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明成祖——永樂大帝朱棣(2)
- 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記錄
- 鄧明編著
- 5373字
- 2014-11-24 13:20:14
明成祖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由于貢使日多,明成祖朱棣下令重置洪武年間中廢罷的市舶司。于是,大明朝延在福建、浙江、廣東分設來遠、安遠、懷遠三市舶司,負責接待各國來使,而于京師設會同館以待國賓。為了與各國來人交流,同時還設置了四夷館,專掌翻譯各國及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此后的永樂一朝中,先后有四位海外國家的國王泛海而來,其中三位留葬于中華大地,這的確稱得上是中外關系史上的大事。明朝的外交政策是以“宗主”自居的朝貢外交,在政治上與各國并不平等。但在當時卻不僅發展成外交活動的極盛時代,而且與各國保持了友好往來,這在今天幾乎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在15世紀初卻是事實。
朱棣打開國門的外交政策,目的既是要宣揚大明帝國的強盛,更是要宣揚永樂盛世。朱棣需要讓普天之下皆知今已有永樂而已無建文。朱棣需要萬國朝貢的盛世輝煌,同時也想知道建文帝是否真的出亡海外,這一切都促成了永樂年間出使西洋、西域等地的計劃。明成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七月十一日,三保太監鄭和率船隊出使西洋,開始了人類歷史上空前的航海壯舉,這成為后世矚目的大事。巨大的船隊和數以萬計的軍士,足以顯示中國的強大了,船隊攜帶的賜給諸國國王的金織文綺彩絹等,是中國財富與文化的象征。明成祖朱棣派遣宦官鄭和為正使,王景和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寶船”62艘,遠航西洋。他們從蘇州劉家港(今江蘇太倉東瀏河鎮)出發,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蘇門答臘及錫蘭(今斯里南卡)等地,經印度西岸折回返國。最遠到達印度半島的古里國,勒石為記,于明成祖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才返回。成祖朱棣似乎對鄭和的第一次出航非常滿意,在他回朝的第三天就命工匠改造249艘海運船,以備鄭和下次使用。
當時他們乘的船,最大的長44丈4尺,寬18丈,可容100人。鄭和的航行比西方哥倫布、伽馬等的航行早半個世紀以上,而且船隊規模與船只之大,都超過他們幾倍。鄭和每到一處,都以瓷器、絲綢、銅鐵器和金銀等物,換取當地特產,與亞非各國加強聯系,隨行人員馬欣著《流涯勝覽》、費信著《星搓勝覽》、鞏珍著《西洋番國志》,記述航行中的見聞,都很有價值。明成祖朱棣的這一舉措,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在經濟、文化上的大交流,對中國的文明向外傳播和中國人了解西洋情況,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這比兩漢時期朝廷先后派遣張賽、班超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的壯舉,更勝一籌。
隨后,鄭和分別在明成祖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明成祖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明成祖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明成祖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明成祖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以及明宣宗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六次出使西洋,到達過今天的越南、柬埔寨、泰國、馬六甲、馬來西亞、印度、馬爾代夫等南亞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過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的一些國家。
