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歷史的微聲
  • 王笛
  • 3927字
  • 2022-11-18 15:39:26

自序

這是一本關于書的書,其實也就是我自己的閱讀史。這本書包括了我寫的書評和綜述,最早的書評可以追溯到1985年,最近的一篇是2022年,時間跨度達37年。從一定程度上來講,這本書是在閱讀上所呈現的我的學術道路和思考的軌跡。

“歷史的微聲”是受到美國印裔歷史學家瑞那吉特·古哈(Ranajit Guha)“small voice of history”的啟發,也是本書第三部分的題名。過去的歷史寫作,幾乎都集中在帝王將相、英雄人物、知識精英等等,我們只見到他們在歷史舞臺上縱橫馳騁,而真正推動歷史發展的廣大民眾卻消失了。那么去找到歷史的微聲,就變得十分重要。

研究民眾最大的困難是怎樣去發現他們的聲音,因為在歷史上,大多數民眾的聲音不是消失了,就是被遺忘了。歷史學家要為民眾寫史,就必須聽到他們的真實聲音。也就是說,雖然正史中沒有他們的記載,但是他們仍然在歷史上留下了微弱的聲音,經常是若隱若現、似有似無,這就有待于歷史學家從各種文獻中,甚至文學中,以各種方法,通過不懈的努力,去還原歷史,去尋找民眾在歷史上的蹤跡。

這里“歷史的微聲”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在這本書里,我闡發了對歷史的思考,總結了對閱讀史學著作以及其他各個領域——如文學、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哲學等等——書籍的心得。這本書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也可以說是我想表達的一種“歷史的微聲”。

或許“歷史的微聲”還可以這樣理解: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記錄歷史、寫歷史或者對歷史進行表達、進行思考的聲音都是微弱的,但是如果它能發出自己獨立的聲音,批判的聲音,匯集在一起,就是一個群體、族群、民族和國家以及這個時代的宏大聲音。所以,不能當沉默的大多數,必須要發出自己的聲音,哪怕知道自己的聲音是微弱的。

在這本書中,除了“微聲”,還有一個關鍵詞就是“故事”。“故事”從中文的字面意思來說,就是“過去的事情”,或者“過去發生過的事情”。在相當的意義上,就是“歷史”。從英語“history”這個詞的構成,我們也可以看到story是主體,這是否在告訴我們“歷史”和“故事”的邏輯聯系和深層含義呢?

對于“歷史”這個詞,我認為也有兩種含義,就是說有兩種歷史。第一種歷史,就是過去的一切事情,過去了就過去了,永遠不復返,永遠不能完整地再現。而第二種歷史,其實就是“講故事”,就是講人類的過去,講人類與這個世界的關系。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地區,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都應該知道自己的過去,知道從哪里來,才會明白要到哪里去。

我認為,所謂講好自己的故事,并不是說僅在別人面前展示自己優秀的方面,輝煌的過去,或者標榜自己的成功。每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有成功和經驗,但是也同時有挫折和教訓。因此,講好故事,應該是兩方面的,講成功的故事,可以激勵后人;講失敗的故事,說明自己有反思,還可以給后人留下教訓去吸取。

因此,我們說講故事,也可以就是寫歷史,就是要講出真實、令人信服、富于思考、勇敢自省的故事,寫出不扭曲、不浮躁、不虛夸、不粉飾的歷史來。

閱讀,就是學習別人怎樣講故事,或者觀察別人的故事是否講得高明。我的觀察方法是:讀了一本書,是否讓我學到新東西,是否眼睛一亮,是否有啟發,是否增加我的知識,以及作者是否有獨立思考,是否有批判精神。

* * *

經常有學生或者讀者問我,什么是最好的治學方法?我總是說,雖然學者的治學方法各有不同,但是我個人強調三點:閱讀,閱讀,還是閱讀。沒有對前人研究的深入了解,是不會有好的學術研究的。

本書這些文章,也算是我追尋講故事的方法,以批判的精神,主要針對西方的中國故事講述,提出的一些思考吧。我認為,任何好的故事和歷史研究,必須是有思想、有方法、有觀點、有資料、有分析、有討論。而對現有的學術研究的閱讀和思考,便是歷史認識能夠深入的基礎,是提高思辨和批判能力的必要條件。

我曾經明確表示過,不贊同有的導師培養研究生的方法,要學生入學之后,先讀一年史料再找導師談以后的研究方向。我個人認為,這是本末倒置了。在民國時期,的確有大師把這個方法作為培養年輕學者的入門途徑,但這是根據當時學術研究的情況而制定的。首先,當時用現代歷史研究方法的成果很少,可以借鑒的東西不多;其次,因為民國時期學者對資料的掌握十分有限,甚至可以說,在數字化之前,歷史學家都面臨這樣的問題。以至于我1980年代初在四川大學上本科時,便有老師認為,研究一個歷史課題,如果資料收集齊了,就完成了課題的70%了。

但是,隨著資料的找尋越來越方便,特別是數字化以后,對于許多課題來說,資料的收集比過去要容易得多,可以說是革命性的改變。毫不夸張地說,過去可能要花一年才能收集到的資料,現在可能不需要花一天。過去,如果你掌握了別人所沒有的資料,你就可能成為這個課題的權威。但是現在以資料取勝的現象,變得越來越少。

隨著資料收集的便捷,學術研究的差異,就主要體現在對資料的解讀深度,觀點的新穎,論證的嚴密,表述的清楚,寫作的技巧等等方面,以及了解課題的相關研究成果,思考怎樣與有關學術研究進行對話,還有史學觀和史學方法論,也變得十分重要。因此,在研究生的培養問題上,我自來主張先認真閱讀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先在理論、方法、寫作、分析、思考等方面進行培養。這樣學生在收集資料的時候就有比較明確的方向,對所需要研究的課題以及路徑和方法都心中有數,減少了走彎路。如果讓他們沒有經過嚴格的學術訓練,就一頭扎在資料中,很容易就迷失方向,浪費大量的時間。

