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思勉國史課
- 呂思勉著 程念祺導讀 李波注釋
- 1844字
- 2022-11-03 16:31:50
第一冊
第一 太古 (一時間)
教材
中華位于亞洲之東南。太古之民,略分二種:苗種初居本部,華種起于帕米爾高原,在我國極西境。次第東來,漸蕃殖于黃河流域。苗種益徙而南,其地遂為華種所有。相傳首出御世者,曰盤古,繼為三皇,未有文字,無史可稽[1]。生活狀況,穴居野處、茹毛飲血而已。
要旨
本課授太古概略,俾[2]知華種所由來,以引起其歷史進化之觀念。
準備
繪華種東徙圖如下。

預習
于課前指定下列數事,使先分時自習之。
(一)課文遇有難解字句,錄入筆記簿。下同。
(二)以教師所繪華種東徙圖為藍本,摹繪之。
教授次序
(甲)預備
(一)檢查預習:令各出圖簿,教師巡閱。地圖,則查其有無不合;不合者使改正之。筆記簿,則查其何處不解。俾教時知所注意。下同。
(二)指示目的:此課為全書發端,故指示項下,兼及本書大旨。
書歷史二字于板,告以史者,記事之書也。歷,經歷也。取已經經歷之事,記之于書,為后人之明鑒也。我國立于世界之上,有數千年之文化,即有數千年之經歷。不考歷史,惡知文化所由來?故高等小學,特設歷史一科,以供諸生之研究。今日所授之書,即中華歷史是也。
述一人之歷史,必自其最初時代始,述一國之歷史,理亦宜然。即板書課題太古。示之,曰:此即歷史最初時代之名。本課則述中華之最初時代。
(乙)提示
(一)講第一節:起課首,至“略分二種”止。亞洲即亞細亞之簡稱。為世界五大洲之一,中華則位于其東南一部分。太古之民,即中華最初之人民也。鴻荒甫辟,種類不齊,大略可分為二。講畢,指生將本節文字朗讀一遍,令諸生開書同聽之,(如誤)教師范讀,正其句讀。再指生口述大義,(如誤)則略述前講復演之。下同。
(二)講第二節:起“苗種初居”,至“華種所有”止。上節所稱二種,即苗種、華種是也。先是中華本部,止有苗種,華種則在極西之帕米爾高原。未幾陸續東來,即以黃河流域為殖民地。苗種勢力不敵,避徙南方,至是華種遂占有中原之地。苗種,今湖南、貴州、四川、云南等省猶有之,分生熟二種。華種,即漢族最初之民族,對于苗,故稱華。華字有光華美麗之意,我國之稱中華,實基于此。帕米爾高原,在亞洲之中央,全洲山脈,皆發于此。黃河流域,今甘肅、陜西、山西、河南、山東、直隸六省地,太古時中華之地止此。講畢。同上。
(三)講第三節:起“相傳首出御世”,至課末止。御,統治也。盤古首出,繼以三皇,相傳為華種東遷之君長。無史可稽,以未有文字故。穴居野處,以未有宮室故。茹毛飲血,以未知烹飪、未知稼穡故。太古之生活狀況,大略如此。盤古,即盤古氏,一曰渾敦氏。三皇,即繼盤古而治者,曰天皇氏,曰地皇氏,曰人皇氏,并見中華舊史。穴,土窟。茹,食也。弋獵鳥獸之肉,連毛帶血而飲食之也。講畢。同上。
(丙)整理
(一)回講:令生徒將各節文字,或分或合,輪流口述。述時宜將教師已講演者,略舉大概。
(二)約述:使答下列各項,不許開書。[一]中華最初為何時代?[二]華種起于何處?其后蕃殖在何流域?[三]中華因何得名?[四]中華本部位置,在亞洲何方?[五]首出御世者何人?
(三)聯絡比較:[一]黃河流域,在帕米爾高原何方?[二]太古時之生活,視今日若何?
(四)思考:[一]華種何以勝于苗種?[二]使中華至今尚無文字,將若何?
(五)作表及填注地圖:令生徒就本文摘要,分類,試作簡表。(如不能作)書左式于板示之,使載入筆記簿。

備考
華苗二種,其初蓋皆自昆侖東徙者。華種沿黃河東徙,苗種沿長江東徙,何以知之?按《遁甲開山圖》云:天皇被跡在柱州昆侖山下,地皇興于熊耳龍門山,人皇生于刑馬山提地之國。柱州,以昆侖山高,若天柱然,故名。《通鑒外紀》。昆侖為河源所自出,《史記》。則今青海巴顏哈喇山脈地方也。熊耳、龍門,俱山名,在今河南、山西。刑馬山,舊說在蜀地。提地,即圖伯特之音轉,亦即吐蕃之音轉。古讀蕃如播。今青海,古亦藏地也,故是圖以昆侖為華種根據地。《書》:“竄三苗于三危。”三危即今西藏,所謂梁州黑水,即今哈喇烏蘇,怒江。其地蓋苗種初居,及入中國,則居湘、贛二省間。故《左傳》云:“三苗之國,左洞庭,右彭蠡。”厥后為華種所敗,自洞庭沿沅江西南徙,遂遍布于云貴、兩廣,故歷代史籍,皆以武陵五谿[3]為南蠻之正支也。故此圖以今西藏為苗種根據地,洞庭、鄱陽之間,為苗族之東徙地;沅江流域及南嶺山脈一帶,為苗種退處之地。
此等考據,萬勿為學生言之,但舉以供教員之參證而已。圖中今地名,悉使學生于預習時自書之。關于歷史上各名詞,至授課時,然后書于黑板,令學生照填。
[1] 稽:考證,核查。
[2] 俾(bǐ):使。
[3] 谿(xī):同“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