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篇
古代哲學

第一章
作為西洋哲學搖籃的希臘

西洋古代民族的思想,很少超出神話的階段,比方古代的巴比倫和埃及雖有過燦爛的文明(如太陰、太陽歷,楔形、象形文字和幾何定理等的發明,金字塔的偉大建筑),甚至希臘文明也曾接受過它們的哺育,但今日確實有史可稽,認為有過哲學思想發生的,的確只有希臘。希臘哲學家,不僅建立了西洋哲學系統的基礎,并且把二千年來,歐洲文化中種種問題,都提出過。

現在所謂西洋哲學古代史,是以希臘哲學為主,起自紀元前六二五年至紀元后四七六年,約有一千一百零一年,包括希臘本國知識運動,及發揚于雅典、羅馬、亞歷山大城(Alexandria)、小亞細亞(Asia Minor)等處,帶有希臘思想根本色彩的哲學。

希臘哲學,是和古代希臘人所住的地理環境,古代希臘民族的特質,古代希臘所具備的一切精神生活,以及古代希臘人的政治,都有直接和間接的關系。

一、希臘的地理環境

古代的希臘,比現在大得多。它幾乎包括地中海所有沖刷的一切海岸和島嶼。希臘的地形,頗像一只手的骨骼,那彎曲的指頭便在地中海里向右伸著,這就是克里特(Crete)島,或者叫做干地亞(Candia)的。東面渡過愛琴海(Aegean Sea),是小亞細亞(Asia Minor)。在紀元前七、六世紀時,這里是商業和學術思想極發達的所在。南以克里特島為跳板,經地中海可到埃及。西面渡過愛奧尼亞海(Ionian Sea),先是逢到宛然斜倚在海中有似靴形的意大利,和靴尖似的西西里(Sicily)島,再西便是伊比利亞半島(Iberian Pen.)的西班牙。這些在古代都是希臘的殖民地。假如說古代的地中海是歐、亞、非三洲交通的樞紐,則希臘的地理位置,適為地中海的綰轂中心,所以希臘很自然的成為歐、亞、非三洲的經濟交流之地,也是文化薈萃之區。還有希臘的自然環境的優美,氣候的優良,也多少影響到古代希臘人的精神生活。

二、古代希臘民族的特質

舊日研究希臘史的歷史家,多從紀元前十世紀左右的《荷馬史詩》(Homeric Epic)開始。十九世紀后半,經考古學家努力發掘考古的結果,始知在《史詩》之前,尚有兩期文明:

(1)愛琴文明(Aegean Civilization),以愛琴海與埃及間的克里特島為中心。紀元前三千年,即與埃及通商,前二千五百年時已成獨立統一的國家,以位于希臘與埃及間,又接近小亞細亞,所以能吸收埃及與幼發拉底河(Euphrates R.)底格里斯河(Tigris R.)兩流域的文化,并傳播其種子于愛琴海沿岸及希臘,為上古文化傳入歐洲的一大津梁。

(2)邁錫尼文明(Mycenean Civilization),以科林斯(Corinth)西南的邁錫尼城(Mycenae)為中心。學者推斷本期文化發達于紀元前十七世紀至十三世紀之間。

