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最后一種自由(1)
- 可以輸給別人,不可以輸給自己
- 李黛
- 4474字
- 2014-11-22 15:28:23
誰能打敗自己
這世界誰能真正打敗你?唯有你自己。
一支小分隊在一次行軍中,突然遭到敵人的襲擊,混戰中,有兩位戰士沖出了敵人的包圍圈,結果卻發現進入了沙漠中。走至半途,水喝完了,受傷的戰士體力不支,需要休息。
于是,同伴把槍遞給中暑者,再三吩咐:“槍里還有五顆子彈,我走后,每隔一小時你就對空中鳴放一槍。槍聲會指引我前來與你會合。”說完,同伴滿懷信心找水去了。躺在沙漠中的戰士卻滿腹狐疑:同伴能找到水嗎?能聽到槍聲嗎?會不會丟下自己這個“包袱”獨自離去?
日暮降臨的時候,槍里只剩下一顆子彈,而同伴還沒有回來。受傷的戰士確信同伴早已離去,自己只能等待死亡。想像中,沙漠里禿鷹飛來,狠狠地啄瞎了他的眼睛、啄食他的身體……結果,他徹底崩潰了,把最后一顆子彈送進了自己的太陽穴。槍聲響過不久,同伴提著滿壺清水,領著一隊駱駝商旅趕來,找到了一具尚有余溫的尸體……那位戰士沖出了敵人的槍林彈雨,卻死在了自己的槍口下,讓人扼腕嘆息之余不免警醒:我們奮斗在人生的旅程中,與天斗、與人斗,我們不輕易服輸,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沒有什么戰勝不了的。然而很多時候,面對惡劣的環境,面對天災人禍,面對爾虞我詐,是我們在心理上先否定了自己,是我們自己選擇了放棄,選擇了失敗。
在生活的艱難跋涉中我們要堅守一個信念:可以輸給別人,但不能輸給自己。因為打敗你的不是外部環境,而是你自己。
最后的自由
英國著名文豪狄更斯曾經說過:一個健全的心態,比一百種智慧都更有力量。
常常,面對困境災難,我們選擇的是順其自然,聽天由命的心態。認為命運是不可選擇和主宰的。然而一位名叫維克托·弗蘭克的幸存者,用他在納粹德國集中營的經歷告訴我們:“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還有一種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這位幸存者正是靠著這種最后的權利,用信念支撐著自己度過了那段身心備受摧殘的歲月。
命運是可以選擇和主宰的,這要以我們自己的心態選擇為前提。如果我們把自己的內心以自己的心靈為根本,以生存和發展為動機,去追求積極而快樂的生活,那么,命運是可以選擇的,命運也是可以主宰的。即使處境不利,面臨困厄,我們也會尋找和創造自己所希望的生存狀態。因為良好的心態可以戰勝任何艱難、挫折和壓力。
我們的環境——心理的、感情的、精神的——完全由我們的態度來創造。有什么樣的心態,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積極的心態能幫助我們獲取健康、幸福和財富;而消極心態會剝奪對我們的生活有意義的東西,即使人生已經到達頂峰,它也會把我們從頂峰上推落下來,使我們跌入低谷。
美國成功學學者拿破侖·希爾說過這樣一段話:“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但是這種很小的差異卻造成了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就是所具備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和失敗。”
要永遠記著我們無法選擇今天將會發生什么,但我們可以選擇以何種心態去面對,選擇不同的心態,也就選擇了不同的人生。
自己救自己在成功者的字典里,是絕沒有“絕望”一詞的,因為他們不會輕易地否定自己,只知道等待自己的終將是希望,即使許多事情似乎已經到了絕望的邊緣,他們也會冒險拼搏一下,為自己挖掘生存的希望。
