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明成祖——永樂大帝朱棣(1)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個皇帝,朱棣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在打敗了侄兒建文帝朱允炆后奪取帝位。朱棣在位22年,在親征漠北返師途中病死,終年65歲,葬于北京昌平天壽山下的長陵(今北京十三陵)。

朱棣生于元順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據說,朱棣“相貌雄偉,目重瞳子,龍行虎步,聲若洪鐘”。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棣被封為燕王,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就藩北平(今北京),成為威震一方的親王。17歲時迎娶徐達長女為王妃,21歲帶著金冊金寶就藩北平。朱棣在40歲以“靖難”名義興兵,四年后從他的侄兒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奪得了大明江山。

朱棣自馬上得天下,在血與火中建立起永樂政權,其一生起于兵,最后又死于行軍途中,因此可謂馬上天子,并由此樹立赫赫威名。朱棣的性格頗像其父朱元璋,同時也是繼朱元璋之后又一位雄才偉略的皇帝。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朱棣坐上皇帝寶座的時間是22年,年號為“永樂”,謚號為“文皇帝”,故又稱“文皇”,廟號“太宗”,明世宗時改“太宗”為“成祖”。

皇帝個人檔案

千秋帝王——明文皇帝朱棣

姓名:朱棣,廟號:太宗,嘉慶時改成祖

本名:朱棣,年號:永樂

生肖:鼠,陵寢:長陵(今北京十三陵)

職業:王爺—皇帝,祖籍:今江蘇句容

生日:元順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四月十七日,出生地:應天府

死亡時間: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當皇帝機遇:起兵奪位

壽命:65歲,父親:朱元璋

身高:不詳,母親:馬皇后

體重:不詳,配偶:徐皇后及三宮、六院眾多妃子

性格特點:擅長計謀,初婚年齡:17歲

謚號:文皇帝,子女:皇子3人,皇女5人

繼承人:嫡長子朱高熾

武功

六師屢出,開疆拓土

明成祖朱棣出生于元順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正是元末群雄并起、互相征伐的戰亂時期。出生時,朱元璋與陳友諒正打得不可開交,以至于連給兒子起個名字的工夫都沒有。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元年1367年)舊歷年底,朱棣七周歲時,朱元璋才為其正式取名為朱棣。

明朝建立時,朱棣已是一個八九歲的兒童。那時,全國仍然四野凋敝,滿目瘡痍。這一切都在朱棣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朱棣在宮廷中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期,除了參加各種朝見和祭儀外,就是跟隨幾個大儒一天到晚誦讀儒家經典,還要隨時接受朱元璋的訓誡。當然,朱元璋也不希望他的兒子們成為文弱書生,就經常讓他們在演武場上練習武備,以健體強志。

明成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朱棣為燕王。十年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此后直到南京稱帝,他在這里度過了23年的時光。這段時間對朱棣而言非常重要,他由一個年輕的藩王逐漸成熟起來,逐漸在眾藩王中嶄露頭角,成為眾藩之首。明太祖朱元璋希望自己的兒子能代替那些功臣宿將掌握兵權,以鞏固朱家的天下。于是,朱元璋給了燕王朱棣很大的權利,也讓眾多猛將輔佐燕王。

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朱棣接到太祖朱元璋的命令,讓他和晉王分別統帥兵馬合擊蒙元丞相咬住和平章乃兒不花。而立之年的朱棣異常興奮,這是他磨練的大好時機,也是展現自己的一次難得的機會,因此精心準備,志在必得。

燕王朱棣首先派出幾股哨兵四出偵查,摸清了乃兒不花的確切位置。時值三月,沒想到天不作美,竟然下起了大雪,氣溫也隨之下降。有些人請求燕王朱棣停止行軍,暫避風雪。朱棣卻認為這正是出奇制勝的大好時機,因此大軍冒雪而進。當大軍出現在乃兒不花面前時,乃兒不花十分驚訝,毫無準備。朱棣派已降明的乃兒不花舊交觀童前去勸降。乃兒不花知道無法抵抗,只好前往朱棣軍中請降。朱棣擺酒設宴,對他非常熱情,令乃兒不花很感動,遂主動要求前去勸降咬住。就這樣,朱棣第一次大規模出征就兵不血刃地大獲全勝。而另一路的晉王生性怯懦,不敢深入蒙古腹地,結果一無所獲,倒是陪襯出燕王的智勇雙全。

朱元璋對朱棣的戰績非常高興,賞賜寶鈔100萬錠,對他更加信賴。這次勝利,令朱棣不僅得到了朱元璋的嘉獎,朱元璋還命朱棣節制北部邊境兵馬。這次出征,不僅使朱棣的軍事實力大大加強,而且也使他聲名鵲起,成為通往皇權寶座的良好開端。

