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與歐洲的人生問題
- (德)奧伊肯 張君勱
- 993字
- 2022-11-10 17:32:29
序
這部于此祈求被友善接受的著作,是一部獨特的著作,它將自己展示為一部“寫給中國人的生命學說”(Lebenslehre für Chinesen)。其意圖既不是要勾畫一套特殊的倫理學體系,也不是要提交一篇漢學論文,它源自幾位極受尊崇的中國政治家和學者對我的激勵。對這幾位人物來說重要的是,將他們現在感受到的強大內在生命動力與德國哲學的觀念論和我的奮進主義(Aktivismus)緊密關聯。我曾收到前往中國的誠摯邀請,以對中國的思想世界作出影響;然而由于諸種原因我無法成行,因此產生撰寫一部必須盡最大努力來促進中國與德國精神聯結的著作計劃。這個計劃的執行必須是一種獨特的工作:它為人所期待地被設想成一種在歐洲與中國文化間進行的對話,它們二者中的每一位都能被獨立地說出他們的特性。于此起引領作用的哲學思想是作為一種整體的生命形構(die Gestaltung des Lebens),它切合地展示那不但在此也在彼要為之提供的東西。更詳細的安排如下:
首先,我嘗試以簡短清晰的措辭為中國人闡述一個——似乎很重要的——有關歐洲文化整體對生命問題所作的概觀。隨后緊接的一章是有關從孔子直到當代主要思想家的生命觀的發展,這章是由與我私交甚篤的國立北京大學民法教授張嘉森所撰寫,他曾居留在耶拿(Jena)好幾個月,并且我們一起商討了這些大問題。再接下來的章節出自我的手筆,我試圖去闡明并推薦中國生命形貌的獨特性,但同時也要指出,什么樣的后續形象對這種生命而言是樂于期望的。于是這似乎提供了要去追隨的人類生命之總體狀況,亦即就如它在哲學上所論的那樣;于此,我自然就此生命問題來展開我自己的觀念和呼吁。最后,本書再返回到中國以及一個當代及不久的未來提交給它的任務。
本書優先轉向現今正處在重大變革中的中國智慧,但我希望,它也會在德國找到讀者,亦即一些完全賞識一種有關東方與西方緊密聯結的重大意義,并因此期待著一個強而有力的德意志精神的合作者。
至于這個任務要面臨多少危險和限制,我毫不懷疑,但我希望,本書所有闡述的不足之處將不會危害到其基本的思想。
魯道夫·奧伊肯
耶拿1921年7月28日
道德與倫理的基礎在中國也變得搖擺不定。古代還能維持多久?應該接受多少歐洲文化?這對中國精神世界是最重要的問題。我有幸能經常與樞密顧問奧伊肯先生談論這些問題,其哲學思想在東亞極受珍視。這促成他完成一個嘗試綜合歐洲與中國文化的倫理學計劃。作為對此的一個支持,我希望將以下闡述倫理學在中國之歷史發展的論文,以最尊崇的心呈提給樞密顧問先生。
張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