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讓孩子學會“做人”——品德教育的心理學(2)
- 教子要讀心理學: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 牧之 張震主編
- 5464字
- 2014-11-21 17:21:54
有位11歲的美國男孩踢足球時不小心踢碎了鄰居家的窗戶,人家索賠12.5美元。闖了大禍的美國男孩向父親認錯后,父親讓他對自己的過失負責,他為難地說:“我沒錢賠人家?!备赣H說:“這12.5美元先借給你,一年后還我。”從此,這位美國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于掙足了12.5美元還給了父親。這個男孩就是后來成為美國總統的里根,他在回憶這件事時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責任。”
支點招:
怎樣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呢?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家中應明確哪些事情是由爸爸、媽媽來做的,哪些事情可由爸爸、媽媽幫助孩子做,又有哪些事情則必須孩子自己做,對應當自己做的事必須給孩子一個明確的要領和范圍,在不同的年齡給他制定不同難度的目標范圍,父母絕不要包辦代替,不能總是替孩子承擔責任。
家里的事、別人的事幫著做。
應讓孩子明白,光做好自己的事還很不夠,因為還是家庭的一員、是集體的一員,當然有責任協助做一些家里的事、集體的事,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家庭、對集體盡責,只有這樣將來才能更好地為社會盡責。
對自己行為的后果負責。
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點滴小事,無論事情的結果好壞,只要是孩子的獨立行為結果,就要鼓勵孩子敢做敢當,不要逃避責任,應該勇于承擔后果,家長不應替他承擔一切,以免淡漠孩子的責任感。
當然,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家長們應努力要求自己做有責任感的好家長、好公民,以身作則,要求孩子辦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
本節筆記:
責任感是人們安身立命的基礎,當一個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時,就要對相應的事情負責。但是,兒童做事往往更多地重視行為過程本身,而不太重視行為的結果。因此,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必須讓他們養成對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的習慣。
試一試:
讓孩子對自己某些行為造成的不良后果設法補救。如小孩損壞了別人的玩具,一定要讓孩子買了還給人家,讓孩子知道,誰造成不良后果,就該由誰負責。
((第3節))記得說“謝謝”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天,剛搬來的小女孩去隔壁串門,鄰居捧出一堆花花綠綠的巧克力時,小女孩驚奇地瞪大了眼睛。當小女孩明白這是送給她的,小女孩并沒表示出應有的欣喜,也未伸出雙手來接,只是猶豫地搖了搖頭說:“叔叔,媽媽不讓我要別人的東西。”盡管小女孩嘴里這樣說,可她的眼神分明告訴別人她非常想得到這份禮物。于是鄰居開導她:“小朋友,你看叔叔是不是壞人?”小女孩肯定地搖了搖頭?!凹热贿@樣,你就收下吧,你媽媽不會怪你的?!毙∨⒔K于把巧克力裝進兜里,一蹦一跳地唱著歌走了。
誰料過了不一會兒,小女孩又站在了鄰居的門外,紅著眼睛怯生生地說:“叔叔,媽媽說了,誰的東西也不能要,媽媽讓我把巧克力還給你。”說著,她把裝有巧克力的塑料袋遞到鄰居的手上,一步一回頭地走了。
誠然,品質高貴的人必須擁有自尊,拒絕施舍、拒絕貪婪,年輕的父母讓孩子從小就培養不伸手索取、不隨便接受饋贈的好品德,是完全應該得到理解和支持的。況且,在競爭日趨激烈、物欲不斷膨脹、欺騙與奸詐日益增多的今天,增強孩子的自立自強、自我防范和保護意識,也顯得尤為重要。
但是,孩子的健康成長,更需要愛的陽光,需要親情、關愛和幫助。只有在愛的陽光沐浴下,孩子的笑容才更燦爛,才會對明天有美好的憧憬;只有在充滿親情和關愛的氛圍中,孩子才會由被愛學會愛別人,由被呵護學會呵護別人;只有接受他人幫助然后再去幫助別人,孩子才能逐步學會在人生旅途的跋涉中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一步步邁入成功的殿堂。如果家長從小教育孩子,除了親人以外,誰也不相信,對誰也不能有感情,一味拒絕他人,那么長此以往養成的所謂自尊與獨立,必然包含更多的是淡漠與孤僻。有了這種封閉的心靈,很難想象孩子將來如何經歷風吹雨打,如何在五光十色的社會中立足與生存。就像前面這件事,如果父母教女孩在這種情況下接受好意然后再說聲“謝謝”,豈不是一種更好的選擇。
孩子本來就是愛的結晶,而孩子的成長更離不開愛的滋潤與熏陶。年輕父母需要做的,是首先教會孩子如何接受愛,然后才能進一步領悟愛、鑒別愛、回報愛。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別忘了給孩子一個說“謝謝”的機會。
支點招:
生活中常見到一些孩子毫無規矩、十分任性,個別的言談舉止甚至令人生厭。如對長輩沒有禮貌、對小朋友隨意欺侮、說話粗俗蠻橫等等。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呢?專家們建議家長們從以下幾個方面給予重視。