朱棣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一反太祖朱元璋分封藩王的政策,而是雷厲風行、銳意削藩。當時的形勢對燕王十分不利。建文帝在削奪五藩后,目標直指燕王朱棣,加強了對燕王的防范。建文帝朱允炆命心腹謝貴任北平都指揮使,掌握軍權;命張丙為北平布政使,掌握日常行政權;隨時就地偵伺這位王爺的動靜。同時,朱棣的大舅子徐輝祖(功臣徐達之子)常常把從妹妹那里打聽來的燕王信息密稟于建文帝,由此大見信用,被加封為太子太傅,與李景隆一起統管軍隊,隨時準備發動圖燕之舉。

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燕王朱棣于明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五日毅然起兵,率領“靖難”之軍,歷時4年,大小百余戰,最終兵臨南京,奪得大明江山。

除了“靖難之役”中幾次大的戰事外,為了確保邊疆地區的安定團結,朱棣曾率軍進行過很多次大大小小的戰斗。歷史上比較著名的有:平定南方的安南與五次親征漠北蒙古。

明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安南國王派人朝賀,自稱陳氏無后,自己是陳氏外孫,為眾擁立為國王,請求得到朱棣的冊封。朱棣聽從禮部的意見,派遣官員到安南探訪實情。該官員回朝后說現在的安南國王得到了當地人的承認,國家安定。朱棣于是派禮部郎中帶著詔書前去安南,正式冊封其為國王。

然而,到了明成祖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原安南國王的臣屬裴伯耆逃到中國,將胡氏篡位的事情揭露。八月,老撾遣人送來了原國王的弟弟陳天平。朱棣無法辨別真偽,暫且將他們安置起來。年底,安南使臣來賀。朱棣讓陳天平突然出現在使臣面前,使臣們十分驚愕,紛紛下拜,朱棣由此知道了陳天平的真偽和事情的真相。朱棣遣人責備安南國王,安南國王上書表示歡迎陳天平回國繼承皇位。

令朱棣惱怒的是,安南竟然伏兵劫殺由明軍保護回國的陳天平。面對這種公開挑釁宗主國威信的行動,朱棣沒有猶豫,立即遣兵80萬出征安南。80萬大軍銳不可當,于明成祖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將安南國王、太子等人活捉。朱棣遂改安南為交阯布政使司,成為中國的一個省。只是后來明朝遷都北京,安南時有反抗,成為明朝的沉重負擔。因此,朱棣死后不久,明朝就放棄了對安南的治理。

明成祖記樂三年(公元1405年),全國稅糧31133993石,這是連續第三年保持在三千一百萬石以上的稅收,按照當時不足一千萬戶的民戶統計,每戶平均納稅超過三石。此外,從永樂元年起軍衛屯田的收入也達到高峰23450000石,加上民戶交納的稅糧,平均到當時人口,人均超過一石。《明史·食貨志》中就曾這樣描寫當時的情況:“計是時,宇內富庶,賦入盈羨,米粟自輸京師數百萬石外,府縣倉廩蓄積甚豐,至紅腐不可食。”經濟富庶給了朱棣十足的自信,他深信一個強大的永樂時代已經到來,他要向人們證明一個事實——明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

當時,對明王朝最大的威脅不是南方的安南,而是北方的蒙古。蒙古分裂為三部:韃靼部、瓦刺部和兀良哈部。朱棣對蒙古采用恩威并施、分化瓦解的策略。兀良哈部早已歸附,并在靖難之役中為朱棣立有赫赫戰功。韃靼部勢力較強,朱棣有意聯絡瓦刺部,與之抗衡。明成祖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永樂大帝朱棣命丘福率軍10萬征討韃靼,不意全軍覆沒。

明成祖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二月,朱棣親率50萬人出征,太子留守南京,皇長孫留守北京。

五月,明軍發現了韃靼部本雅失里的位置。朱棣命每人自帶20日糧食,率輕騎疾馳。在成吉思汗興起的斡難河與本雅失里遭遇,雙方大戰,最終本雅失里敗逃。明軍在回師途中又遭遇阿魯臺部,激戰數日,阿魯臺戰敗逃遁。朱棣估計敵人可能貪圖輜重,必會前來劫掠,便設下埋伏。明軍班師時,果然有人來襲。霎時伏兵四起,敵人潰逃,被俘有幾十人。朱棣第一次親征大獲全勝,韃靼部的勢力被削弱了。隨著韃靼部的衰敗,瓦剌部強盛起來,時常騷擾邊境。

明成祖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朱棣決定第二次親征,并讓皇太孫隨行。六月七日,在忽蘭忽失溫(今蒙古烏蘭巴托東)遇到瓦剌的主力部隊。這場戰斗十分慘烈,雙方損失相當,直到傍晚,敵人才敗走。

明成祖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明成祖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又三次親征蒙古。

朱棣五次對蒙古用兵,目的在保證邊境的安寧,國內的安定。然而,在第五次親征的歸途中,朱棣身體不適。到了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朱棣突然病逝,享年65歲。朱棣是一位馬上天子,他的江山得于馬上,也死在了行軍的途中。但是同時,他又是一位重視文化的皇帝,其功績不遜于歷代名君,因而死后被謚為“文皇帝”。《明史》中對他贊揚道:

“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慕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文治