這里有一個放牛娃絕處逢生的故事,它告訴人們即使在最絕望的時候也要扼守住最后的希望,并去做最后的拼搏和冒險,這樣,就會多給自己一次機會。說不定,會因此而獲得一個嶄新的人生。
一天,放牛娃上山砍柴,突然遇到老虎襲擊,放牛娃嚇壞了,抓起鐮刀就跑。然而,前方已是懸崖!老虎卻在向放牛娃逼近。為了生存,放牛娃決定和老虎決一雌雄。就在他轉過身面對張開血盆大口的老虎時,不幸一腳踩空,向懸崖下跌去。千鈞一發之際,求生的本能使放牛娃抓住了半空中的一棵小樹。這樣就能夠生存了嗎?上面是虎視眈眈、饑腸轆轆的老虎,下面是陰森恐怖的深谷,四周到處是懸崖峭壁,即使來人也無法救助。吊在懸崖中的放牛娃明白了自己的處境后,禁不住絕望地大哭起來。
這時,他一眼瞥見對面山腰上有一個老和尚正經過這里,便高喊“救命”。老和尚看了看四周的環境,嘆息了一聲,沖他喊道:“本人沒有辦法呀,看來,只有你自己才能救自己啦!”放牛娃一聽這話,哭得更厲害了:“我這副樣子,怎么能救自己呢?”老和尚說:“與其那么死揪著小樹等著餓死、摔死,不如松開你的手,那畢竟還有一線希望呀!”說完,老和尚嘆息著走開了。放牛娃又哭了一陣,還罵了一陣老和尚見死不救。
天快要黑了,上面的老虎算是盯準了他,死活不肯離開。放牛娃又餓又累,抓小樹的手也感到越來越沒有力量。怎么辦?放牛娃又想起了老和尚的話,仔細想想,覺得他的話也有道理。是啊,這么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條,而松開手落下去,也許仍然是死路一條,但也許就會獲得生存的可能。既然怎么都是個死,不如冒險試一試。
于是,放牛娃停止了哭喊,他艱難地扭過頭,選擇跳躍的方向。他發現萬丈深淵下似乎有一小塊綠色,會是草地嗎?如果是草地就好了,也許跳下去后不會摔死。他告訴自己:“怕是沒有用的,只有冒險試一試,才能獲得生存的希望。”他咬緊牙關,在雙腳用力蹬向絕壁的一剎那松開了緊握小樹的手。身體飛快地向下墜落,耳邊有風聲在呼呼作響,他很害怕,但他又告訴自己絕不能閉上眼睛,必須瞪大眼睛選擇落腳的地點。奇跡出現了——他落在了深谷中惟一的一小塊綠地上!
后來,放牛娃被鄉親們背回家養傷。兩年以后,他又重新站立起來!放牛娃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人們,絕處也能逢生。只要你不放棄希望,不放棄努力,就有可能獲得重生的機會。
不要輕易地就對生活絕望,把災難當做一所學校,把逆境當成營養,敢于為自己冒一個大險,結果可能是你抓住了機遇,營造了生命的春天。
懷有勇敢的拼搏精神,不對命運服輸,不承認世界上有絕望之說,始終扼守著最后的希望,于絕望之處挖掘出希望來。這也許就是許多人做事成功的秘訣吧。
面對災難,你選擇了什么
我們無法選擇今天將會發生什么,但我們可以選擇以何種心態去面對。
康寧漢小的時候因為一次火災而下半身被嚴重燒傷,連醫生都說:“這孩子的下半身被火燒得太厲害了,活下去的希望實在很渺茫。”
這個男孩不愿意就這樣被死神帶走,他終于熬過了最關鍵的時刻。然而他在手術后雖然保住了兩條腿,但卻整天只能坐在輪椅上,他的下半身毫無知覺,兩條細腿衰弱地垂在那里。然而他要用自己的腿走路的決心從來沒有動搖過。他讓媽媽每天為他按摩雙腳,自己也每天都嘗試著活動那毫無知覺的腳。終于有一天,在他跌倒了無數次之后,他顫顫巍巍地站起來,邁出了第一步。他的膝蓋、手臂多處都磨出了血跡,但他始終沒有放棄過鍛煉。后來他不但學會了走路,甚至還加入了田徑隊。在一次運動會上,他跑出了全場最好的成績。
在災難面前,我們往往束手就擒,甚至怨天尤人。捫心問問自己,你真的陷入絕境了嗎,絕境尚可有逢生的機會,問題是你為你的人生仔細思考、打算過嗎?你朝你的夢想繼續努力了嗎?就這樣被輕易打敗了嗎?
