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分水嶺。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由封建社會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化。我們習慣上稱1840—1911年間的70余年歷史為晚清史。晚清史的一個最大特點,便是外國勢力在華的存在。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賦予外國列強各種權益和特權,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長達一百余年的中外不平等關系。其影響所及,不光是外交,還牽涉中國的內政和各個領域。

法國是西方列強中與晚清中國發生關系的重要國家之一。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11年清朝覆滅,正是世界歷史由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法國與其他西方列強一起紛紛向遠東擴張,使用武力敲開中國的大門,逼簽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掠奪路礦利權,搶占勢力范圍。在晚清列強發動的五次對華戰爭中,法國單獨發動的有一次,與他國聯合發動的計兩次,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法國雖未參加,但在外交上均扮演了重要角色。法國公使與英國公使最早入駐北京,法國也是中國最早派駐使節的國家之一。法國是繼英美之后最早在中國辟有專管租界(上海法租界)的國家,到19世紀末又擁有廣州灣租借地,并以中國西南三省為其勢力范圍。法國還攫取了中國郵政管理權。在長江流域及中國其他地方,法國有可觀的工商業利益,在東南沿海則有福州船政局。在對華企業投資和政府借款方面,法國直接和間接投資總數約占外國在華投資總數的1/5。除了政治、經濟利益外,法國在中國還享有保教權,在這一領域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響。總之,法國在晚清中國對外關系中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鑒于法國在晚清中外關系中的地位,晚清中法關系史的研究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引起中國學界的關注。1935年出版的邵循正先生的研究生畢業論文《中法越南關系始末》利用大量中外文資料,特別是法國檔案文獻,從國際形勢和中法兩國政局的變化對中法戰爭進行了深入透徹的分析,迄今仍是中法戰爭研究的一部經典之作。此前,上海商務印書館于1928年“新時代史地叢書”中也出版過一本束世澂的《中法外交史》小冊子。另外,1950年史哲研究社曾出版過張雁深的《中法外交關系史考》一書。然而,由于受語言和資料條件的限制,國內學術界有關晚清中法關系史的研究,長期以來主要集中在中法戰爭和法國與孫中山和辛亥革命的關系這兩個專題上。在中法戰爭方面較新的研究成果有黃振南的《中法戰爭諸役考》(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和《中法戰爭管窺》(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廖宗麟的《中法戰爭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在法國與孫中山和辛亥革命的關系問題上,代表性的論文有張振鹍的《辛亥革命期間的孫中山與法國》(《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3期)、《辛亥革命期間的孫中山與法國》(續篇)(《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3期);吳乾兌的《1911年至1913年的法國外交與孫中山》(《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2期)。

在中法關系綜合研究方面,國內學術界雖有兩本著作問世:楊元華的《中法關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和鮮于浩、田永秀的《近代中法關系史稿》 (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但楊書系在作者的《從黃埔條約到巴拉迪爾訪華》(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一書上改編而成,重點在當代中法關系,晚清中法關系僅占52頁的篇幅,參考中文研究成果和文獻寫成,為普及性讀物。鮮書雖然有些內容涉及晚清中法政治關系,但全書偏重中法經濟和文化關系,并且該書有關晚清部分內容也基本利用相關的中文資料和研究成果,未能利用法文檔案和文獻。

就法國學界來說,受法國漢學研究傳統的影響,很少有學者專門從事有關晚清中法關系史的研究,只有個別學者做過一些專題研究。如梅朋、傅立德著《上海法租界史》(倪靜蘭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版),為一部研究上海法租界史的專著。衛青心著《法國對華傳教政策》(黃慶華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為一部研究1842—1856年間法國對華傳教政策的專著。另外,受中國學界的影響,一些學者就法國與辛亥革命的關系發表過一些專題論文,如巴斯蒂的《法國外交與中國辛亥革命》(《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第4輯)、《法國的影響及各國共和主義者團結一致:論孫中山與法國政界的關系》;白吉爾的《二十世紀初法國對孫中山的政策——布加卑事件(1905—1906)》(后兩篇均載《孫中山和他的時代》上冊,中華書局1989年版)。

