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杰出領導需要高超的人際交往能力(1)
- 領導細節全書
- 趙彥鋒 江洪湖主編
- 3585字
- 2014-11-22 15:25:16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要在領導者的位置上坐好,坐穩,離不開與周圍人群良好的關系,包括上級、下屬、同行、外部等等。這就是在領導活動中調節人際關系的藝術,其中包括協調同上級的關系、協調同級關系和協調與下屬的關系。
對待下屬要寬嚴得當
協調同下屬的關系是領導工作成敗的關鍵。在實際領導活動中應注意對下屬的寬嚴得當。
孫子所稱的將才必須是:“仁、智、信、勇、嚴”。其中,仁即領導必須愛護他的下級,有一顆仁慈之心;嚴即領導必須把握紀律的尺度,對違反紀律的下屬不偏袒。然而現實生活中,能把“嚴”與“仁”兩者結合得非常漂亮的領導并不多,他們大多太“仁”,對部下一縱再縱,以至失去一定的原則,最終導致“天下大亂”,不歡而散。也有的太嚴,顯得非常專制,導致部下對領導畏而不敬,或許在表面上對領導唯唯諾諾,而背地里咬牙切齒。
這兩種領導都不能稱為成功的領導,前者常被斥之為無能和沒有魄力,而后者則被冠之為“暴君”。領導處理與下級關系時應提倡的一種方式是“恩威并施,寬嚴交融”,即不僅表現為對下屬物質上的獎勵和鼓勵,而且還表現為對下屬精神上、生活上的關心、愛護,以及正常的人際交流。領導也是人,部下也是人,重要的是要讓部下感到其工作在一個溫暖的充滿愛意的環境中,自己的人格得到了很好的維護,自己得到了應有的尊重,有這樣感覺的部屬才會以其工作崗位為“家”,敢說實話,領導也可以順利地改進工作。領導以“商量”的語氣與部屬討論問題,使部屬存一種自信心,參與討論的熱情也高,點子也多。領導還應在生活上關懷部屬,部屬告病,領導應盡量讓他安心養病,而不是催問其幾日之后得以復班。所有的這些都可以稱之為“恩”,嚴是針對那些目無紀律的部屬來說的。
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確實有一些部屬覺悟不高,渾渾噩噩,不但無功,反而惹下一大堆麻煩事。對這些部屬,作為一名明智的領導決不能姑息遷就,而應嚴肅處理,直至炒其“魷魚”。所謂害群之馬就是這種人,如果領導對其姑息遷就,那么到最后吃虧的是大家,而如果對這些人進行及時的糾正,促其迷途知返,那也真是善莫大焉。據說,一次松下幸之助的一部屬犯了錯誤,松下先生決定發譴責狀來警告他,事先他將那個人請過來,對他說:“我對你犯的錯誤,想發譴責狀,如果你不滿,我就沒有必要這么干,我們也沒什么好說的。如果你覺得我應該這樣做,那你就不斷反省,今天的斥責也就有了代價”。那位部屬連忙說:“謝謝先生的苦心”,松下先生則接著說:“你既然已經理解我的意思,那么我也很樂意將譴責狀給你。”這件事反映了松下先生在處理下屬違規事件中的寬嚴交融的原則,讓部下對領導既尊重又感激,同時不敢違令擅行。
對待下屬要抑揚結合
當年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即要后主劉蟬“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嚴明賞罰。要在實際工作中真真做到這一點還確實不易。首先,領導可能被私情左右,這是嚴明賞罰的大忌。比如,領導對某部下的印象特別好,而某一天,偏偏是這名部屬犯了錯,這時領導要狠下心來,超越情感,當罰則罰。而往往在這個時候,大部分領導辦不到,因為領導在與部屬相處的過程中多少有點“個人感情”。每當這種情況下,領導應該想一想當年諸葛亮的“揮淚斬馬謖”,控制自己,不要讓理性受感情左右。
還有一些時候,領導者的鐵面無私必定會使小部分人的利益受損,這種情況有時也成為嚴明賞罰的絆腳石。但是這樣做卻贏得大部分下屬的擁戴。當然,不應該忘記的是賞罰應該及時,而且要適度,把握分寸,千萬注意不能只罰不賞,正所謂的“打一巴掌給一甜棗”,在懲罰部屬的同時,還要給部屬適當的褒揚,以給他們以悔過自新的機會,當然還可采用“欲抑先揚”的手段讓部屬首先覺得“揚”得舒服,爾后又感到“抑”得有理。松下幸之助的話最能說明這一點了:“身為領導者,應該適度地指正部屬的缺點,以‘四分缺點,六分優點’的角度去觀察,才是懂得欣賞部屬的上司。也就是說,應該假定每個人都有百分之六十的優點,百分之四十的缺點。對他們的缺點要清楚了解,但不必斤斤計較,而對他們的優點則宜肯定并想辦法使其發揮出來。”
善于變換角度,忘卻自己
領導不能沒有威信,沒有威信的領導,做起工作來也很不順當。但如果一位領導在部下見到他時就像老鼠見到貓一樣溜之大吉也不是什么好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前面我們也分析過,可能是因為這位領導不知“恩威并施”;還有一種原因即是領導與部下之間缺乏應有的感情與體諒,這是領導工作的大忌。有的領導也知道這樣有百害而無一利,但不知所措,茫然失策。在這種情況下,領導要善于忘卻“自己”,變換角度、放下架子、淡化自己的權力和地位意識,脫下領導的外衣,成為你下屬中的一員,從你現在所處的角度來觀察分析問題。文人作家講究體驗生活,也就是這個道理,惟有與部屬打成一片,通了部屬的心事才能真正地理順與部屬的關系,為順利開展工作掃清道路。
