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批判與批判性

一 批判與批判性的概念

(一)“批判”的概念

“批判”一詞,在古代漢語中有“評論是非”[1]和“批示、判決”之意,后者如《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中描寫龐統耒陽縣理事時的用法:“統手中批判,口中發落,耳內聽詞,曲直分明,并無分毫差錯。”[2]“批”字本身有“手擊”“排除”“削”“批示”“評判”等意[3],“判”字本身有“分離”“各半”“分辨”“裁決獄訟”等意[4]。在現代漢語中,“批判”主要為“分析評論”和“對錯誤言行加以系統分析,進而否定”[5]之意。

在英文中,與“批判”相對應的是“critique”,如康德的《判斷力批判》(Critique of the Power of Judgment)和馬克思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Law)等?!癱ritique”作為名詞意為“評論”“評論文章”,作為動詞意為“寫評論”“評判”。[6]從詞源上看,該詞是從法文中借用的,源自古希臘文的“kritikós”(κριτικó)[7],意為“判斷、有辨別力”(“of or for judging,able to discern”)[8]。

在德文中,與“批判”相對應的是“Kritik”,如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的原文標題為“Zur Kritik der Hegelschen Rechtsphilosophie.Einleitung”?!癒ritik”與“critique”的意思幾乎是一致的,意為“專業的評價”“否定”“評論”“批判”和“批評界”等。[9]同樣也是約17世紀時從法文中借用的,也同樣源自古希臘文。[10]

就詞源的意思而言,古漢語和希臘文中的“批判”十分接近,都有將某事物“分開”的最初含義。然而“批判”作為一種學術傳統,似乎是從西方學術界發展起來的,近現代以來對“批判”概念的使用,也主要是以西方的這種學術傳統為基礎的,其原因自然與近代以來眾所周知的世界歷史的發展有關。作為學術傳統的“批判”,其在邏輯學中的含義主要是“對于某事的客觀的判斷、分析或評估”,其目的在于“重新構想、重新塑造以便能夠做得更好”。[11]

綜合上述對“批判”一詞的分析,“批判”似乎并不是一種泛指——對事物或觀點的評價和評論,也不是一種對事物或觀點的簡單否定,而是一種對事物或觀點比較正式的(書面的)追求客觀性的系統分析、評價,并以之為基礎所進行的新的闡發?!芭小笔紫仁且环N學術活動,盡管存在著溢出學術領域的可能性,但所有真正意義上的批判都必須以學術批判為根本,都必須以客觀性和建設性為終極追求。那些以“批判”為題并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十分深遠影響的著作,以及方興未艾的“批判性思維”運動,都生動而充分地詮釋了“批判”的概念。而那些披著“批判”外衣,但其訴求溢出學術范圍,既不具有客觀性也不具有建設性的觀點或活動,則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批判”,而只是應該被批判的對象。

(二)“批判性”的概念

“性”字在古漢語中主要指“人的本性” “事物的本質”或“特點” “生命”和“脾氣”等[12],是由“心”和“生”構成的會意字,指與生俱來的能力。[13]然而作為一種具有語法意義的后綴——用以表達事物“因含有某種成分而產生的性質”[14],則是近代“西學東漸”過程中的產物。也就是說,在現代漢語中以“性”為后綴的絕大多數詞匯都屬于譯介而來或根據使用白話文的需要而產生的新詞,具有特別重要的語法意義。這種語法意義,自然也主要是以西方的理論為基礎的。這些新詞及其背后的語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因此,不能基于日常的無意識的使用和已然置身其中的感性理解,來認識類似于“批判性”這樣的概念。要首先意識到這些概念背后所包含的思維方式和學術傳統,進而意識到這種思維方式與學術傳統同這些概念在字面上表達的意義和感情之間所存在的張力。這就意味著,要將“批判性”概念放在西方學術的思維方式和傳統的背景中進行理解。

“批判性”并不意味著純粹的情感宣泄,也不意味著否定一切。盡管批判的“主要情感是憤怒”,但“批判已經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種手段”,畢竟批判的“主要工作是揭露”,[15]僅憑憤怒的情感是揭露不了任何東西的,完成揭露的任務只能依靠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和科學方法。