要和孩子建立一種朋友式的關系。許多家長在糾正孩子不良行為的時候,習慣用命令式的口吻:“把掉在桌上的米粒撿起來吃了!”“看看你身上的土,以后再這樣就不準你進家門!”有的父母一時氣憤還會出言不遜——“懶鬼”、“笨豬”……殊不知,這種不講道理的強制性管理,往往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得到事與愿違的后果。
正確的做法是,欲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舉止,首先要心平氣和地耐心地與他講明道理。孩子都喜歡聽爸爸、媽媽小時候的故事,我們可以將自己兒時的良好行為習慣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講給孩子聽,往往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傊?,孩子“聽話的前提是要讓孩子完全信任你,這種信任來自開誠布公的交流”。兩代人在如何培養行為美方面取得一致意見,便可收到理想的效果。
堅持以表揚和鼓勵為主的原則。可以先給孩子在行為舉止方面確定一些簡單的目標和準則,并在實踐中,讓孩子體會到哪些行為將受到勸阻,哪些行為會獲得鼓勵。比如當看到孩子主動收拾玩具時,應該及時地稱贊或報以滿意的微笑。當然,鼓勵要以精神獎賞為主,如果動輒給予物質獎賞,便難免造成不良的后果了。
當孩子出現舉止不規范的行為時,不可性急,要慢慢地予以糾正。如孩子同小朋友在玩耍時發生了爭執,甚至打了對方,此時家長要就事論事地指出錯誤所在,說明他的行為為什么不受別人的歡迎和尊重。但切忌“新賬老賬一起算”,應將問題和孩子本身分開,絕不可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此外,教育的時間不宜過長,對孩子來說,這種“糾正”很容易被遺忘,只有不斷提醒和教育,方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不能用成人的行為標準去要求孩子,為孩子創造少犯“錯誤”的環境,以便減輕孩子心理負擔。如,若要避免他無意中碰壞貴重物品,就不應將這些東西放在孩子夠得著的地方;又如,有的孩子愿意和甲玩而不愿意和乙玩,這本來是孩子的事情,作為父母最好不要干涉,否則便會釀成孩子心理壓抑和失衡。一位教育專家說過:行為美的孩子,與其說是家長“教”出來的,莫如說是家長“帶”出來的。為人父母者本身的良好素質和良好行為,顯然是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先決條件。
本節筆記:
年輕父母需要做的,是首先教會孩子如何接受愛,然后才能進一步領悟愛、鑒別愛、回報愛。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別忘了給孩子一個說“謝謝”的機會。
試一試:
欲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舉止,首先要心平氣和地耐心地與他講明道理。孩子都喜歡聽爸爸、媽媽小時候的故事,我們可以將自己兒時的良好行為習慣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講給孩子聽,往往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第4節)榮譽是什么
有位中國人到外國人家庭去,看到了小孩就夸她長得非常漂亮。誰知母親很不高興,要求他當著孩子的面公開道歉,理由就是孩子漂亮不是她自己的榮譽,而應當歸功于父母。細想確實有道理:應當是誰的榮譽就歸誰,別人無權占有,哪怕是親生兒女,你怎么能把這個人的榮譽送給那個人?
德國劇作家、詩人席勒有句名言:“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就是榮譽?!比绾握_對待孩子的榮譽,是一個值得家長重視的問題。當孩子被評為三好學生、優秀班干部或參加文體比賽獲得了獎后,一些家長卻漠然視之、無動于衷,有的甚至把孩子的獎狀視如敝屣,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而另外一些家長卻過分重視孩子的榮譽,在孩子取得成績或獲獎后,廣邀親戚朋友來到家中慶賀,并且通過各種關系和多種途徑大力宣傳張揚。
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認為:“榮譽和美德是心靈的裝飾。要是沒有它,肉體雖然很美,但不應該認為美?!庇軐W家約翰·洛克在《教育漫話》中說過:“榮譽雖然不是德行的真正原則和標準……但是它離德行的真正原則和標準是最近的……它是一種指導鼓勵兒童的正當方法?!鄙嵌虝旱?,榮譽是久長的;榮譽的桂冠,都是用荊棘編織而成的。孩子通過不懈努力得到的種種榮譽,家長應該珍視,同時又要掌握分寸。
望子成龍,是天下所有父母親的愿望,我們的許多家長,教育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一方面,認為孩子什么都不懂,要包辦一切,指揮一切;另一方面,又用對大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認為孩子什么都該懂,應該理解父母的苦心,應該服從。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沒想過孩子的感受。在這些家長的觀念里,孩子成了自己的臉面,成了滿足家長虛榮心的工具。孩子被迫來圓我們尚不能圓的夢。
我們都是平常人,卻想方設法要把孩子培養成名人、大師,練鋼琴、背英語、畫國畫、學舞蹈……而在世界上,名人、大師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為什么我們不能讓孩子成為和我們一樣的平常人呢?