* * *

應該說明的是,本書所收入的書評,主要是評論英文世界的研究成果。并不是我認為中國學者的研究不重要,而是學術環境的因素使然。首先是中國學術雜志沒有像西方學術雜志那樣的固定發書評的做法,所以其實對中國的學術書進行評論的機會很少;二是在2015年到澳門大學之前,自己主要在英文世界發表成果,所以首先是關注英文的學術著作。在本書收入的書評中,也有若干是評論日文的學術書。這是因為我在自己的研究中,也要使用不少的日文文獻。當讀到一些非常好的日文著作的時候,感到有必要讓英文世界的學者了解這些日文成果。不過,在2015年我到澳門大學以后,我關于中文的書推薦和評論相對多一些了。

其實,有時候接到學術雜志關于書評的請求時(在西方,學術雜志一般不接受書評的投稿,而是直接邀請有關專家撰寫書評),還是很矛盾的,因為工作和寫作的安排已經很滿了,而寫一篇書評,其實是非常花時間的。首先得抽時間讀書,而且書評在大學評價體系中,是基本上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加之這個寫作,也是在自己的研究計劃之外的。如果要答應雜志的約稿,就必須放下正在進行的寫作。

但是在一些情況下,我仍然會同意雜志的邀請,這是出于如下的考慮。首先,是因為對這本書的研究課題感興趣,可以利用寫書評的機會,進一步了解這個課題,也就是帶著興趣來閱讀的;第二,由于教學、行政事務、研究和寫作,專門用來讀新出版的學術著作的時間很少,但是由于要寫書評,這樣可以逼迫自己讀書;第三,撰寫書評也是和學術界保持密切聯系、進行學術對話的一個有效途徑;第四,我把寫作書評,也看作是專業服務的一個部分,讓更多的讀者通過我寫的書評,了解學術界的最新成果;第五,總是尋找一切機會,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別人的研究在不同的程度上對自己的研究有所啟發,我總是對新書懷有很大的好奇心。

* * *

本書分為七個部分,第一部分“讀書就是自我塑造”是我的讀書史,將從青少年時代一直到現在的讀書的經歷,進行了一個大致的梳理,介紹作為一個歷史研究者,讀書與我的思想、學術觀點的形成有怎樣的關系。并和讀者交流我怎樣讀書,讀了一些什么書,讀書的歷程和方法,對一些書的思考和簡要評述。

第二部分“進化、故事和認識自我”探討人類文明的發展以及自然和社會的關系,主要包括給《人類進化史》和《人之上升》兩本書所寫的書評和翻譯的后記。

第三部分“歷史的微聲”主要討論歷史與故事的關系,包括對《奶酪與蛆蟲》的書評,討論歐洲中世紀的社會、非虛構歷史寫作,以及文學與歷史的關系,等等。另外,我曾經連續兩年擔任《深港書評》十大非虛構好書的導師,對獲獎書目都有一個綜合評論,也一并收錄在這個部分里。

第四部分“世界歷史中的中國”提出要把中國放到世界歷史中去考察,評述西方關于中國的研究。其中第一篇是我2020年受《歷史研究》雜志之邀,所寫的一篇新文化史對中國研究的影響。我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的時候,寫過四篇英文的學術綜述,分別包括中國城市、大眾文化和中美關系,我把這些論文翻譯成中文,其中有三篇發表在 《歷史研究》上,本書收入了中美關系一篇。關于城市和大眾文化的兩篇,因為已經收進了《走進中國城市內部》一書,為避免重復,本書沒有將它們編入。有一篇刪節版發在《光明日報》上,這里收進了全文(即本部分的第三篇)。

第五部分“歷史的中時段”觀察歷史的視野的宏大和日常問題,收入了閱讀西方名著對我歷史思考的啟發,包括對羅威廉(William T.Rowe)的《救世》和《紅雨》兩本書的書評,以及一篇閱讀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等名著來探討清王朝覆沒的原因。

第六部分“20年不能磨一劍”主要評論了我認識的兩位美國歷史學前輩,他們花了20年以上完成的兩部獲獎著作,即路康樂(Edward Rhoads)的《滿與漢》和曾小萍(Madeleine Zelin)的《自貢商人》。

第七部分“歷史的斷想”匯集了我從1990年代中期到最近所寫的英文書評。這些書評主要發表在《美國歷史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亞洲研究季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中國歷史學前沿》(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中國歷史評論》(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等學術雜志上。

上述這些文章收入本書時,標題普遍進行了調整,以統一體例和突出觀點,但是每篇文章的結尾,都注明了第一次發表的有關信息。而第一部分“讀書就是自我塑造”和最后一部分“代結語:不可能預測歷史的未來進程”,都是專門為本書所撰寫的,從來沒有公開發表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山市| 赞皇县| 商南县| 南昌市| 卫辉市| 大安市| 紫云| 崇左市| 吉水县| 阿城市| 兴隆县| 木里| 罗城| 探索| 江安县| 那曲县| 江门市| 年辖:市辖区| 冀州市| 金堂县| 黑水县| 宁安市| 化州市| 博白县| 西贡区| 广德县| 昂仁县| 沁源县| 光山县| 札达县| 磴口县| 蕲春县| 德令哈市| 黎川县| 喀什市| 时尚| 健康| 阿克陶县| 海宁市| 十堰市| 石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