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漢水的身世
  • 袁凌
  • 5853字
  • 2022-11-17 16:46:56

“不發達”優勢

同樣是在這個干枯的夏季,我從武漢溯漢江而上,一路來到源頭漢中寧強縣烈金壩漢王溝口,也就是史籍所稱的嶓冢山下。

作為生長在漢水流域的我,這是多年來對“母親河”的一份夙愿,但比起想象中的不凡氣勢,眼前的河谷和山溝顯得有些平淡無奇。比起細小如束的山溪,這里最顯眼的是一株千年古桂,枝條紛披,氣象蓊郁,號稱大禹治水時親手栽種。這樣的禹王遺跡,在漢水沿線非止一處,譬如旬陽縣蜀河段的漢江邊即有一處禹穴,相傳是大禹治水時的住處,并有傳言為大禹手植的皂角樹。但治水遺跡在此地更顯說服力,來源于《尚書·禹貢》對于大禹事跡的記載“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

順溝口往上走,從高架橋下穿越京昆鐵路線,溪流的坡度越來越陡,水量也很小,看起來有了接近源頭的意思。想到這就是三千里漢水的起源,有些不敢相信是真的。走完人家田地,一直到接近山頂的地方,溪水在叢林中消失了,再往上現出一個洞壑,看起來是泉水滴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洞壑下面生長著鐘乳石,因形似牛頭,遍身青苔漫滋,得名“石牛洞”。牛頭上方的洞頂有泉水匯聚,斷續滴下,千萬年來在牛頭上形成了一個光潤的石窩,能夠容下一捧水。我疑心這幾滴水究竟是否算得上一條大江的源頭,卻在石壁上看到了紅漆的“古漢源”三個大字。

我伸出手掌接一捧水喝,卻覺得不夠虔敬。面對世上的水,我是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手如此骯臟,洗很多遍仍不干凈。只能放棄雙手,仰頭,以口直接承受滴下的泉源。

但即使是在這泉源的旁邊,已經有了敬神的人們遺留的鞭炮碎屑和紙灰紅布,更有旅游探訪者隨手丟下的方便食品袋子和礦泉水瓶。

頭頂的“古漢源”三個字,透出了近年有關漢水源頭的爭議。雖然古籍明白稱漢水出自眼前的嶓冢山,但現實中漢水上游一分為三的支流中,南線玉帶河的水量最豐,北線沮水的流程最長,即使以漾水為正源,也并非到漢王溝結束,而是發源于更西南與嘉陵江的分水嶺。《辭海》以沮水為漢水正宗,近年來寧強縣則出于旅游等多方考慮,將流經縣城的玉帶河定為正源,還將縣城改名為漢源鎮。而在2017年,還傳出了寶雞市認為漢水發源于太白縣咀頭鎮從而正源是褒河的聲音,理由是褒河的長度比其他三條支流都要長出很多。

近年來關于漢水源頭的爭議,反映的是隨著南水北調而來的漢水在中國地位的上升,而在歷史中漢水對于中國文明的意義,也再次被發掘出來。漢水古亦稱沔水,但在《尚書》《詩經》中皆稱漢,秦亡后劉邦于漢中興起,一統天下,即以漢為國名,由于大一統多民族國家到漢代才真正建成,漢也就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的稱謂,衍生出漢族、漢字、漢服等詞匯。但作為這一切起源的漢水,卻漸漸在歷史中湮沒,地位遠遠不如作為“母親河”的長江黃河,連它的真正源頭也成了不解之謎。北魏酈道元撰寫《水經注》期間,已經對古籍記載與現狀間的齟齬之處大為迷惑。

無論何人,一旦順三千里漢江西行,來到漾水沿途以至漢王溝口,都會心生疑竇:作為漢江的正源,這條河會不會太小了,以致現代人稱其為青泥溝?漾水的河道卻要寬闊許多,與涓涓細流有些不匹配,使人疑心它古時的水量要遠勝現在。

這樣直觀的反差不僅使寧強縣政府另起爐灶,也引起地質學術界的詰問。陜西省史志辦1985年刊載史料稱,20世紀50年代長江水利委員會專家勘查寶成鐵路線略陽和寧強段地形時,認為這里的古河道遺跡是連接漢水和西漢水的故河床,漢水的發源地應該是今天的西漢水源頭,甘肅天水市境內,那里也有一座嶓冢山。實際上這一說法最早由民國學者趙亞曾、黃汲清在考察秦嶺和四川山脈地質后提出,趙亞曾是中國第一位在考察中遇害的地質學家,黃汲清后來成為了中科院院士。嘉陵江上游稱西漢水,在漾水源頭與西漢水之間,只隔著一座低矮的分水嶺,兩條江河和兩座山名稱的重復,不由人不疑竇叢生。