以上兩種文明,均發達于《荷馬史詩》之前,人種與希臘相同,有影響于希臘文明是很自然的事。至希臘民族開始移入巴爾干半島(Balkan Pen.),約在紀元前十四五世紀。初在北方,由多瑙河(Danube R.)流域逐漸向南遷移。遷移的時間不止一次,遷移的種族也不止一族。不過諸種族中較重要的有兩種:一為多利亞人(Dorians),一為愛奧尼亞人(Ionians)。前者相傳原住帕那薩斯(Parnassus)山麓多立斯(Doris)地方,前十世紀中葉,移住于伯羅奔尼撒(Peloponnesus)及其附近諸島,建立斯巴達(Sparta)城邦。以地處群山中,交通不便,四圍又多敵人,為求自存起見,所以能吃苦耐勞,喜尚武習兵。至來喀古士(Lycurgus)定法,主公產公育,凡自成人后至六十歲,必共寢共食于兵營。以民性保守,自立法興起,直到衰亡,仍保持舊規而不肯更改。后者遷住于小亞細亞西海岸,希臘中部的優卑亞(Euboea)及昔加拉第(Cyclades)諸島間,建立雅典(Athens)城邦,以地位瀕海,交通方便,民性喜進取,所以居民多半營商,作水手,甚至冒險作海盜。殖民是愛奧尼亞人的擅長,在紀元前七世紀,歐、亞、非三洲的商業,幾乎全操于愛奧尼亞人之手,殖民地最富饒的,首推小亞細亞西岸的米利都(Miletus),這里可稱為希臘科學和哲學的發祥地。雅典自梭倫(Solon)變法,政治、文藝、科學、哲學各方面,發達甚盛,一彈丸小國,幾為西洋萬般文明的濫觴。

有人謂雅典尚文,斯巴達尚武,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證之希臘、波斯戰爭,雅典是希臘的中堅,結果力勝波斯,便足證明雅典也崇尚武備。柏拉圖的《理想國》(Republic)中列舉完人應具備的道德有四種,勇敢(Courage)即其中的一種,更足佐證雅典并非只崇文藝。

大體說來,希臘的哲學思潮,是從小亞細亞的米利都(Miletus)掀起的,由此而卷入意大利南部的愛理亞城(Elea),最后才轉入雅典,亦即希臘的本土。最初的哲學主題,是討論萬物如何起源的,亦即討論萬物的生成問題(The problem of becoming)。就在這主題上,米利都(或稱愛奧尼亞)與愛理亞的精神,有著顯著的差別。前者所持的是唯物主義的泛神論(Materialistic Pantheism)。后者所持的是精神主義的泛神論(Spiritualistic Pantheism)。——這也可以說是希臘民族底特質,對哲學思潮上的一種反映。

三、希臘人的精神生活

迭更生(Dickinson)在其所著《希臘人的人生觀》(The Greek view of life)一書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調和喲!就在這一字的意義上,我們可以有辦法解說希臘文明底主要觀念!”(A harmony!and in the word we have the key to the dominant idea of Greek Civilization!)——“調和”(Harmony),誠然是希臘精神的真諦。希臘人是美與善、身與心、個人與國家、神與人調和為一的。上邊講過希臘精神是入世的客觀的,換言之,亦即人與自然的調和。

(1)美與善的調和 希臘人的美學(Aesthetics)可以說就是希臘人的倫理學(Ethics)。希臘人的藝術是全民族的,無所謂藝人的特嗜。藝人重技巧,但和希臘其他一般人一樣,更重者乃是內容。藝術不為藝術而存在,卻以生活的一部分而存在。希臘人的生活之任興趣而超利害是藝術家式的,希臘的藝術家卻又是深入于生活的。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謂:“美術家能洞鑒美與善之真性,發揮之于技藝,使吾儕之青年,身之所居,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無一而非善,而美之真際,即同時流露于其身若目,有如清風來自蓬萊,引人之靈魂與同情之美,生同情于不知不覺間也。”(見繆鳳林筆記劉伯明演講:《西洋古代中世哲學史大綱》頁二四所引)——這最足以說明希臘人對美與善調和的態度。

(2)身與心的調和 希臘的大政治家伯里克理斯(Pericles)曾說過:“我們是美之愛好者,但我們的趣味是淡雅的;我們陶冶性靈,但我們也不讓失卻丈夫氣。”(For we are lovers of the beautiful,yet simple in our tastes;and we cultivate the mind without lose of manliness.)(見李長之編著:《西洋哲學史》頁二〇引譯。)——這即是說“美的靈魂寓于美的體魄”(A beautiful soul housed in a beautiful body.)。希臘人是藝術和音樂的愛好者,但同時也是體育的愛好者。宗教為希臘人戲劇與體育的動力,本源于娛神。伯里克理斯執政時,特批有專款,讓人免費觀劇。奧林匹克(Olympic)競技,在宙斯(Zeus)神殿前于祭神后舉行,每四年一次。現在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Olympic Games),即淵源于希臘。柏拉圖于《理想國》中所論希臘的教育,即分體育與音樂二種。前者用以養身,后者用以修心。可見注重身心的調和,為希臘普遍的現象。

