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在這種變化下,個人需要如何改變自己以順應時代的變化呢?首先我們需要有意識地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其次還要盡早開始經營“副業”。
個人能力亟待全面升級
在多年前的“體制內”時代,很多人渴望有個“好背景”,希望進入理想的公司。但是現在機會變得越來越平等,我們唯有通過個人的勤奮努力和出眾的綜合能力才能爭取到更好的工作機會。

但是肯“拼命”的優秀人才實在是太多了,而優秀的公司和職位是有限的,因此很多公司把“學歷”作為門檻,淘汰了大量教育背景一般的人。于是我們看到很多人即使已經工作了還在努力考研或者考工商管理碩工(MBA),以補足學歷上的短板。
現在呢?似乎學歷也不那么有用了,因為大家都去讀書了,每年有大量應屆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而且形勢一年比一年嚴峻。公司也更傾向于招聘有工作經驗、能立刻進入工作角色的人。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大家只好開始“拼”體力了。在互聯網公司,每天晚上9點以后下班竟然是常態。
然而我們的青春是有限的,能“拼”體力的時間就那么幾年。那體力“拼”到盡頭又“拼”什么呢?“拼”價值。
個體經濟時代的來臨,要求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你離開了公司,你的價值是什么?
面對這個問題,很多人真的迷茫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離開了公司,自己可能什么都不是。然而這個時代要求我們必須有能力獨自經營,這才是給自己最大的保障。
這里說的“獨自經營”,不是說你要離開公司獨自創業,而是說無論你在哪里,都要有足夠的競爭力。你不是只應用于某條產品流水線上的螺絲釘,而是能適應不同環境的通用零部件,是具備綜合能力、能夠獨當一面、順應時代發展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學習和成長,而不是止步于滿足日常工作的需要。
有意識地經營副業
除了在職場中不斷學習和成長外,我們還要有意識地經營副業,以抵御未來的風險。

我們都知道,在公司里受限于公司文化、行業、業務、職務、組織結構等多種因素,并不是你有多少能力就能發揮出多少價值,在公司中,個人發展的天花板清晰可見。但是時間不等人,在巨大的限制面前,人和人的價值差異不會很明顯,因此年齡越大競爭力越弱。副業卻正好相反,靠的是經驗和渠道的積累。
比如理財,大多都是越早投入越好。稍微學過一點理財知識的人都知道,時間帶來的“復利”效應讓人吃驚,差一年就可能相差十萬八千里。
還有咨詢服務行業,從業者的經驗越豐富,積累的口碑越好,越受客戶歡迎。類似的還有教師、培訓師、醫生、育兒專家、作家、銷售人員等,這些職業都是經驗越豐富越受客戶歡迎。
接下來再說說渠道,經營副業需要積累資源和客戶,不管你是做自媒體,還是和平臺合作,或者找熟人推薦,都需要慢慢積累。舉個例子,我身邊有幾個朋友,從五六年前開始做公眾號,每天堅持更新文章(原創+轉載),目前已有數萬粉絲,每個月廣告收入有1萬~2萬元。反觀很多在某些領域非常專業的人士,一直堅持輸出原創文章,但由于沒能堅持,幾年下來也沒積累多少粉絲,更別提變現了。
因此,經營副業的人不一定要在某個領域多么專業,而是要盡早投入、持續積累,這樣才能建立堅固的壁壘,從而無懼年齡與環境的變化,從容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