要之,既往中外學界的研究成果,與晚清中法關系的重要性相比,是不相稱的,亟待加強。

本書較為廣泛地挖掘和利用中法文外交檔案和文獻資料,就1840—1911年70年間中法關系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問題進行專題研究,以期為推進晚清中法關系史研究盡綿薄之力。需要說明的是,鑒于中法戰爭史既往學界已做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出版了許多論著,目前本人在這一研究領域并未有新的突破,而本書又非一部中法關系通史著作,故本書未將中法戰爭專列一章加以論述。

全書共八章。第一章主要論述鴉片戰爭前后中法不平等關系的確立,內容涉及法國國王特使真盛意、海軍部“埃里戈納”號艦長士思利和新任法國駐廣州領事拉第蒙冬等人的“冒牌”外交,以及拉萼尼使團來華談判和中法《黃埔條約》的簽訂,并對早期中法關系做了扼要追溯,指出士思利、真盛意和拉第蒙冬的在華活動,雖然彼此不和,各行其是,并都超出了法國政府授權的范圍,但他們所提的一些對華政策和主張后來卻為法國政府所采納,他們的活動還使當時的清朝官員對中法之間簽訂條約有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從而為不久中法較為順利地簽訂《黃埔條約》奠定了基礎。拉萼尼使團的來華和中法《黃埔條約》的簽訂以及有關教務的談判,則標志著法國的對華政策實現了從窺視到加入侵華行列的轉變,它不但為法國在中國獲得了與英、美等國相同的特權,而且獲得了在中國的保教權,從而確立了法國在近代中國的地位和影響力,對后來的法國對華政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打開了近代中法不平等關系之門。

第二章對于法國為何與英國聯合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法國在戰爭中扮演的角色和法國與英國的關系等做了較為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指出馬神甫事件只是法國參加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一種借口,法國參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國內因素,也有國際因素,既有政治動機,也有經濟考慮,以及外交政策自身的延續性。在1856—1860年英法聯軍之役中, 1857—1858年第一階段法國參戰兵力有限,1860年第二階段實際參戰兵力則幾乎與英國相當。但無論是第一階段還是第二階段,法軍都是賣力的,給予英軍有力的配合。在外交上,法國則與英國在合作的同時展開激烈競爭,以彌補軍事上與英國相比所處的劣勢。法國與英國競爭的一個重要手段是拉攏俄、美等國,以牽制英國。法國與英國雖然存在一些矛盾和分歧,但是聯合侵華仍是這一時期法國對華政策的基調。而法國的參與,也使清政府“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難以實現。這次英法聯軍之役,為日后列強公開聯合武裝侵華開創了一個惡劣的先例。

第三章對法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態度和反應做了深入的考察,并分析其動機,指出法國在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后一再宣稱在朝鮮問題上沒有直接利益,表面上持觀望態度,實則法國一開始就將中日戰爭視為鞏固法俄同盟和進一步侵略中國西南邊疆的天賜良機,樂見中日開戰,并始終與俄國保持一致立場,抵制英國在調停中扮演主導角色。在戰爭勝敗趨于明朗和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暴露之后,法國從觀望走向干涉,積極參加俄、英、法和俄、法、德三國干涉行動,以維護歐洲整體利益和鞏固法俄同盟,防止日本取代歐洲主宰中國,勸說俄國和歐洲相關國家警惕日本占領臺灣和澎湖列島的嚴重后果,同時從中國索取回報。在三國聯合干涉還遼過程中,法國捐棄與宿敵德國的矛盾,盡力調解德、俄分歧,維持三國的共同行動,積極爭取英國、西班牙等國的支持,并主張以犧牲中國的利益滿足日、俄兩方的要求,以促使遼東問題盡快解決。