(3)個人與國家的調和 亞里士多德謂:“國家系相同的人們,求達可能的最善生活底一種組合”(A state is an association of similar persons for the attainment of the best life possible.)。——這即表明希臘人的個人底目的與國家底目的是合一的。希臘人已認國家為求達個人底最善生活的工具,所以國家在邏輯上應先個人而存在。希臘人對于國家的向心力比現代人強,絕不逃避對國家應盡的義務。可是希臘人雖愛國家,也愛個人的自由,個人權利之所關,在所必爭。在希臘文和“服從”(Obey)相當的字是“Peithesthai”,原意是“被說服”(Persuaded)的意思。個人與國家在一定分限上調和無間,這是希臘人的精神生活底重要特點。

(4)神與人的調和 希臘的宗教是循一定的途徑演化而成的。先是拜物教,繼演進為多神教,終則變為一個有系統的神。希西阿(Hesiod or Hesiodos)的《神統記》(Theogony),菲里可地斯(Pherecydes)的《宇宙開辟說》(Cosmogony),皆是說明眾神有一定系統的。最初眾神有種種殘暴奸詐的穢德,后為詩人所美化,哲人所修訂,而逐漸成為完美的神。但此諸神,具有人間性,很能代表希臘人的精神。希臘人認為神是美麗而有人性的生物。男神即修偉的美男子,女神即純潔的美女子。神是人間化。而人間也神化。神與人的調和,這是希臘人的理想,假眾神而表現罷。

四、希臘的政治

希臘人的政治生活,可由他們的城邦(City states,或譯作“市府國家”)而表現出來。這種城邦無論在本土,或在殖民地,最初都由家長專政,經過貴族政治,而至平民政治的一種政治的變遷。據荷馬(Homer)史事詩中所描寫的社會,是一種階級制度的社會,它的政治,是一種家長的專政。后來,因舊的共同體制崩潰,奴隸生產形態代之而起,分工成為可能,遂演成為貴族政治,偶或演為寡頭政治。等到新興的非貴族的平民階級,借工商業逐漸發達的關系,而獲有財富及智識,遂起而反抗貴族的特權階級;到了紀元前六世紀至五世紀,市民的議會制度便代替了貴族政治,這一民主政體的出現,不單是希臘繁榮的特征,而也是希臘哲學就在這時代發展起來的主要原因。

古代希臘的城邦,每個有如現在英國的州、郡(County),人民則自數千至數萬,例如雅典的人口僅有二萬余。城邦與城邦各自為政,人民與城邦多諧合為一。城邦的公民,非僅負擔納稅的義務,且有選舉的權利(采直接選舉制)。自克里色尼(Cleisethenes)改革后,雅典即步入“全民政治”(Pure-democracy)的時代,公民常兼為兵,兼為法官,兼為議員等。個個公民必求能演說于廣場,能選舉于議院,與城邦的關系,幾同手足之與頭目,絲毫不能分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思县| 谢通门县| 塘沽区| 鄂托克旗| 高要市| 潮安县| 故城县| 三江| 石景山区| 神池县| 湖州市| 乾安县| 城市| 错那县| 伽师县| 江孜县| 响水县| 平湖市| 浦北县| 乐亭县| 扎赉特旗| 渭南市| 错那县| 二手房| 开江县| 康保县| 木兰县| 榕江县| 谢通门县| 军事| 法库县| 商丘市| 湖北省| 青神县| 扎鲁特旗| 古蔺县| 内乡县| 沁阳市| 东阿县| 丽水市| 怀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