2010年,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宏偉發表《漢初武都大地震與漢水上游的水系變遷》一文,將歷史中記載的公元前186年武都大地震與漢水源頭變遷結合起來,嘗試揭開漢水身世之謎。《漢書》記載“(高后二年)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兩地即為今天的勉縣與略陽。地震震級據現代推算約為七級,震中烈度則高達十級,死亡760人,但從今天來看,造成更大后果的是山崩。周宏偉認為,正是這次地震中發生的山崩將漢江寧強段河道攔腰截斷,形成了低矮的分水嶺鳳飛嶺,西漢水改道南下注入嘉陵江,而漢水的流程由此大大縮短。后人不識故實,為符合古籍記載,以嶓冢山命名漢王溝所在之小山,到酈道元所在的北魏時期已經東西漢水、嶓冢山并存,造成了今天的謎團。這篇論文發表當年獲得了陜西省社會科學一等獎,可見該省學界認為其言之有據。而從周宏偉的論文也可推斷,漢中市之所以在今天看來地處漢江上游,卻得名漢中,正是由于改道之前漢江的流程要比今天遠得多,漢中當時已算中游。至于漢廣、漾水、滄浪之水之稱,亦由于水量浩大不足為奇。而劉邦之所以以漢為國名,除了紀念起家之地,也含有當時的漢水始自隴東而入于江湘,流經了平定七王之亂以前中央直接控制的絕大部分疆域,地位比長江更為重要的原因。古人因此“河漢”并稱,并以此指代天空中的銀河。而此后漢水地位的下降,也和上游改道、流域減少不無關系。雖然并非定論,地震改道之說仍然提供了人們對于漢水發源的想象空間。

但對于漢王溝居住的村民而言,眼前的嶓冢山當然還是他們眼里真正的漢水源頭。從石牛洞下山途中,山埡上有一座新修中的大廟,大廟的落成顯然和漢水發源有關系,大廟門前坐著幾位抽煙聊閑天的老農,對于我的疑問,他們的一致解答是身后的嶓冢山是一座水倉,石牛洞下通暗河,水量在地面上看不出來。漢水發源于此地的事實,不論古今,在他們眼里顯然是毋庸置疑的。

若上游改道之說為真,可以估算出漢江損失的水量。根據略陽縣水文站資料,嘉陵江上游的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5.6億立方米,而漢江漢中段僅為31.9億立方米,還不如被襲奪的上游水量。即使以21世紀頭十年丹江口入庫平均徑流量370億立方米計算,中上游失去的水量也達到近十分之一。

或許可以說,今天我們見到的是一條失血的漢江。而它地處南北交界,流域降雨量不夠豐沛,雖然位居長江第一大支流,水量卻比南方的眾多長江一級支流貧弱。它的全流域年均徑流量為577億立方米,比湘江少了220億立方米左右,比嘉陵江和贛江少100余億立方米,只略高于烏江。但就是這條水量不足的河流,卻要承擔起南水北調、哺育整個中國北方的重任。以至于在南水北調通水前夕,前往漢江攝制專題片的央視導演夏駿第一眼見到漢江,第一感覺不是壯觀或美麗,而是三個字——“太小了”!

想象中洶涌的大江,不過是深山里安靜的一條,甚至顯得細弱。不僅無法比擬廣闊的長江,連跟濁浪翻騰的黃河相比,也少了氣勢,不太敢確信它能背負哺育北中國的重擔。

夏駿正好趕上了漢江最偏枯的年份。據武漢大學和長江水利委員會專家閆寶偉、郭生練等人的研究,受“厄爾尼諾”等天氣現象影響,漢江流域水量從1991年發生突變,由20世紀80年代持續的豐水期轉入枯水,水量下降明顯,到2005年徑流量減少了接近30%。以后直到南水北調開始蓄水,漢江維持了枯水態勢,到2014年恰恰進入最低點,丹江口水庫設計時的來水量是380億立方米,蓄水時只有320億立方米。根據漢江鐘祥市皇莊水文站數據,2012年和2013年的徑流量分別為432億立方米和326億立方米,均低于多年平均徑流量的475億立方米,而2014年更是斷崖式下跌到215億立方米,擊穿了歷史最低值。這使外界普遍出現了漢江“無水可調”的擔憂。2014年至今,前幾年仍然維持枯水態勢,直到近兩年上游水量出現了上升,但過于集中在汛期,導致洪災和干旱并行。

