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畏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生命哲學課
- (日)岸見一郎
- 1247字
- 2022-11-23 17:28:35
譯者序
在《論語·先進》中,孔子有言:“未知生,焉知死?”的確,在大多數中國人的觀念中,死亡似乎是一件須盡量避免談論的事情,正如岸見一郎在本書中所說的一樣,人們常常以各種方式將死亡“無效化”,并希望能夠以此來逃避對死亡的恐懼。可是,人生總有盡頭,在生命的最后,人人都不可避免地要走向死亡。對此,莊子在《莊子·齊物論》中提出了“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觀點,明確指出生與死之間并不存在一道嚴格的界限,繼而導出了一種“生則樂生,死則樂死”的豁達人生觀。而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則在深刻思考生死問題之后提出了“向死而生”的生命主張。的確,不管認識深淺,死亡問題始終是人生中一個遲早要去面對的、無法回避的課題,而如何應對這一課題,也在很大意義上反映出一個人應對人生課題的一貫態度。正如本書所言,真正幸福的人生應該是不管身處何種境況都能夠鼓起生存的勇氣,充滿生存的喜悅,保持生存的樂趣。為此,作者岸見一郎在自己因心肌梗死而于生死邊緣徘徊過一次之后,對阿德勒一貫主張的生存的勇氣重新進行了思考,并將自己生病之前未能發現或者思考不夠深刻的體會與感悟通過本書悉數分享給讀者。
本書主要內容由5章組成,分別為“喪失的勇氣”“找回勇氣”“衰老與疾病”“死亡”和“生存的勇氣”。在第1章“喪失的勇氣”中,作者討論了何謂“生存的勇氣”之后,指出了某些容易挫傷勇氣的事情及勇氣受挫后的典型表現,并分析了極具參考意義的思維方法,展示了鼓勵、建立自信、避開賞罰教育、恰當評價、調整期待、視他人為同伴等做法的重要性。第2章“找回勇氣”則詳細論述了如何找回“生存的勇氣”,重拾“生存的樂趣”,樂享“生存的喜悅”。在基于阿德勒一貫主張的“他人即同伴”這一觀點的前提下,岸見一郎指出我們要認識到每個人都是“整體的一部分”,要擺脫自我中心主義,勇敢面對人生課題,保持既不過于悲觀也不過于樂觀的樂觀主義人生態度。同時,作者也強調了擺脫屬性化與保持自立精神的重要意義。第3章、第4章則分別探討了衰老、疾病與死亡問題。在這兩章中,作者岸見一郎著重強調了人們要適度重視身體發出的聲音與呼吁,坦然接受衰老甚至是生病狀態,克服死亡恐懼,與自己的內心和解,隨時隨地保持自由的精神。并在深入思考衰老、疾病與死亡問題之后,于第5章“生存的勇氣”中將思維視角進一步提升,主張人們既要積極籌劃未來,又要盡力過好當下。也就是說,人們既要懂得“活在當下”的重要意義,不過度為明日之事擔憂,又要樹立理想與目標,保持對未來的期待、對生活的熱情。
就像馬丁·路德所言,“即使世界明天終結,我也要種下蘋果樹。”對衰老、疾病、死亡等問題充分思考之后,我們應該懂得“活在當下”的重要意義。同時,還要明白“活在當下”與“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膚淺“享樂主義”之區別,在充分認識到“人生有限”的基礎上,具備一種“向死而生”的勇氣、自我超越的信心、改善世界的胸襟,從容面對人生中的一系列課題,盡力讓有限的生命綻放出無限的光彩!
聊城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博士
渠海霞
2022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