家長需要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孩子的榮譽。面對成長中的孩子,我們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從孩子看問題的角度來看問題,不能將自己的愿望強加于孩子頭上。我們的家長有了平常心,才會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支點招:
不要過分張揚。為了孩子出名,家長托人情、找關系,到處奔波,這不好。孩子有了一點點成績,便吹上天,這簡直是害他,特別是獨生子女。古人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鄙杂谐煽?,家長就到處吹,把孩子的希望也會吹掉的。
杜絕冷漠貶低。當著眾人的面指責孩子不好,于教育孩子不利,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對孩子的任何一點榮譽都不能看輕,要注重以此為契機鼓勵孩子爭取更大的成績。
學會珍惜。孩子的榮譽無須張揚,也不能貶低,惟宜珍惜。面對孩子已經取得的榮譽,家長要加以肯定,并提出更高的目標,鼓勵孩子去爭取更大的成績,讓已經取得的榮譽成為向更高榮譽攀登的動力,用榮譽幫助孩子克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鍛煉意志力。
本節筆記:
生命是短暫的,榮譽是久長的;榮譽的桂冠,都是用荊棘編織而成的。孩子通過不懈努力得到的種種榮譽,家長應該珍視,同時又要掌握分寸。
試一試:
家長需要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孩子的榮譽。面對成長中的孩子,我們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從孩子看問題的角度來看問題,不能將自己的愿望強加于孩子頭上。我們的家長有了平常心,才會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第5節)學會寬容
幼兒園老師要求孩子們拿來一個塑料袋,里面裝上土豆。每一個土豆上都寫著自己最討厭的人的名字,所以痛恨的人越多口袋里土豆的數量也就越多。無論到什么地方孩子都要帶著袋子。日子一天天過去,發霉的土豆開始散發出難聞的氣味。另外,孩子也不愿意再隨身帶著沉重的袋子。一周后,游戲結束,孩子們終于解放了。
這時,老師告訴他們:“這就和你心里記恨著自己討厭的人一樣。如果你連腐爛土豆的氣味都無法忍受一天,你又怎么能讓嫉恨的毒氣占據你的一生?”不要讓一生都背負仇恨的包袱,原諒別人的過錯,是放過別人,也是放過自己。
能與他人和諧相處,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先有一個寬容之心。學會寬容他人,對處理好人際關系至關重要。但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發生沖突、出現誤會、受到誤解甚至被無理侮辱。因此,能做到寬容他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常常是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打架,受了氣,做為家長想勸孩子寬容對方,但又怕這樣顯得太軟弱了。今后孩子性格變得懦弱了怎么辦?長大參加工作總吃虧怎么辦?
古代有作為的人需要有廣闊的胸懷,能容難容之事?,F代社會信息量大,接觸的人數量多、差別大,要想有所作為,要想與人和諧相處,就更需要有一個廣闊的胸懷,更需要學會寬容他人。一個人的胸懷,可以像天空、像大海,也可以像針尖,生活中我們不是常常見到那些愚昧狹隘的人,為針尖大的事而爭得面紅耳赤、打得不可開交嗎?這樣活著不是很可悲嗎!
因此,真正的強者,都能寬容別人。家長應教育孩子,從小樹立一個觀念:決不能讓自己的胸懷像針尖那樣狹小,要開闊自己的胸懷,只有能寬容別人,才能與人和諧相處,才能品嘗到人生的快樂。
教孩子學會寬容,做到心中有他人,沒有一顆寬容之心是不行的。家長可以讓孩子通過角色互換的方法,擺脫自我中心,學會心中有他人和寬容他人。孩子們在游戲、學習的活動中難免會發生磨擦,家長要教育孩子學會處理這些磨擦,教給孩子對其他小朋友多一點忍讓、多一分關心,這樣別人也會遇事寬容你、體諒你、為你著想。實際上,孩子學會了寬容,就學會了如何贏得朋友,有了朋友,孩子才會真正體會生活的快樂,才能健康成長。
寬容是人的一種美德,是做人的一種風度和境界。寬容,能使人性情隨和,能使心靈有回旋的余地,能使人消除許多無謂的爭執。寬容的人,時時刻刻都會受到人們的擁戴,因而他們更容易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能夠很快地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能夠融洽地與人合作,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
教孩子學會寬容不僅是為孩子今天能處理好同學關系,而且也是為孩子將來的幸福奠定基礎。寬容的種子往往需要父母去播種,一位母親讓孩子親親那位有過不愉快的姐姐時,寬容的種子就已深深地植入孩子幼小的心靈了。有教育家說過:“推動搖籃的手,也就推動了整個世界!”父母親的素質有多高,孩子就會飛多高!
一位社會學家曾經說過:“真誠待人、寬宏大量,是健康人格的必備素質,也是處理好人際關系、溝通彼此心靈的重要條件?!?
支點招:
培養孩子的理解與寬容,首先要從家長自身做起。家長應改正種種不良習慣,為孩子做出表率,在孩子心目中樹立一個豁達大度、寬宏大量的形象。同時,還特別要注意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引導,讓孩子幼小、純潔的心靈自然地建立起一種“人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