組織編纂《永樂大典》

明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七月,朱棣下詔編纂一部類書。朱棣雄心勃勃,想要將中國古代典籍盡量收集齊全,特命大才子解縉負責,要求“毋厭浩繁”,盡量收羅。第二年十一月,解縉將編纂好的圖書進呈天子。朱棣很高興,賜名《文獻大成》,賞賜解縉等147位有功人員。

然而不久,朱棣發現這與他的要求相差很大,主要是還有許多典籍未能收錄。于是,朱棣決定重新編修,并任命靖難功臣姚廣孝以及刑部侍郎劉季篪和解縉總其事,前后參與者近3000人,可謂人才薈萃、人文盛事。朱棣對這件事非常重視,命在文淵閣開館修書,由光祿寺供給朝夕膳食。朱棣看到文淵閣中的書籍尚不完備,命禮部選派通曉典籍的官吏四出購求典籍,“書籍不可較價值,惟其所欲與之,庶奇書可得”。正是在朱棣的關注和支持下,3年之間,《永樂大典》得以編纂完成。

《永樂大典》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傳。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莊、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文學等,無所不包。所輯錄書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別編入,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資料的文獻價值。全書體例“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檢索非常方便。

《永樂大典》正文為兩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錄六十卷,裝訂為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該書編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淵閣。永樂大帝遷都北京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宮內的文樓(即文昭閣)里。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八月,謄寫副本一部,從此《永樂大典》才具有正副兩部,分別珍藏在文淵閣和皇史兩處。全書舉凡天文、地理、人倫、國統、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聞異見以及日、月、星、雨、風、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隨字收載。全書分門別類,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種古書資料,大凡經史子集與道釋、醫卜雜家之書均予收輯,并加以匯聚群分,甚為詳備。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學、歷史、地理、語言、文學、藝術、宗教、科學技術等方面豐富而可貴的資料。

清文宗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和清德宗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兩次入侵北京,《永樂大典》遭浩劫,部分被燒毀,部分被搶走,余者寥寥無幾。到1959年為止,收集到《永樂大典》原本兩百一十五冊,加上復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1960年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1986年中華書局將已征集到的現存的《永樂大典》近八百卷,縮印精裝出版。

《永樂大典》的規模之大,確實是歷史上無與倫比。《永樂大典》另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照錄原文、未作刪改,這種做法保持了書籍的原貌,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與清代的《四庫全書》相比,《永樂大典》更具價值,因為它對古代的書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類,并沒有大的改動。而《四庫全書》卻有很多內容被編者修改了,使古籍的原貌遭到了破壞。因此,《永樂大典》無愧于古代類書之冠的稱號。

中外交流

帝國皇帝與外國人的交往

由于明成祖朱棣采取了一系列開明有力的措施,加上他善曉軍事,除解除了藩王的兵權,鞏固中央政權外,又屢次親征漠北,抗擊外來的侵略,打擊蒙古貴族勢力,大獲勝利。曾設置奴兒干都司,管轄今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庫頁島等地,使當時的中國頗稱強盛。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員之廣,遠邁漢、唐。”

從13世紀到14世紀,隨著蒙古帝國瓦解和元朝的滅亡,中國與歐洲的聯系一度中斷,處于中世紀的歐洲此時尚未強大起來。從明太祖洪武建國到明成祖永樂初的近40年間,明帝國成為統一的強大帝國。明朝皇帝習慣將海外各國視為藩屬,將其與明朝的外交活動稱作“朝貢”。

在外交政策上,明朝以厚往薄來懷柔遠人,熱衷于政治上萬國臣服的獨尊。此時明朝的疆域已經北至奴兒干都司,南至南海諸島,東至東海,西至哈密,西南至云貴烏斯藏,是當時世界疆域最大且統治最有效的國家。但是,明朝人對于周邊的了解,則僅限于四鄰與東南亞各國,對于其他海外的情況幾乎一無所知。

15世紀初的明帝國,擁有當時任何國家都無法與之相比的巨額稅收,擁有數以百萬計的軍隊和最為精良的裝備。當時承擔海運的糧船,其軍事力量即足以殲滅沿海的倭寇。當時的明朝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因此吸引了眾多海外國家,出現了各國爭相來朝的盛況。朱棣打開了朱元璋封閉起來的大門,當時與明朝發生外交關系的國家多至近百個。前來朝貢者可分為三類:一是臣服于明朝,希望得到明朝承認、封賜與支持的國家或地區貢使;一是仰慕中國文化,想親眼目睹中國風采的各國君主貴族;一是以貢使身份來華貿易的商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始兴县| 金门县| 乌恰县| 达日县| 琼结县| 建湖县| 明光市| 泰安市| 潍坊市| 依安县| 龙南县| 牡丹江市| 洞头县| 新民市| 定兴县| 建水县| 崇义县| 沁水县| 凉城县| 久治县| 兴化市| 新竹市| 东乡县| 和政县| 宜宾县| 元江| 井研县| 柳林县| 淮北市| 绥阳县| 新巴尔虎右旗| 彩票| 桃源县| 应用必备| 青岛市| 名山县| 阜新市| 金乡县| 福鼎市| 柳州市| 洪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