第四章就中日甲午戰爭后法國的對華政策演變做了細致考察和深入剖析,指出19世紀末的門戶開放政策,長期以來被學術界視為英、美特別是美國的對華政策。其實,“門戶開放”與“勢力范圍”一樣,很大程度上是當時列強面對的一個共同政策選項。盡管法國內部圍繞這兩個政策曾出現三種不同意見,但它們彼此并不完全對立和矛盾。法國政府對美國三次門戶開放照會的反應和積極態度,表明它最終采取了在維持自己勢力范圍的前提下支持和擁護門戶開放政策。法國擁護門戶開放政策的動機,一方面是由于法國在列強瓜分中國勢力范圍的競爭中未能取得優勢地位,不滿足于既得權益,期待借助門戶開放政策擴大法國在華利益;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促成列強共同出兵鎮壓義和團運動,同時防止其他列強乘機獲取中國領土。“勢力范圍”和“門戶開放”對法國政府來說,只是兩種不同的侵華方式,彼此并不矛盾,各有其目的和用途。

第五章從近代中外關系史角度,就上海第二次四明公所案發生的背景與經過、中法之間的交涉、英法之間的矛盾與妥協、上海法租界的擴界等問題做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指出第二次四明公所案并非近代化市政建設與落后的國民意識和風俗習慣之間的矛盾,而是當時列強掀起的瓜分中國勢力范圍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交涉過程中,清政府利用“地方外交”和“以夷制夷”策略,雖然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為中央政府減壓的目的,抵制了法方的一些侵略要求,使得法國政府最終放棄浦東和南向的擴界圖謀,但“地方外交”和“以夷制夷”策略的作用是有限的,不但無法實現清政府的愿望,反而使清政府的外交顯得進退失據,最后落得被夷協謀、得不償失的結局。英、法等列強在瓜分中國勢力范圍過程中雖然存在利益矛盾和沖突,但他們最終都會以犧牲中國的利益達成妥協。

第六章對義和團運動時期法國的對華政策以及它在軍事、外交上所扮演的角色做了較為系統的考察,指出法國作為在中國傳教勢力最大的國家,它在最初促成帝國主義列強共同出兵鎮壓義和團運動過程中,扮演了元兇的角色。在1900年6—8月八國聯軍進攻天津和北京的聯合軍事行動中,法國在軍事上與其他列強保持一致,派兵參加了聯軍的每一次軍事行動,在鎮壓義和團和武裝侵華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外交方面,法國所起的作用更加突出。在各列強之間,法國極力協調各方立場,不時為侵華行動獻計獻策。法國最先建議列強對中國實行武器禁運,以便從根本上削弱清政府的抵抗力量。在義和團運動時期,法國雖然與俄國存在同盟關系,并在一些問題上與俄國保持一致,但其對華政策并不完全被法俄同盟所左右,而是把維護列強的聯合置于對華外交的最優先地位。

第七章對義和團運動時期列強在上海的駐軍,特別是撤軍問題,做了深入考察,并對列強在長江流域的激烈競爭及其對他們在華政策和彼此關系所造成的深刻影響做了剖析,指出義和團運動時期,列強圍繞上海駐軍和撤軍問題展開的交涉,一方面反映了上海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具體揭示了列強之間的矛盾,是19世紀末列強爭奪勢力范圍的一個延續。英國最早提出上海駐軍問題,顯然將自己視為上海和長江流域的主人,而德、法、日等國的駐軍要求和提出的撤軍條件及其他列強的反應,無疑否定了英國在上海和長江流域的特殊地位,一定程度確定了上海是列強的共同“樂園”這一事實。因此,上海駐軍和撤軍問題是義和團運動時期英國對華政策的一個失敗之舉,表明隨著德、法、日、俄、美等列強在華勢力的擴大,大英帝國的優勢地位正在逐漸喪失,英國并不是上海和長江流域的惟一主人。