明成祖朱棣還派遣女真人出身的太監亦失哈帶領一千名士兵和二十五艘船去管理女真人的地方,并在其地設置了奴兒干都司以行使統轄權。在西部藏地問題上,朱棣同樣派遣了一名太監侯顯,并且聽從他的建議招安活佛間接統治西藏,實現了長時間的和平。
朱棣稱帝之后,昔日的周邊國家并沒有否認他是個篡位者,來朝貢的依然有,只是數量比起太祖年間要少了一些。東邊的朝鮮和日本朝貢很及時,一者是它們畏懼明朝的武力,二者它們在朝貢中獲得了大量的饋贈,尤其是日本在中國獲得的大量錢幣甚至在本國一樣充當了通貨。對于東南亞各國,朱棣登基后依然實行的是朱元璋的“宣德化而柔遠人”的政策。
明朝曾經是一個強大的王朝,在短短幾十年時間里控制了元朝大部分疆域,并且漸次與西域諸國交往。到明成祖朱棣時,明朝與西域諸國開展了大規模的交往,掀起了中西交往的一段高潮。明朝在其勢力強盛時期積極與西域諸國往來,并試圖恢復漢唐時期對西域的經營,但明朝在明成祖后逐步放松了對西域地區的控制。
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初派人到哈密進行招撫,“許其以馬市易”。對此,安克帖木兒積極回應,他遣使臣馬哈木沙、渾都思貢馬190匹。為了使朝貢順利進行,明成祖朱棣特地下諭甘肅總兵官宋展,要求他將所貢的好馬送到南京,對所貢之馬應計值給賞,做到厚往薄來,嚴禁沿途軍民侵擾貢馬和市馬。安克帖木兒的這次朝貢符合明代的朝貢慣例,選擇在明朝新年朝賀的機會。對于這次朝貢,明朝予以優厚的賞賜。明成祖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安克帖木兒又一次遣使來朝,請求賜爵,朱棣封其為忠順王,“使守其地,遂撫其民”。為了感謝明成祖朱棣的冊封,安克帖木兒于這年的十一月貢馬謝恩。
根據《明太宗實錄》的記載,從明成祖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免力帖木兒被封忠義王到明成祖駕崩之間這十多年時間,除明成祖永樂十八年(公元1416年)、明成祖永樂十九年(1417年)兩年沒有貢馬外,其它時間每年都來朝貢馬。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出現了六次之多。其次,哈密對明朝的貢馬規模越來越大。這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所進的馬匹和其它貢品的數量大,其二是隨隊的人員多。第三,貢品除了馬匹外還有方物、豹鼠皮、鹵砂、羊、駝、玉璞等,不過大宗貢品仍以馬匹為主,其他貢品只是在永樂年間后期出現的多一些。第四,在永樂皇帝朱棣最后幾年里出現了西域諸國聯合來朝的現象,主要有明成祖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的哈密與土魯番、哈密與柳城的貢馬和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哈密與撒馬兒罕的貢馬等。
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雖有南侵安南,北征瓦刺之舉,但其外交政策的核心仍是“銳意通四夷”,廣招海外國家前來朝貢,發展對外友好關系。在這方面,朱棣比其父朱元璋走得更遠。明惠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九月,剛剛通過發動“靖難之役”登上皇帝寶座的明成祖立足未穩,就匆忙遣使攜即位詔書告諭安南、逞羅、爪哇、琉球、日本、西洋、蘇門答臘、占城等國。同時指示禮部大臣:“太祖高皇帝時,諸番國遣使來朝,一皆遇之以誠,其以土物來市易者,悉聽其便。或有不知避忌而誤干憲條,皆寬肴之,以懷遠人。今四海一家,正當廣示無外,諸國有輸誠來貢者聽。”
