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4)

建文帝嫡孫襲統,居正朔之位,竟敗于起兵反叛的藩王之手,實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出人意料的結局。總結起來,建文帝失敗原因不外如下:建文性格太過柔弱仁厚。燕兵將皆勇戰驍勇之輩,建文帝竟于大戰前下明詔“莫傷害朕之叔父”,不明之至,致使燕王朱棣多次絕處逢生,假使明軍在戰場上能“擒賊先殺王”,燕軍早就冰銷敗亡。

縱觀整個龍虎斗過程,建文帝一方似乎沒有什么特別突出的大師之才。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皆書生,蒼促行削藩之計,不知兵事,沒有什么大的戰略眼光,以致于誤已誤國,最后招致滅族慘禍。這也要“歸功”于朱元璋,因為所有有智有勇有力的名將早已連子孫都被株除干凈,留下的全是三、四流將領,自然不是燕王朱棣的對手。還算靠得住的老將耿炳文一人統30萬軍;李景隆兩次敗北,一戰統50萬,一戰統30萬;盛庸一人統20萬。明軍“合天下之兵,握一人之手”。反觀朱棣,單旅孤城,利于戰不利于守,利于合不利于分。如果朱允炆當初下令山東、河北諸將各擁眾數萬,憑城堅守。年深日久,以叛臣賊子起兵的朱棣勝一仗敗兩仗,又一直逡巡在河北、山西狹窄地帶,熬過一陣熬不過兩陣,軍隊人心最終會轟然瓦解。

建文帝在用人方面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太過優柔寡斷,用人不明,例如他在“靖難之役”中一度倚重的李景隆本是绔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謀而驕,色厲而餒”。大寧為寧王朱權的封藩,所屬朵顏諸衛,多為蒙古騎兵,驍勇善戰。燕王朱棣攻破大寧后,挾持寧王回北平,合并了寧王的部屬及朵顏三衛的軍隊。燕王朱棣帶著這些精兵強將于明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十一月回師至北平郊外,進逼李景隆軍營。燕軍內外夾攻,朝延軍隊不敵,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聽說主帥已逃,“乃棄兵糧,晨夜南奔”。建文帝為大臣所蒙蔽,反而獎勵打了敗仗的李景隆。

身后謎團

朱允炆失蹤之謎

明朝鄭曉所做《遜國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太祖命帝(建文)賦新月,應聲云:‘誰將玉指甲,抓破碧天痕。影落江湖上,蛟龍不敢吞。’太祖凄然久之,曰:‘必免于難’。”

建文帝的結局到底怎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成為明代歷史第一謎案。因為建文帝朱允炆在太祖朱元璋嚴苛統治之后,力行寬政,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無數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在各種野史、戲劇里可以看到人們無盡的猜測和演繹。但令人遺憾的是,迄今為止,關于朱允炆的下落仍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說法:

據永樂年間《太宗實錄》和《明史稿》的記載,燕王朱棣兵臨南京城下,朱允炆求和不成,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帥李景隆卻打開金川門迎燕軍入城,滿朝文武紛紛投降。眼看大勢已去,朱允炆不得已下令焚宮,并攜皇后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嬪侍從等大都亦隨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宮后,清宮三日,搜查朱允炆的下落。宮內侍人都說朱允炆已自焚,并從火堆里扒出一具燒焦的尸體作證明。燕王朱棣見到尸體,分不清男女,只得“以天子禮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紀》及《明史·方孝孺傳》均持此說。

現在,隨著對建文帝出亡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史料掌握的不斷增多,相信建文帝未自焚而是出亡的人漸多。那么,明成祖朱棣禮葬的是建文帝嗎?有人認為當時下葬的并不是建文帝而很可能是馬皇后。朱棣在廢墟中找到的尸身面目全非,難以分辨真偽。而且,史料沒有發現安葬馬皇后的記載。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朝中后期竟然沒有人知道建文帝葬于何處,可見當時的人也都不認為真的安葬過建文帝,因此不用祭奠掃墓,時間久遠就變得無人知曉了。其實,朱棣本人也可能知道禮葬的并不是建文帝本人,但這并不影響舉行禮葬儀式,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遮蔽天下人耳目,才可以名正言順地坐上皇帝的寶座。

