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歷史的微聲
  • 王笛
  • 2349字
  • 2022-11-18 15:39:28

開始閱讀英文原著

1985年我碩士畢業留校任教,先當助教,兩年以后轉講師。1987年年底,在當講師僅僅兩個月之后,我破格被晉升為副教授。當時四川大學實行一項改革措施,破格提拔人才。這項措施被稱為“打擂臺”,即不論資歷、學歷和年齡,都可以通過自己的科研和教學來公開進行競爭。結果文科有三位破格提拔為副教授,我便是其中之一。其中兩位都是改革開放后中國最早的博士學位獲得者。

那年我31歲,而我的老師輩有的還是講師。可以說,全國范圍內的歷史系77級和78級的學生中間在1987年提為副教授的,我不敢說是唯一,那也是鳳毛麟角。當時真是有“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感覺,這一步邁得太大了,激動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總感覺不真實,似乎是春夢一場,醒來還是那個小講師。成功來得太快,也給我增加了無形的壓力,怎樣在這個高起點的狀態下,繼續保持科研的高水平和創造力?

這個時候我的研究興趣已經開始轉向區域社會史,我打算突破過去只關心辛亥革命前十年的那個小格局,而把整個清代的長江上游作為我研究的焦點。為了以多學科的方法研究這個課題,我的閱讀興趣也開始從過去僅僅局限在歷史學,轉向了社會學、政治學、地理學、經濟學、統計學等等。

正是因為閱讀范圍的擴大,我的眼界開始打開,思考也開始深入。世界史也納入了我的閱讀范圍,甚至開始讀英文原著,比如法國年鑒學派布羅代爾的《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與地中海世界》 、布萊克的《現代化動力:一個比較歷史研究》等。還有西方研究中國的一些英文著作,當時對我影響最大的應該是施堅雅(G.William Skinner)的《晚期中華帝國的城市》。1990年在上海召開中國城市史研究的國際學術討論會上,我還有機會和施堅雅先生進行過直接的交流。

施堅雅把中國的城市系統分為九個“巨區”,對城市結構和系統進行分析。他認為,在19世紀,中國的城鄉關系非常密切,各個地區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市場網絡,劃分為各個層級,從最低級的鄉場,到中級的鎮,到縣城,到中心城市,等等,形成了現代中國城市的完整結構。施堅雅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有用的思考,超越了行政管理的范圍,而是根據商業、貿易、交通網絡等因素劃分,并進一步把一個巨區又分為中心與邊緣區。他從農民趕集,短途貿易,到長途貿易,探索中國的市場模式。不過,近些年中外學者對他的這個模式都有商榷。因為他的這個研究主要是根據他1940年代末到1950年代初在成都郊區的調查,后來一些學者認為他的這個模式不一定適合于中國的其他區域。但他的研究至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參照系,就是從市場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城市系統和社會結構。

那個時期收集資料的困難,是現在所很難想象的。當時川大圖書館民國時期的圖書基本上沒有開放,據說由于圖書館沒有地方,幾乎都打捆存放在理科樓。如果確實需要,可以提出特別要求,圖書館再去理科樓找,當然,這樣找起來就非常麻煩,而且不一定能找得到。我也經常跑四川省圖書館,記得有一本非常重要的書,還沒有讀完,下一次再去管理員便說找不到這本書了,真是無可奈何,直到我寫完《跨出封閉的世界》,也無緣再參考那本書。

寫《跨出封閉的世界》的時候,是我買書和讀書的高峰。有的必需的參考書圖書館沒有,新書要等許久才會上架。為了用起來方便,只有靠自己購買。當時雖然是副教授了,在同齡人中收入也算不錯的,但買書仍然是一項極大的負擔。為了寫那本書,可以說是不惜血本,只要研究需要,就一定買下來。研究的過程,就是一個閱讀的過程,就是一個把自己的思路打開的過程。那個時候我就非常清楚,研究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在前人的研究之上有所發展,而不是閉門造車。所謂學術就是要與其他的研究進行對話,沒有對話,沒有理論,沒有思考,沒有方法的探索,沒有觀點的碰撞,那么就談不上是好的研究。

當然,這段時期,當時流行的傷痕小說、西方小說、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小說、中國古典小說以及新翻譯介紹的人文、社會科學作品,特別是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向未來”叢書,也都讀了不少。

在這一階段所讀的書,所買的書,學者朋友所送的書,都沒有保存下來。我出國之前在成都有一套新公寓,書房四壁是頂天立地的玻璃書柜,全部都裝滿了書。包括二十四史、大英百科全書,以及我寫《跨出封閉的世界》所參考的幾乎全部的書籍。1991年去美國之后,那一屋子書也靜靜地在那里躺了十幾年。每當我有機會回成都的時候,就去那里住幾天,再見那些書,像是見到久別的朋友。從書柜里拿出一兩本來翻翻,也會勾起一陣回憶,似乎每一本都有它后面的故事。有的在頭腦中早已消失的經歷,居然也因為手里的那本書,而從記憶的深處浮現了出來。

這么大量的書,運回美國完全是不可能的了。在空置十多年后,最后決定把房子清空出租。我聯系了四川大學歷史系的朋友,派了幾個研究生來運走了。當時因為我在美國,所以書的去處也不清楚,不過研究生們拿去,也是物盡其用吧,這批出道以來最早的藏書,也算是有一個比較好的歸宿。不過,每當想起這批早年對我研究起過重要作用的書,便有些懷念。有時候某本書放在書架的位置和封面設計的樣子,還會在我頭腦里閃動。

到美國以后,每次回國,我都會去北大附近的萬圣和風入松購書。回國參加學術討論會,或者在高校講學,總是會有學者送書。甚至有些作家送給我父母的書,也被我陸陸續續地帶到了美國,如我姨父何滿子、我父親的朋友流沙河、鄰居車輻等出版的書,都從我父母家的書架上,最后在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城我的書房里落了腳。慢慢地我在美國又有了一書房的書。

2015年到了澳門大學工作,又面臨一個新的轉折。又將所有的藏書進行了一番清理,大部分的專業用書,都不惜血本,托運到了澳門。這個時候世界正面臨著從紙質書到電子書的重大的轉折。于是,我書的收藏和閱讀,也越來越以電子書為主,這也是隨著科技和時代發展的一個必然的趨勢吧。那些已經讀過聽過的電子書,保存和攜帶都非常方便,需要的時候,我也可以隨時查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娄烦县| 保定市| 贡山| 桐柏县| 屯昌县| 体育| 南木林县| 宜兰县| 寻甸| 周口市| 仪征市| 霍林郭勒市| 繁昌县| 凌海市| 阿合奇县| 长阳| 永平县| 连平县| 平江县| 双桥区| 衡山县| 吉林省| 城口县| 漾濞| 台山市| 夏邑县| 读书| 扬中市| 渭源县| 济源市| 武威市| 凉城县| 会同县| 社会| 麦盖提县| 泽普县| 武乡县| 常宁市| 高陵县| 改则县| 桦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