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無畏的勇氣:“自我啟發(fā)之父”阿德勒的生命哲學課作者名: (日)岸見一郎本章字數(shù): 1493字更新時間: 2022-11-23 17:28:36
前言
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列舉出的綜合失調癥案例中,患者完全喪失了“生存的勇氣”,但其與阿德勒談話期間,慢慢又找回了那種勇氣,這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究竟何謂生存的勇氣,人是怎樣喪失這種勇氣的,又如何能夠找回這種喪失的勇氣,我將在本書中對以上這些問題做出解答。
坦率地講,人在一生中會遇到一些必須面對的課題,而在這些無法回避的課題面前卻想要選擇逃避,這就是缺乏勇氣。這些課題包括工作的課題、交友的課題、愛的課題等。通常來說,人不工作就沒法生存下去。因此,人必須掌握工作程序,并努力構建與同事或顧客等的人際關系。此外,在非工作場合,人也無法回避與他人進行私人交涉或親密交往這一意義上的交友的課題。還有與家人之間的關系或者男女之間的交往等愛的課題。這比前面的交友的課題具有更近的人際關系距離,構筑這類關系也并不容易。也許很少有人會感覺這些課題很困難。但是,在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面對任何課題,都從未猶豫不決或想過要逃避的人恐怕也沒有吧。至少,人在面對一些課題的時候,會缺乏勇氣,也就是生存的勇氣。
本書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教給大家如何去鼓勵他人,而是希望讀者朋友能借此獲得更大的生存的勇氣。就像馬上要看到的一樣,人無法離開他人獨自生存。有時看到自己身邊的人勇氣受挫,或許也想要盡力為其提供幫助。但是,即使在那樣的場合下,如果自身沒有勇氣,也無法去鼓勵他人。在那種情況下,或許也沒有余力去幫助他人。然而,如果自己曾經因為同樣的事情受挫、苦惱,而今卻擺脫了困境,重新站了起來,能夠將這一點展示出來,其本身就已經帶給身陷問題旋渦中的人勇氣了。阿德勒說,勇氣只能從自身具有勇氣的人那里學到。勇氣和怯懦都會傳染。自己具備勇氣是能夠幫助他人獲得勇氣的出發(fā)點的。
因此,想要去幫助他人者也要首先反思一下自己。這種反思并不僅限于在你有什么大問題的時候。被建議來進行心理咨詢的人常常會聽到我說沒什么大問題。那種時候我會對他們說,即便現(xiàn)在沒有生病,也能夠借助心理咨詢變得更加健康。阿德勒說,預防比治療更重要。希望讀者朋友們也抱著這樣的想法去閱讀本書。
自不必說,勇氣僅僅停留在思考還遠遠不夠。因為我們并不是僅僅下決心要鼓起勇氣就能夠獲得勇氣。例如,這就跟想要學攝影的人無論讀多少有關攝影的書,也不會學會攝影一樣。無論再怎么想要拍出好照片,單單只是幻想的話,是無法拍出好照片的。
哲學或由其派生出來的心理學方面的書也是一樣。我們即便明白其中的內容也沒有太大意義。不過,就現(xiàn)在的狀況來講,如果想要獲得勇氣,首先要了解何謂勇氣,這的確是有意義的。
經歷對于學習某些事情是有效的。但是,即便經歷過某些事,也并不一定就能從中學到東西。重要的不是經歷了什么,而是從經歷中學到了什么。與其說是經歷“教給”了我們什么,不如說是我們“通過”經歷或以經歷為“契機”學習到了什么。
可是,即便去實踐,如果僅僅如此的話也很難學會,且常常會徒勞無益。我將在后面會詳細分析阿德勒心理學的“生活方式”。阿德勒將人對自己和世界的看法稱為生活方式。生活方式雖說是由自己選擇的,但并不容易改變。打個比喻的話,生活方式就好比是一副眼鏡,只要人們不換掉這副眼鏡,無論再怎么去體驗,也依然會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看待那種體驗。
在本書中,我想提出一個有助于大家獨立思考和獨立生存的指南。當然,我也知道,這并不會像一投入錢就會有清涼飲料從自動售貨機里出來一樣,能夠簡單地得出答案。遺憾的是,它也不可能像電視上的具有特異功能的人那樣對個人的人生斷然給出指示性答案。倘若那樣的人被大受贊賞,就意味著也有很多人認為其很好,但我認為人生是自己的,恐怕并不能那么輕易地接受被給予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