南水北調工程通水之后,歷年的調水量佐證了漢水水量的變化態勢:計劃中近期每年的調水量是90億立方米,實際上頭四年的累計入渠分水量約為180億立方米;而到了2021年底,則達到了441億立方米,后三年調水總量超過了前四年,但七年累計下來仍舊遠低于計劃中的每年95億立方米調水量,離145億立方米調水量規劃也有一定差距。丹江口水庫的水位在2020年以前也常年徘徊在160~162米左右,遠低于設計的正常蓄水位。

丹江口水庫壩下。

與此相應,漢江丹江口水庫上游由20世紀80年代的多雨期轉入90年代的少雨期,丹江口水庫上游年平均降水量90年代后期至近年在不斷地減少,氣溫不斷上升。與此同時,大型水庫不斷建設,水體面積增加導致蒸發量上升,疊加拉低了徑流量。近兩年上游降雨增多,上游入庫水量因此相應增加,丹江口庫區蓄水位得以快速上升,在2021年10月首次突破了170米的設計正常蓄水位,但不久又開始下跌,到2022年3月3日已回落到164.11米,并且入庫水量僅為出庫水量的約四分之一,水位仍在大幅下降。

夏駿的意外和漢江沿線居民的觀感一致,很多生長在漢水邊的中老年人對我回憶,他們早年記憶中漢水的水量很大,完全不是現在的樣子。雖然上游漢江的河谷不寬,江流仍舊不敷河床,裸露出兩岸大片的灘涂,以前能行船的支流都斷了航。在漢江下游,大片的消落帶被人們種上了蔬菜。

漢江上游石泉電站的工作人員鄧某,對于2014年水量的缺少感覺更為直接。往年電站在夏汛的黃金季節,已經接近撈回上半年枯水期的虧空,開始盈利,本年卻遙遙無期。9月3日這天,水庫邊坡露出了大約3米的黃色消落帶,大壩下只有一臺機組在無力轉動,江水蓋不住裸露的河道,甚至不如一旁支流的氣勢。

也許是出于反差過大的第一印象,紀錄片《漢江》在挖掘漢水文化時,突出漢水的恬靜和溫良,延伸至道家的“柔”“順”“弱”,以與長江的雄渾和黃河的激越相區別。這也是我17歲那年第一次親眼見到漢江的印象,自小生活在漢水南岸深山中的我,目睹家鄉所有的小溪大河都一路北流,奔向傳說中的大江,無論多大的洪流濁水,都被它接納,想象中的“江”應是闊大而粗獷,茫無涯際,深不可測。1987年秋天,我第一次站在漢江大橋上俯望,眼底卻是一幅完全不同的圖景。

近乎空氣般透明的江流,半天才看出是真的存在,陽光下布,水底的深淺脈絡原原本本呈列,淺的微白,深的煙青,卻都是僅有的一點著色,一陣微風吹皺,即可擦掉,過一刻平靜了又回來。弱到使人驚訝,能夠承受經過的船只,不由想到周代昭王南征,船沉落水的故事,疑心并非出于土人穿鑿。

相比于黃河流域傳承深厚的儒家文明,漢水沿岸確乎是一個道家世界。從小我的記憶中就充斥著張天師、真武大帝、女媧煉石、八仙過海這些傳說,家鄉也四處是祖師廟、純陽洞、八仙街這樣的地名和遺跡。漢末張道陵開創、張魯繼承的五斗米道興起于漢中,并建立政權,以后逐漸流傳為對張天師、紫陽真人的信仰,安康十大縣之一的紫陽縣即由此得名,漢水穿縣城而過,下游的旬陽縣依獨特地形而建,人稱“太極城”;漢水出陜西省界入湖北,則有著名的武當山,供奉道教尊神真武大帝。上小學時父親去武當山為我抽簽許愿,以后等我考上了大學又去還愿。出生在漢水中游襄陽的詩人孟浩然,曾多年在鹿門山中隱居學道,是一個主動放棄了儒家正統仕途、追慕老莊歸隱之道的詩人。他的生平、詩歌和情感都與漢水密不可分,那些樸素、清越、沖淡的詩句,代言了漢水的靈魂。