明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八月至十月,在短短的3個月時間里,明成祖先后8次派遣行人、給事中、宦官分赴安南、爪哇、西洋、蘇門答臘、逞羅、占城、真臘、朝鮮、滿刺加、柯枝等國,對諸國國王予以賞賜,邀其入貢明朝。在西域古老的絲綢之路沿途,陳成奉命四度往返,所訪哈密、吐魯番、撒馬爾罕、別失八里、失刺思、哈烈等國皆遣使朝貢于明朝。當時,不僅與明朝保持朝貢關系的國家數量眾多,而且先后有渤泥、滿刺加、蘇祿、古麻刺朗四國國王親赴天朝勤見明成祖朱棣。后世史家稱頌明成祖統治時期,“四方賓服,受朝命而入貢。”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不僅采用延長貢期、拒收貢物等辦法對中外朝貢關系予以限制,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對一些海外國家的不信任感與日俱增。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海外諸夷多詐,絕其往來,唯琉球、真臘、逞羅許入貢”。
與此相比,明成祖朱棣既強調對沿海居民出海貿易的“防”,也注重對海外國家來華朝貢的“放”。為此,朱棣不惜重金,遍賞諸朝貢國國王及其使臣,免征其在華貿易之稅。在巨大的物質利益的誘惑面前,外國使臣四面而至,“執圭捧帛而來朝,梯山航海而進貢”,朝貢貿易空前繁榮。自唐末與中國中斷數百年官方聯系的日本再度將自己納入朝貢體制,便是顯例。在這以后明朝諸帝對中外朝貢關系和朝貢制度的態度及其舉措,大致不出洪武、永樂兩朝的框架。
明成祖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鑒于四夷外國朝貢者日眾,明成祖朱棣下令設立四夷館,分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八館,置譯字生、通事,專門翻譯外國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并負責培養翻譯人才。后來,明延于明武宗正德年間增設八百館,明神宗萬歷年間增設逞羅館。其中,西番,明代亦稱土番,即唐代吐蕃;西天指天竺;百夷指云南西南地區的傣族;高昌,元代稱畏兀兒,明代也稱火州;回回所指地域廣泛,包括撒馬兒罕、天方、土魯番等,“此外如占城、日本、真臘、瓜(爪)哇、滿刺加諸國皆習回回教,遇有進貢番文,亦屬本館代譯”。
生平最得意之事
奪得侄子的皇位
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辭世,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朱允炆用齊泰、黃子澄之議削藩,不到一年時間,周王、岷王、湘王、齊王、代王先后被廢。燕王朱棣則在加緊活動,準備起事奪取皇位。朱棣挑選壯士充實自己的護衛軍,以勾逃軍為名,收羅異人術士。表面上,朱棣藏起鋒芒,假稱有病,暗中則加緊練兵。他還利用燕府崇深之便,趕制軍器。
朱棣在王宮后苑修建了很大的地下室,圈以高大的圍墻,墻下埋著缸甕,以防止聲音傳到外面。同時養了許多鴨鵝,用鴨鵝的叫聲掩飾打造兵器和操練的聲音。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建文帝朱允炆聽到一些燕王的行跡,愈發猜忌叔父朱棣。由于還沒有準備充分,朱棣決定親自去南京,借以緩和氣氛,爭取時間。他當然知道此行的風險,說不定會有去無回,但是朱棣相信自己會回來,會使仁弱的建文帝相信自己沒有謀反之心,還可以探聽朝廷的虛實。
明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月,朱棣來到了南京。對于燕王朱棣自投羅網,戶部侍郎卓敬勸說建文帝將燕王徙封南昌。這的確是個不錯的辦法。然而,建文帝優柔寡斷,沒有采納卓敬的建議,幾天后將燕王放歸北平。朱棣的這次自投羅網,體現了一位雄才偉略的政治家的成熟和膽色,收到了奇效。
明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六月,燕山護衛百戶倪諒向朝廷告發燕王朱棣的兩個部下為燕王招募死士。經過審問二人,供認了朱棣的一些謀反事情。但建文帝沒有更多的證據,所以沒有削燕王,而是下詔訓責。朱棣害怕這是削藩的前兆,遂生一計,用以迷惑建文帝朱允炆。
于是,朱棣開始裝瘋。北平的人聽說燕王突然瘋了,經常可以看到他在大庭廣眾之下亂跑、亂喊,有時躺在大街上昏睡。建文帝朱允炆聽到傳言,命北平布政使張昺和都指揮使謝貴探聽真情。建文帝眼線張昺、謝貴入王府“探病”。盛夏暑天,他們看見朱棣披著大棉被在一個大火爐子前“烤火”,連連搖頭大呼“凍死我了!”