清代名人呂安世和近人蔡東藩等認為燕軍破城后,朱允炆無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時太監王鉞告訴朱允炆:你祖父臨死時,給你留下一個鐵箱子,讓我在你大難臨頭時交給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內。群臣急忙把箱子抬來,打開一看,里邊有三張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證,上面寫好了朱允炆等三個人的名字。還放著三件僧衣、一把剃頭刀、白金十錠、遺書一封,書中寫明:“建文帝從鬼門出,其他人從水關御溝走,傍晚在神樂觀西房會集。”據此,三人剃了頭,換上了僧衣,只帶了九個人來到鬼門。鬼門在太平門內,是內城一扇小矮門。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朱允炆彎著身子出了鬼門,其他人隨之。出了鬼門后,就看見水道上停放著一只小船,船上站著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們上船,并向朱允炆叩首稱“萬歲”。朱允炆問他怎么知道自己有難,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樂觀住持,昨夜夢見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觀為僧。”據此,朱允炆削發為僧,繼承了祖業。一些書中還記載有建文帝的詩文,雖然無法判斷是否是后人假托,但還是有些符合建文帝身份的。下面這首詩據說是建文帝避難貴州金竺(今貴州廣順)時所作:

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

鳳返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沉。

遙想禁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

也有傳言說,燕軍破城后,朱允炆泛舟出海,去了南洋,并在某個小島上過著自食其力的恬然隱居生活。后來,朱棣擔心朱允炆糾集當地的中國人,或是以宗主的身份號召南洋諸國興兵,因此很不放心,特意派遣鄭和數下西洋,一為宣揚國威,一為探尋建文帝朱允炆的蹤跡。據《明史》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幣。”在鄭和的船隊里,還有一部分是錦衣衛,專門負責偵緝,至于是否探知建文帝朱允炆蹤跡,就不得而知了。

朱棣做了皇帝以后,對于建文帝出亡也是將信將疑,又聽說了很多傳言,于是派戶科胡給事中分巡全國。《明史》記載“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指成祖)疑之。(永樂)五年遣頒御制諸書,并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以故在外最久。”朱棣是讓胡給事中以頒布御制諸書和訪尋張邋遢的名義探尋建文帝的下落,前后長達16年之久。這里所說的張邋遢,就是小說中經常出現的張三豐。張三豐是個奇人,不修邊幅,飄忽不定,據說能一日千里。成祖對胡給事中偵緝建文帝的事情非常重視,不允許他為母“丁憂”的請求(官員父母逝世,應守孝三年,稱為丁憂)。明成祖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胡給事中匆忙趕回北京,恰巧成祖朱棣北征駐軍宣府。胡給事中趕到宣府時,成祖朱棣已經休息,聽說胡給事中回來后,馬上接見,二人一直談到四更。《明史》中說:“先未至,傳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看來胡給事中是打聽到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確切消息,似乎事隔多年建文帝朱允炆已經沒有重奪帝位的想法了,成祖朱棣由此放心,不再究問建文帝蹤跡。

關于朱允炆下落之謎,民間仍有很多解釋和傳說,絕不止上面列出的幾種。近年來,隨著對朱允炆出亡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史料掌握的不斷增多,相信他并未自焚而是削發為僧出亡或漂洋出海的人漸漸多起來,臺灣地區有學者甚至出版了《明惠帝出亡考證》一書。當然,到底朱允炆的結局怎樣,由于沒有確鑿的證據,至今仍是一個難以解開的謎團。

與世界同步

睜眼看世界

1399年,耶者拉亞在南印度邁索爾地區建立了邁索爾王國。

1399年8月,英格蘭蘭卡斯特公爵亨利起兵,推翻了普蘭塔奈特王朝。亨利繼位為英格蘭國王,史上稱之為亨利四世建立了英格蘭蘭卡斯特王朝。

1400年,富拉尼人首領馬罕在今天馬里西部建立起馬西納王國。

1400年,普斑國王取得了白帳故地,改國名為烏茲別克王國。

15世紀初,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的馬來人遷往菲律賓北部的呂宋島,建立呂宋王國。

1402年,帖木兒在安哥拉戰役中擊敗奧斯曼軍,擒奧斯曼國王巴葉齊德一世,此后,帖木兒復辟被奧斯曼滅亡的各加齊政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格县| 吴川市| 定襄县| 包头市| 崇义县| 阜康市| 永春县| 靖西县| 赤水市| 灯塔市| 郑州市| 卫辉市| 辽阳县| 胶州市| 墨竹工卡县| 灵石县| 鄂托克旗| 达尔| 宣威市| 杭州市| 布拖县| 扶绥县| 固镇县| 西丰县| 泽库县| 吴堡县| 保山市| 娄底市| 克山县| 府谷县| 临澧县| 湘西| 汶上县| 温宿县| 九台市| 济宁市| 任丘市| 三台县| 丰宁| 巢湖市| 卢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