但在卑弱柔順的外表之下,漢江自有另一種品質:清澈。古籍中記載“湘水天下至清”,但由于沿途多重金屬礦藏,近代工業化開采后的湘江失去了這一品質,水質重金屬超標成為多年痼疾。漢江水質在歷史上與湘江齊名。安康城區水西門外漢江堤岸上有一座近人豎立的石碑,上鐫“中冷水”三字(其實是“中泠水”之誤),來歷是明代寧獻王朱權在《茶譜》中列舉天下最適于烹茶的二十種泉水,“漢江金州上流中泠水”名列第十三,意指在今天安康上游的漢江中心取水。江水可烹名茶,有力地說明了古代漢江水質之至清。

近代以來,和風氣早開、工業發達的湘江命運不同,漢江流域處于南北兩地之間,流經的多是三省交界的地區,中下游也是農業為主的江漢平原,沒有建立起發達的現代工業。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三線建設”期間,國家在陜南和鄂北布局了一些國防類重工業,其中以漢中的軍工廠和湖北十堰的第二汽車制造廠為代表,這些產業,在改革開放以后逐漸式微,二汽也漸次轉向武漢。

20世紀90年代,武漢大學的學者魯西奇去過漢中的三線工廠調研,當時漢中還有5家三線企業,包括飛機和機械制造等,但都搖搖欲墜,正在考慮搬遷。魯西奇去的一家從江浙遷來的工廠,生活區住房已經極其破敝,設施老化失修,老一代職工的衣飾舉止保留著江浙風味,子弟則往往奇裝異服,顯出一種后來的“殺馬特”氛圍。廠區學校師資貧弱,子弟無心學習,父母大都是知識分子,到了他們這一代卻缺少考上大學的可能,面臨階層滑落的前景,唯一的向往是回到父母出生的大城市和發達地區。類似電影《青紅》中的情節,在三線工廠區上演,現實證明,在這里發展大工業顯然水土不服。

調水之前,漢水中上游各省市始終處于不發達狀態,以總產值對照,同樣是內陸省份的地級市,湖南省邵陽市2008年的GDP為561億元,同年的安康市為241億元,漢中市為366億元;2020年邵陽市GDP上升到2250億元,安康市是1009億元,漢中市是1590億元,差距一直明顯。在整個陜西,陜南地區不斷邊緣化,不僅不能和關中地區相提并論,連陜北地區最偏遠的榆林市,GDP也高出漢中和安康好幾倍。

因為不發達和邊緣化,作為陜南人的我,長期以來困惑于如何向別處的人介紹自己:我無法輕易讓人明白,在地理緯度、氣候帶和風土人情上,陜南屬于南方,和關中陜北是完全不同的狀態;家鄉山清水秀,有一條奔流的大江,不是缺水的黃土高坡。一些人從歷史中知道漢中,卻無法把它和漢江聯系起來,也不知道漢江最終流入長江,是長江的第一大支流。

“不發達成了優勢。”安康市環保局水質保護科科長李紀平感慨。近年來經勘查顯示,在中國大江大河的水系之中,漢江的水質最清潔,上中游長期保持著一到二類水的品質,稍加處理可直接飲用。對比之下,長江的水質大體為三類,湘江為三至四類,東線大運河則低至四到劣五類。這也使漢江成為了南水北調最為理想的水源地。

歷史學家羅新出生在漢水流域的唐白河上游,20世紀70年代末期先后到老河口和襄陽市上中學,還曾經溯流而上到當時的丹江口水庫游泳。“我第一眼看到老河口和丹江口水庫的漢水時,覺得這是世界上唯一一條徹底干凈的河流,深藍色的,像泉水。”到了襄陽,漢水才微微有了綠意,像是印象中人們通常夸贊河流干凈的樣子。以后到了漢口,看到漢江和長江交匯的分界線,漢江這邊是清的,長江那邊是渾的,明顯的分野一直持續了很遠,“心里感到很驕傲”。

千百年以來,漢水以弱者的姿態,維系了自身清白的質地。一輪輪不計代價的擴張背后,驀然回首,清潔的水本身成了最稀缺的資源,漢水在歷史中被重新發現了。它過去所有的平凡與缺陷,一夜之間變成了優勢。

“這是所有的人都沒想到的。”李紀平說。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雷山县| 资兴市| 栾川县| 宜阳县| 北票市| 泰和县| 洪江市| 满洲里市| 科技| 许昌县| 土默特左旗| 阿巴嘎旗| 开远市| 临澧县| 思茅市| 通辽市| 宁远县| 江北区| 介休市| 广汉市| 虹口区| 仙桃市| 雷波县| 吉林省| 苏州市| 衡东县| 肥东县| 江达县| 武定县| 湛江市| 万源市| 西昌市| 镇原县| 南木林县| 乌鲁木齐县| 冀州市| 綦江县| 郓城县| 新蔡县| 万山特区| 开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