反易復經常變化的特性,所以企業(yè)組織架構,就不能僅僅是劃成幾個部門,分成幾個單位,而必須以文字的形式把每個單位、每個部門、每個崗位,要承擔的剛性職責、彈性職責,以及所享有的權力、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等等都以文字的形式明確界定,變成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約束。只有這樣,才能抑制這種“易反易復的眾人心”,從而達到先小人后君子、先不斷后不爛的管理約束目的。
每個人的意志行為,只有在這種以文字界定的制度規(guī)范的約定下,才能保持相對穩(wěn)定。在現實的企業(yè)組織運行中,經常發(fā)生有過互相推諉、有功相互爭奪的組織內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也就是忽視了作為人的每一個員工,在意志行為上都存在一種多變性,沒有對應于這種多變性事先以制度的形式約定行為的責任。
有利就爭,有責就推。這是人性所然。本來很容易做好的工作,如果沒有明確的職責界定,或者有空白沒有把必須做的事界定給具體的人,這就不可能有做到位的事,這也是企業(yè)組織運行效益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組織架構必須界定差別、維護差別
組織架構的目的在于明確界定組織成員相互之間的關系,并且是在以承認彼此在職責上的差別為前提的。但這并不是說在任何一種情況下都要分出高下三等的差別來。
沒有差別,可以表現為兩種情況:
一是群龍無首。走到一塊的每一個人都是好樣的,他們能力一樣強、意志一樣堅、目標高度一致,這就是群龍無首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會更有助于發(fā)揮每一個人的作用。在美國有一家曾被列入最有價值的100家企業(yè)之中的運輸公司,員工總共不到750個人,卻有730多個人是總經理或副總經理,并且還創(chuàng)造出驕人的業(yè)績。這是近似于群龍無首的一種典型。
《周易》的作者也認定:“群龍無首,吉。”只要是真正的龍,走到一塊來,并不是壞事。中國有“一山難容二虎”的名言,但虎性和龍性不一樣。一山有二虎必然會發(fā)生爭斗,這是由虎性決定的。龍的特性是奮發(fā)向上,而不是奪占領地、相互爭斗。
二是烏合之眾。烏合之眾則是指一群人沒有共同目標、沒有分工,也沒有穩(wěn)定的相互聯系。他們每一個人都各自想各自的,不顧及他人,每一個人都處于與他人具有同等權力的地位。這種人在一塊是無法形成合力的,而且共處一個空間還不免發(fā)生爭斗而造成內耗。
任何一個人若處于這種烏合之眾的群體之中就不妙了,誰都會心生恐懼的。
組織架構,就是針對烏合之眾的人群而言的。只有通過組織架構界定差別、維護差別,以統(tǒng)一這些烏合之眾中的每一個人的意志行為,由眾多的人構成的企業(yè)組織,才能形成團隊整體合力。
在企業(yè)組織內部,只有明確了彼此的差別才能有序,烏合之眾才能轉變?yōu)橐庵窘y(tǒng)一的生力軍。但這種差別是有限度的,人們所能容忍的差別是有底線的。差別過大,彼此之間不免因為這種過大的差別而造成距離和聯系阻斷,這也就是組織的分裂和組織目標的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