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浪汗青堂·帝國開拓者(套裝共四冊)
- (意)亞歷桑德羅·巴爾貝羅等
- 1458字
- 2022-12-27 15:47:05
第1章
法蘭克人的傳統
法蘭克人在高盧的定居情況
歐洲人的觀念中,對查理大帝的身份最根深蒂固的印象,是公元800年的圣誕節上午,他在圣彼得教堂被授予的皇帝頭銜。實際上,他只在自己人生的最后十四年擁有這一頭銜。之前的三十二年,他一直是法蘭克人的國王,甚至在他獲得皇帝頭銜后,他依然保留著這一稱號。顯而易見,皇帝與國王是截然不同的頭銜,并且皇帝頭銜并不排斥查理于768年9月從自己的父親“矮子”丕平那里繼承的王權。在查理死后多年,長詩《羅蘭之歌》(Chanson de Roland)的作者稱他為“查理國王,我們偉大的皇帝”(Carles li reis, nostre emperere magnes),作者顯然清楚意識到了這兩個共存的身份。1
在8世紀末這個時期,成為“法蘭克人的國王”意味著什么?早在查理率軍小規模越過萊茵河并定居在日耳曼地區之前的三四個世紀,法蘭克人就在日耳曼諸民族之中居于重要的地位了。他們最初是西羅馬帝國的盟友,后來成了當地的統治者。嚴格來說,他們不是一個民族,而是來自萊茵河流域的布魯克特里人(Bructerii)、卡圖利人(Cattuarii)、卡馬維人(Camavi)組成的部落聯盟,他們說著同樣的日耳曼語族方言,擁有相同的宗教崇拜儀式,跟隨著同一個軍事領導集團。因此他們最終接受了“法蘭克人”這個集體稱呼,不過這個稱呼最初只構成了極其微弱的身份認同。“法蘭克人”的原意是“勇者”,稍后的意思是“自由民”。
5世紀,基督教主教、羅馬古典詩人西多尼烏斯·阿波利納里斯(Sidonius Apollinaris)描述過他在高盧所了解的法蘭克人。他在文中塑造了法蘭克人的具體形象,這個形象對于地中海地區的讀者來說充滿了異域風情。他在文中毫不掩飾自己對這些蠻族勇士的欽佩:
他們的紅頭發從頭頂垂下,他們且剃光脖頸后的頭發。他們灰藍色的眼睛清澈透明。他們不留須,用梳子把窄胡髭卷曲起來。他們偏愛的娛樂是向靶子投擲戰斧,轉動盾牌,反復投擲并收回長矛。他們從兒時起就對戰事有著強烈的熱情。如果在戰事中寡不敵眾或者處于不利地形,他們將拼死奮戰,毫無畏懼。2
西多尼烏斯最后寫道:“他們甚至似乎能馴服怪獸。”這些法蘭克蠻族勇士是否真的馴服了怪獸不得而知,但他們在西羅馬帝國末期控制了高盧。在日益衰落的西歐,這一地區的人口數量和繁榮程度都遠超西班牙和意大利。他們立刻表明決不讓他人染指此地:先前定居于高盧南部——今普羅旺斯和朗格多克的西哥特人,被他們擊敗并被驅趕到比利牛斯山以南;定居在羅訥河谷的勃艮第人,不得不承認法蘭克王的權威,向其臣服。拜占庭的將軍們,以及后來的倫巴第諸王也想方設法,提防著這些新的高盧統治者越過阿爾卑斯山入侵意大利,但十分困難。
這些羅馬人,或者說有著凱爾特或意大利血統的說拉丁語的羅馬-高盧人,在承認法蘭克王的權威后,就可在高盧諸省定居。事實上,他們中不僅有農民和奴隸,也包括富裕的土地所有者、顯貴家族和天主教士。無論從哪方面說,法蘭克人都沒有定居在高盧全境,并取代生活在這里的數百萬羅馬人,他們的人口不到20萬,其中還包括老弱婦孺。那些身形魁梧的戰士大多和他們的家族定居在高盧北部的萊茵河、默茲河、摩澤爾河沿岸。只在這一區域,他們的人口超過羅馬人。實際上,直到今天,羅曼語族和日耳曼語族的語言分界線仍在這一區域。
與出產啤酒、肉類、黃油的高盧北部不同,在出產葡萄酒、谷物、橄欖油的南方,法蘭克人自身的特點就不太明顯。這里的羅馬-高盧人更容易同化這些征服者,并用自己的文化習俗和語言影響后者,促進了現代法國的誕生。在法蘭克諸王最愛流連的巴黎附近,是羅曼語而不是日耳曼方言占據主導地位。在幾乎沒有法蘭克人的盧瓦爾河以南地區,這里的羅馬-高盧人在臣服于北部的蠻族國王并納稅之后,依舊繼續他們過去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