第八章對清末最后10年間法國對中國政局的反應做了較為全面的考察和分析,指出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的活動地區正是法國的勢力范圍及法屬殖民地越南,這就使得法國政府較早與革命黨人發生較多接觸和聯系。法國政府最終選擇與清政府合作取締革命黨人在法屬印度支那境內從事革命活動,主要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同時害怕革命者的活動影響越南人民起來反抗法國的殖民統治,從而引火燒身。法國駐華外交官和法國政府雖然看到中國社會危機四伏,但站在法國的立場上,他們對中國國內掀起的民族主義運動和民眾的起義充滿敵意,沒有意識到同時也不愿看到清朝政府在即將到來的辛亥革命中覆滅。因此,在武昌起義爆發之后,法國雖然在革命軍與清軍交戰中持中立政策,但并不愿意看到革命黨人奪取政權,建立民主共和國家,其立場明顯站在舊勢力和舊政權一邊,支持袁世凱北洋政府。

總之,作為歐洲大國,法國在晚清列強侵略中國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時也體現出自己的特點。作為“教會的長女”,法國在侵華過程中特別重視謀取和維護天主教在華利益和特權,在兩次鴉片戰爭中通過中法《黃埔條約》和《天津條約》獲得在中國的保教權。其次,將對華政策與法國印度支那殖民擴張戰略緊密結合。為配合和實現其印度支那大戰略,法國不但單獨冒險發動中法戰爭,且在后來中日甲午戰爭、瓜分勢力范圍及對清末政局的反應中,都將其作為對華政策的一個重要考量。最后,法國在對華政策上堅定奉行歐洲中心主義。在侵華過程中,法國與其他列強雖然也存在利益沖突和矛盾,但始終將維護列強的一致、特別是歐洲國家的利益與團結置于優先地位,以犧牲中國利益來最大限度地貫徹其歐洲中心主義思想,這在兩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都有明顯表現。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但歷史具有巨大慣性,在今日中歐和中西關系上,我們仍不時看到19世紀歐洲中心主義的陰影繼續影響和干擾中法和中歐關系的良性互動和發展,這是很值得所有相關國家加以警惕和反省的。揭示歷史傷疤,不只是為歷史而歷史,更不是制造歷史仇恨,而是為了汲取歷史教訓和智慧,增進不同國家之間的相互理解,改進人類社會的相處之道。這也是我撰寫本書的初衷之一。希望世界能更友愛、更美好。

資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作為晚清歷史的重要參與者和見證人,法國政府形成和保存了大量相關的檔案文獻。但受語言等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既往國內學界利用不多,以致中法關系史在近代中外關系史研究中成為一個“冷門”、薄弱的領域。本書的研究得以完成,在晚清中法關系史領域有所推進,主要就得益于數次赴法訪學,搜集了大量一手的法文檔案資料,其中有不少系首次挖掘和利用。但受時間和精力所限,還有些專題資料未及搜集或消化,期待有興趣的學者繼續這一研究工作,共同推進國內的中法關系史研究。

本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晚清中法政治關系研究(1840—1911)》(批準號08BZS038)的最終成果。在此,感謝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為本項目研究與拙著的出版提供經費資助與學術支持;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領導、同事在本項目研究過程中給予的寶貴支持與幫助;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合作局歐洲處和法國人文科學之家基金會為本人赴法查閱資料提供交流機會與資助;感謝法國漢學家魏丕信(Pierre-Etienne Will)教授、巴斯蒂(Marianne BastidBruguière)院士和法國外交部檔案館、法國國家圖書館、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法蘭西學院、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等機構工作人員的熱情幫助;感謝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趙劍英社長的寶貴支持;感謝黃春生先生審讀拙稿并提出寶貴建議;感謝責任編輯吳麗平女士認真細致的工作和在配圖方面提供的熱情幫助;感謝各位親友的支持、幫助與鼓勵。

主站蜘蛛池模板: SHOW| 溆浦县| 河曲县| 吴堡县| 布尔津县| 丰台区| 海原县| 新宁县| 陵水| 应城市| 榆中县| 明星| 丹东市| 余江县| 昭平县| 青神县| 东平县| 綦江县| 桃源县| 盐城市| 江门市| 汉川市| 佛冈县| 托里县| 铜陵市| 海口市| 明星| 山东| 黄石市| 建始县| 启东市| 葫芦岛市| 英吉沙县| 湖口县| 峨山| 鞍山市| 泌阳县| 琼中| 嘉荫县| 纳雍县| 龙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