不要在災難面前束手就擒,不要忘了你還有選擇的自由,選擇了堅強勇敢,你也就選擇了生命的奇跡和喜悅。
每秒擺一下
有時候,穿梭在人海車流中,看那霓虹閃爍,走走停停,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兒時的夢想不知何時已蕩然遠去,風霜的磨礪和肩上的重擔時時讓我們不知所措,不知道接下來該怎么辦。
偶然看到了一則關于三只小鐘的故事。
一只新組裝好的小鐘被放在了兩只舊鐘當中。兩只舊鐘“嘀答”、“嘀答”有條不紊地一分一秒地走著。
其中一只舊鐘對小鐘說:“來吧,你也該開始工作了。可是很擔心你在走完三千二百萬次之后,恐怕吃不消了。”
“天哪!三千二百萬次!”小鐘吃驚不已,“要我做這么大的事?辦不到,辦不到。”
另一只舊鐘說:“別聽他胡說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鐘滴答擺一下就行了。”
“天下哪有這樣簡單的事?”小鐘將信將疑,“如果是這樣,我就試試吧。”
小鐘很輕松地每秒鐘“滴答”擺一下,不知不覺中,一年過去了,它擺了三千二百萬次。
再如有一個寓言講的是一個青蛙哲學家看到一只蜈蚣在走路,他心想著,用四只腳走路已經夠麻煩的了,蜈蚣是如何用一百只腳在走路的呢?它怎知該是那只腳先走?那只腳后走?接下來又是那一只呢?
于是它叫住了蜈蚣,并把自己的疑問告訴它。
蜈蚣說:“我一生都在走路,但從未想過這個問題,現在我必須好好思考一下才能回答你。”蜈蚣站在那兒好幾分鐘,它發現自己動不了了,搖晃了一會兒,然后它倒下了,它告訴青蛙:請你不要再去問其它蜈蚣同樣的問題,我已經無法控制自己的腳了!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夢想成真,而成功似乎遠在天邊遙不可及,倦怠和不自信讓我們懷疑自己的能力,放棄努力。其實,我們不必想以后的事,一年、甚至一個月之后的事,只要想著今天我要做些什么,明天我該做些什么,按部就班地努力去完成它,就像那只鐘一樣,每秒“滴答”擺一下,不去多想別的什么,不學小蜈蚣走路想著該邁那只腳,亂了章法。心態平和一些,再平和一些,成功的喜悅就會慢慢浸潤我們的生命。
你怎樣看它,它就是怎樣
米盧有句話說:心態決定一切。
事實上,我們也經常看到運動員在比賽場上因為心態的起伏變化而導致結果的出人意料。心態左右著我們對人對事對環境的看法,而這看法又決定了我們對人對事的態度。
從前有一位智慧老人,每天坐在加油站外面的椅子上,向開車經過鎮上的人打招呼。
這天,他的孫女兒在他身旁,陪他慢慢地共度光陰。他倆坐在那里看著人們經過,一位身材很高看來像個游客的男人(他們認識鎮上每個人)到處打聽,想要找地方住下來。
陌生人走過來說:“這是個怎樣的城鎮?”
老人慢慢轉過來回答:“你來自怎樣的城鎮?”
游客說:“在我原來住的地方,人人都很喜歡批評別人。鄰居之間常說別人的閑話,總之那地方很不好住。我真高興能夠離開,那不是個令人愉快的地方。”搖椅上的老人對陌生人說:“那我得告訴你,其實這里也差不多。”
過了個把小時,一輛載著一家人的大車在這里停下來加油。車子慢慢開進加油站,停在老先生和他孫女兒坐的地方。一位母親帶著兩個小孩子下來問哪里有洗手間,老人指著一扇門,上面有根釘子懸著扭歪了的牌子。孩子的父親也下了車,問老人說:“住在這市鎮不錯吧?”坐在椅子上的人回答:“你原來住的地方怎樣?”
父親看著他說:“我原來住的城鎮每個人都很親切,人人都愿幫助鄰居。無論去哪里,總會有人跟你打招呼,說謝謝。我真舍不得離開。”老先生轉過來看著父親,臉上露出和藹的微笑,“其實這里也差不多。”
然后那家人回到車上,說了謝謝,揮手再見,驅車離開。
等到那家人走遠,孫女兒抬頭問祖父:“爺爺,為什么你告訴第一個人這里很可怕,卻告訴第二個人這里很好呢?”祖父慈祥地看著孫女兒美麗的雙眼說:“不管你搬到哪里,你都會帶著自己的態度;那地方可怕或可愛,全在于你自己!”
其實生活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只是心態的不同造就了人生的不同。把握好你的心態,心態決定一切不是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是自己主宰自己的有效保障。
沉重是生活的一部分
一對夫婦去劇院觀賞著名的基督受難舞臺劇。戲落幕以后,他們到后臺去拜訪扮演耶穌的主角。跟主角合完影后,他們注意到角落里有一個很大的木制十字架,是主角在舞臺上背負的那個道具。
先生對太太說:“替我照一張背十字架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