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舶提舉司開張幾日后,為震懾宵小,展大明水師武功之盛,朱翊鎰在市舶提舉司門前,將徐海等一干倭寇兩千余人集體處決。
這兩千多人是經過甄別,參與倭亂,劫掠過大明百姓的,基本上基層頭目以上的全都被處死了。
前來辦理勘合文書的海商們目睹了行刑過程,一排排倭寇被集體打靶,隨后尸體便被直接燒了。
兩千余人,直到三日后才被燒完,整個上海港碼頭都彌漫著濃濃的焦味,七日后才散盡。
朱翊鎰這番操作,直接把海商們嚇傻了。
自那以后,來上海市舶提舉司辦理勘合的海商,越來越多。
而朱翊鎰,也多了一個屠夫世子之名。
這日,朱翊鎰正在府衙中處理南直隸土改的事,海狗子罵罵咧咧的走了進來。
“世子爺,江南這地方的人真邪性,好賴不分,竟然還有為那大倭寇徐海說話的。”
勛貴和江南幾大士紳帶頭退田,江南土改的速度要比朱翊鎰預想的快,上海縣的土改一完成,朱翊鎰便準備年前在南直隸推開。
主持南直隸土改的人選,朱翊鎰一直沒圈定,此時見海狗子進來了,便放下手中毛筆,站起來活動了下筋骨。
“何人在為徐海抱不平?”
“還不是那日槍決徐海時,那個叫王翠翹的勾欄女鬧得那一場。”
海狗子隨后便將事情與朱翊鎰說了一遍。
原來徐海在海上有了一定勢力后,有時候也會化妝潛行來南京、杭州等地尋歡作樂,明山和尚便是他在大明地界的常用花名。
一來二去,這徐海便與秦淮河上的王翠翹好上了。
那日行刑,這王翠翹也得了消息,專程來上海送徐海一程。
這王翠翹長的頗有姿色,在秦淮河上也是一號人物,浪蕩公子中擁躉也是不少。
花魁娘子送海寇的戲碼,那是相當有吸引力,很快王翠翹和徐海的愛情故事便被江南的那些文人騷客爭相傳頌。
特別是通過秦樓楚館這個江南重要的交際場所催化,很快徐海便被塑造成了不滿官府壓迫出海成為義寇,并博得美人青睞的英雄人物。
徐海若是泉下有知,估計也得呸這幫無聊文人一臉唾沫星子,畢竟他當初背井離鄉還不是因為這幫士紳壓迫過甚。
當初朱翊鎰也派人查過這王翠翹有沒有暗中幫助徐海跟江南官員和士紳勾兌,不過卻沒有任何證據指向王翠翹參與了徐海的事。
如此可見,徐海對這王翠翹還真的不錯,并沒有拉她下水,而這王翠翹也算是有情有義,冒著通倭的罪狀還敢來送徐海一程。
當然事情若止到這里也就罷了,朱翊鎰也不想為難一個青樓女子。
但今日聽海狗子這么一說,這事情卻不簡單了。
有人想接著徐海和王翠翹這事來抹黑他。
當然,抹黑他還不算完,背后更深層次的目的應該是破壞土改和開海。
對這些封建文人的把戲,朱翊鎰雖然第一次接觸,但卻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娘的,沒想到這大明朝也有公知。’
朱翊鎰嘴里嘟囔了一句,便命海狗子將徐渭喚來。
這貨雖然窮酸,但在江南文人中卻是響當當的人物,而且也是秦樓楚館的常客,對江南文人的那套把戲,了解的也是相當清楚。
在聽了海狗子說了來龍去脈之后,不經朱翊鎰提點,徐渭便道。
“世子爺,此事背后定有人在推波助瀾。”
跟聰明人說話便是如此順暢,徐渭一下子就看出了這里面的貓膩。
朱翊鎰隨后便將自己的謀劃跟徐渭講了。
“辦報?”
徐渭有些不解。
“對,就是辦報,輿論的高地我們不占領,敵人就會占領,這次王翠翹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朱翊鎰頓了頓接著說道。
“我們搞土改是為了百姓得罪了士紳,但是我們不宣傳,百姓就很容易被一些偽善的士紳給帶到我們的對立面去,特別是那些士紳還掌握了話語權,大明立國近二百年,他們顛倒黑白的事還少嗎?”
“高祖起兵復我漢兒江山功績不輸秦皇漢武,為了百姓懲處權貴更是開歷代皇帝之先河,但你看看,高祖在民間被這些人黑成了什么樣,殘害功臣就不說了,暴虐、弒殺,還有太宗、宣宗、憲宗、武宗,哪個沒有被黑的。”
朱翊鎰越說越來氣,接著道。
“就說武宗,大同一戰,打的小王子北遁大漠,十年不敢難顧,結果被那些文官記載史書里,只有斃敵三人,幾十萬大軍混戰,就死了三個人,你信嗎?”
徐渭聞言搖了搖頭。
這些年他在江南,那些所謂文人顛倒黑白的本事他比朱翊鎰看的還清楚,黨同伐異,造謠中傷那是家常便是。
朱翊鎰說著走回桌案前坐下。
“土改的事,馬上就要在南直推開,不少士紳的利益將會被觸及,以后這種事肯定還多的很,光靠著武力是不夠的,輿論宣傳也得跟上,江南的話語權咱們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辦報!必須得辦報!。”
朱翊鎰說著,提筆便在紙上疾書兩字,然后遞給徐渭。
“庶民?”
徐渭不解的看向朱翊鎰。
“對,報紙名字就叫庶民,咱這報紙就是為底層百姓發聲的。”
朱翊鎰說著從桌案后走了出來。
“自秦漢以來,皇權是不下縣的,縣以下的治理,其實都是由士紳在管,宋朝更有與士大夫共天下的說法,但這是對的嗎?自秦以來,陳勝吳廣、西漢赤眉、東漢黃巾、隋朝瓦崗、唐朝黃巢,哪朝哪代不是被小民推翻的。”
“就拿這倭寇來說,尋常百姓若是食飽穿暖,能娶妻生子,誰愿意去海上過刀口舔血的生活,就說這徐海,死前還言,若是家里的田地沒被那狗日的舉人給搶了,他又怎會成了手上血債累累的巨寇。”
朱翊鎰此時走到了門前,一把推開閉合的屋門,然后說出了那句被后世史學家津津樂道的“國本之言”。
“文長兄,孟子言,載舟覆舟,庶民穩,朝廷才穩,而開庶民之智,集庶民之力,依靠庶民,造福庶民,才是一國之國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