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的微聲
- 王笛
- 1110字
- 2022-11-18 15:39:28
研究生階段的彷徨
史學研究是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雖然上面提到本科期間就有論文發表,但其實我記得已經進入了研究生的階段,對怎樣讀書和怎樣進行研究,還是比較彷徨甚至焦慮,極力在尋找自己未來的學術道路。那個時候讀書沒有重點,沒有方向,只是盡量地多閱讀。
在研究生階段,我的研究的重心已經從辛亥革命轉向了清末新政,即在辛亥革命前十年清政府發動的改革,并以《清末新政與經濟變革》為題,完成了碩士論文。在碩士論文基礎上,發表了一系列關于清末新政經濟變革的論文。
這個時候,我開始意識到自己治學中的一個不好的苗頭,也可以說是一種擔憂吧:自從進入學術領域,自己的興趣、閱讀和寫作范圍,都不過在辛亥革命和革命的前十年,我開始對自己狹隘的眼光有些隱憂,開始思考怎樣突破這樣一個極小的格局。
以今天的眼光來回顧那段時期,發現了一個極為有趣的現象:雖然那個時候我研究的是大題目,但是格局卻很小;而今天我集中在比較小的題目,但自我感覺格局卻大多了。因此,一個人的眼光,經常和他的興趣聯系在一起。如果對超出自己研究范圍內的知識和信息都沒有興趣,可能就是創造能力降低的一種征兆,那么,就需要通過閱讀來打破這一局限。
讀研究生期間,我繼續在那個線裝書庫翻閱各種雜書。記得包括成都尊經書院所刻印的各種木刻版的線裝書籍。尊經書院成立于同治年間,是當時的四川學政張之洞支持設立的。在義和團運動以后的清末新政時期,將錦江書院、尊經書院與四川中西學堂合并,成立四川通省大學堂,即后來的四川省城高等學堂,也是四川大學的前身。那個時候我的興趣在四川的教育史,所以書庫里面所藏的《創建尊經書院記》也仔細閱讀過,還翻閱了張之洞的《書目答問》等。
我還關注清末四川的改良運動。如在尊經書院的宋育仁和他出版的《蜀學報》,還利用一個暑假寫了一本小冊子。當時四川人民出版社準備出一套比較通俗的、供大眾閱讀的四川歷史小叢書,邀請我寫戊戌變法的那一段歷史。那個時候居住條件有限,住在一棟四層樓的老公寓里的頂層,室內猶如一個蒸籠,寫作的時候赤膊上陣,汗如雨下。
寫出來以后交給了出版社,在那里拖了好幾年后,最后清樣終于出來了,但是就在要付印之前,出版社決定這套叢書下馬,象征性地付了我一點補償費,我生平的第一本書就這樣夭折了。我現在還保存著那本書的清樣,也算是一個往事的紀念吧。我有時候會想,我寫的書幾乎都和四川或者成都有關,但是迄今為止,則還沒有在自己的家鄉出版過任何一本書,這是不是因為第一本書開了一個不好的頭呢?
另外在這個書庫還保存有大量的近代著名人物的文集,如《曾文正公全集》《張文襄公全集》《左文襄公全集》《李文忠公全集》等等,都是經常翻閱的。研究中國近代史,這些文集毫無疑問都是必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