學會忍耐和斗爭
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德謨克里特曾經說過:“無節制的欲望是一個兒童的事情,而不是一個成人的事”。在西方國家人們往往將節制和忍耐視為道德上成熟的標志。我國古代思想家孔子就曾大力提倡“克己”;我們今天也有所謂“百忍成金”之說,上級與下級所站的角度不一樣,考慮問題的高度不一樣,難免會形成“對撞”,這時作為下級就應該適當地加以忍耐,這并不是說比別人低一級就該忍著,而是說上級在處理一些全局性的問題時,眼光要看得比下級更廣一些,所謂的本位主義說的就是那些對全局把握不清的領導者。
俗話說:樹倒猢猻散,全局垮了,單個部門再好也沒用。全局工作沒做好,那么對自己認為不太合理的指令也就不會勃然大怒了。理智的領導者,則能堅持做到寬宏、忍耐,還有一種并不是命令與執行方面的矛盾,而是理解與誤解之間的矛盾,有時自己確實做了大量的工作非但沒有得到上級的肯定與承認,反而被誤解、冤枉。
這時,不管是誰,心里都不好受,但不同的人在難過之后做法不同,粗俗的人常常是暴跳如雷,謾罵與武力并用,不但沒有得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使上下級關系惡化,一發而不可收拾。
理智的人一定知道這時“忍”的重要性。他相信總有一天,真相大白,消除誤會,贏得信任。
在處理上級關系中,堅持做到寬宏、忍耐,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可以使自己和上級在心理上有一個緩沖的坡度,在自我認識和相互認識的程度上深化一步。作為下級可以借此機會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過失,過失有多大。同時還要吸取教訓千萬不要在與自己下級的問題上也出現這樣的情況。
但是,總是忍耐也不是什么好事,人的忍耐總是有限的,不要太委屈自己,太遷就上級,這樣自己難受,而且容易使上級犯錯。而萬事忍耐無限的人,碰到好的上級問題不大,而遇上有問題的上級,則會跟著犯錯誤。所以說除了“忍”之外還要進行適度的“對抗”。所謂對抗,就是下級從維護正常的上下級關系或個人合法權益出發,對上級的錯誤行為的抵制。忍耐不是萬能的,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上級也是人,也有判斷失誤的時候,在他沒有醒悟的時候,提提醒,說不定就能避免災難性的后果,不但不會遭來上級的責怪還會贏得上級的賞識。上級在決策問題時,盡管照顧了大局,但對下面各部門的一些具體問題,不甚了解。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上級領導不顧下面條件的限制,要求每人都精通計算機,每個人都要熟練地打字等等,這樣的要求本來是為整個全局著眼,提高每個人的能力素質,但是,如果操之過急,很容易打消下屬的積極性,認為“這下完了,這份工作丟了”。反而影響工作效率的提高。
這是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不僅要使自己在接受命令時上級看著舒服,還要使自己在實施這條命令時下級覺得愉快。在某種程度上這就要求有“斗爭”,當然“斗爭”也不是沒有限度,不能上級來一次指令斗一次,稍微有點分歧是應該顧全大局的,只有遇到明顯不正確或出現重大分歧時,才有理有據地進行“對抗”。這樣既有風度,又不失原則。與上級的關系也就自然而然地會好起來。
要與上級領導加強信息關聯
上下級之間只有信息的傳遞暢通無阻,其工作才會有條不紊。上級要經常給下級一些信息,而下級也不能漠然處之,應該及時、充分地加以反饋,達到兩級之間思想的見面和心理的交融,信息反饋的有效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與上級關系的近遠密疏。一般人之間的信息溝通,具有雙向性與對等性的特點,即信息交換的主體地位是對等的,不存在你上我下的問題,而上下級之間的交流則不同,下級是要給上級匯報情況的,其給予上級的信息必然大大超過上級提供給他的信息,這就是所謂的非對等單向性。作為下級則不應計較上級給予信息的多寡,而應積極主動地給上級匯報情況,反饋信息,使上下級處于互相了解、互相融合的氛圍中,這是處理與上級關系的好方法。
在同級關系中左右逢源
同級關系在現實生活中司空見慣,從國家各部部長到企業部門經理之間都存在同級關系。同級關系處理好,會使本部門工作左右逢源,更會使全局的工作配合得緊密有加。
1.競爭與協同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