張、謝兩人密奏,建文帝朱允炆等人還真有些信以為真。幸虧燕王長史葛誠為內應,密報朱棣即將舉兵。兵部尚書齊泰確也當機立斷,馬上發符遣使,命有司迅速前往北平,逮捕燕王府邸內相關人等,密令張昺、謝貴等人相機行事。
于是,朱棣大開王府大門,在東殿端坐,對外聲稱自己重疾得愈。事先,朱棣在殿門及端禮門內埋伏壯士,約定以令行事。然后,朱棣派人召喚張昺、謝貴兩人入王府。
起先,張昺、謝貴怕中計,不來。為了誑騙兩人,燕王又派人拿著寫有詔逮官屬的詳細名單送給二人觀看,表明是請兩個軍官入內查驗“犯人”正身。張、謝兩人思慮再三,加上建文帝朱允炆詔令只說是逮捕燕王官屬,和這位皇叔還沒完全撕破臉,躊躇片刻,便按劍前行。
臨入王府大門,張、謝兩人身邊的眾衛士被門衛呵止。由于朱元璋時代,皇族高于天的余威,王府確實不能隨意進入,本著慣性思維,張、謝兩人也沒有堅持帶護衛入府。
進入燕王府大堂,張謝二人看見朱棣曳杖而坐,儼然大病初愈的樣子。兩旁府屬齊集,音樂聲起,賜宴行酒。酒過三巡,有侍女端獻精美漆案,上有瓜片排列齊整。“正好有人進獻新瓜,今與卿等嘗之。”說著話,朱棣站起身,親身拿起兩片瓜,朝張、謝兩人走來。兩人起身躬謝,正要伸手接瓜。不料,朱棣忽然變臉,大罵道:“就是平常編戶齊民老百姓,兄弟宗族尚能相保全。我身為天子親屬,朝夕憂恐自身性命。朝廷待我如此,天下又有何事不可為!”言畢,朱棣擲瓜于地,嗔目怒視張昺、謝貴。
燕王府內頓時伏兵大起,眾衛士擁上前把張、謝兩人綁縛起來,葛誠等建文帝“內應”也被當即拿下。朱棣扔掉手中拐杖,大叫道:“我根本沒病,是迫于奸臣陷害不得不為此計”。朱棣把手一揮,叱出張、謝等人,皆斬于王府堂前。
最后,包圍燕王府的軍隊一下子潰散了,燕王迅速占領了北京九城。當時還沒有南城墻,還是北京九城。朱棣控制了北京地區,宣布造反。
其實,朱棣并不是第一次裝病。早在周王被廢之后,朱棣就一直稱病不出,借以韜光養晦,麻痹對手。不過,當時朱棣確實有一塊心病,他的三個兒子在南京,可能已被扣為人質。一旦他有異謀,三個兒子性命堪憂。于是,朱棣借口病重,請求建文帝朱允炆讓三個兒子歸府照顧自己。這是一箭雙雕之策:如果朝廷放歸三個兒子,則免去了質于人的情況;如果不同意放歸,可以探知朝廷的意向,早做謀劃。建文帝拿不定主意,后來在徐增壽的蠱惑下竟然將朱棣三個兒子送歸燕國。朱棣大喜過望,連稱“天助”,欣喜之情難以言表。幾個月后,毫無顧忌的朱棣造反,建文帝真是后悔莫及!
朱棣正式起兵,以誅齊泰、黃子澄為名,革除建文年號,仍稱明太祖洪武三十二年(公元1399年)。朱棣諭令將士,同時上書朝廷,聲稱根據《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之惡。”從此,便開始了一場歷時四年之久的戰爭,史稱“靖難之役”。
戰爭開始后,朝廷命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率師四十余萬軍隊北伐,軍隊駐扎在真定。燕王躬擐甲胄,率師至涿州,連敗官軍,耿炳文退守真定。耿炳文是碩果僅存的老將。他的失敗,引起建文帝的憂慮。太常卿黃子澄卻認為無足慮,并推薦了曹國公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建文帝朱允炆親餞江滸,賜以斧鉞,期在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