“批判性”指的是一種思想或思維方式同他種思想或思維方式相比,具有較高的反思程度、徹底程度以及符合客觀規律的程度,更加不滿足現狀。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ad hominem]。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6]“批判性”是在比較中產生的,通常表現為對某些事物、觀點和理論的不滿,表現為對這些事物、觀點和理論不同程度上的否定。不過,這種否定不是毫無根據的否定,而是以更為全面和準確的事實、更符合客觀規律的結論為前提的。因此,認為某種思想具有批判性,即認為這種思想更加不滿足現狀,特別是對那些進行“合理化”論證的觀點和理論極為不滿。具有批判性的思想,總是憧憬更加美好的未來,并且能夠基于現實狀況提供更好的結論和更能促進現實發展的思路。

某種思想的“批判性”的程度,取決于其符合現實事物及其內在客觀規律、內在必然性的程度?!芭行浴辈⒉坏韧凇胺穸ㄐ浴?,批判固然意味著某種程度上的否定,但這只是批判的外在,其內在是事物、觀點和理論所含的某種成分,此種成分同現實世界、客觀規律之間的關系決定了批判性的強弱程度。

研究某種思想的批判性,即通過分析該種思想所不滿的對象及這種不滿的程度,探究這種思想對某些事物、觀點和理論進行否定的原因和依據,進而發現決定其批判性的內在因素,發現這種成分對思想本身的影響,最終探討這種成分進一步延續和拓展的空間及其所具有的時代價值。

二 批判性思維

如前所述,“批判性”指的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反思程度、徹底程度、符合客觀規律的程度,以及不滿于現狀的程度?!芭行浴钡母拍睿且晕鞣綄W術中的特定思維方式和傳統為背景的。

(一)蘇格拉底方法

批判性思維被認為“源于蘇格拉底所倡導的一種探究性質疑(Probing Questioning)”[17]。而蘇格拉底又“標志了希臘哲學古典時期的起點”,他體認到“雖然眾人皆相信自己已明了善與德行的內涵,實際上卻都坐困在似是而非的假知識當中,禁不起理性在對話過程中所進行的嚴格檢驗”,他發展了一種“借由試探性的問題搖撼他人的假知識”的方法。[18]這種方法的實質,是“通過質疑通常的信念和解釋,辨析它們中的哪些缺乏證據或理性基礎,強調思維的清晰性和一致性”[19]??梢?,批判性思維最初就是在揭露虛假知識的過程中產生的,所表達的是對不真實、不準確見解的不滿,同時也表達的是對人們盲目接受這種見解的不滿。與之相反,批判性思維總是在尋求更為真實和準確的結論,總是在接受某種觀點之前先提出種種與之相關的問題和事實進行檢驗。

蘇格拉底的方法及其所蘊含的批判性思維,深刻地影響了西方學術的發展,及至20世紀70年代前后,“批判性思維”運動興起,這場運動雖然是從教育領域開始的,但其影響卻蔓延到了哲學社會科學的大多數領域,從而有力地促進了現代西方學術的發展。

(二)批判性思維運動

在“批判性思維”運動中,批判性思維被認為是“有目的性和自我調整性的判斷,表現為闡釋、分析、評估和推理,以及對該判斷所基于的證據、概念、方法、原則的解釋以及對背景因素的考量”,優秀的批判性思考者“喜歡探究、求證……愿意重新思考、清楚問題癥結所在……努力搜尋有關信息、合理選擇評判標準……堅持不懈地追求盡可能準確的結論”。[20]“批判性思維”運動,比較側重于從邏輯學方面不斷擴展、細化,在揭露虛假觀點、知識的同時獲得更加真實、準確結論的方法,并且試圖通過大力普及這些方法來改善學術發展的環境,乃至改造大多數人的精神世界。

“批判性思維”運動的目標同“蘇格拉底方法”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克服思維的謬誤和精神的懶惰,并以之為基礎更加接近事物的真相及其變化發展的客觀規律。這一追求貫穿了西方學術發展的歷史,對文藝復興以來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成為西方學術生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批判性思維”與近代學術發展的關系表明,如同其所追求的客觀規律那樣,批判性思維本身的發展也成了現代學術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一。

三 批判的學術傳統

“學術”源自“軸心時代”以來人類透過現象把握本質的努力,“或許將軸心時代整個亞歐大陸的思想統一起來的顯著特點就在于先哲們同假象的斗爭,他們試圖透過事物表面看清內在真相”。[21]在先哲同假象進行斗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兩種重要的學術傳統,即實證的傳統和批判的傳統。這兩種學術傳統,“依賴于觀察實證、理性思維”[22],從而大大地促進了人們對事物真相和本質的認識,為包括科學在內的整個學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6—17世紀,宗教領域的分裂和融合造成了宗教的多樣性,宗教對現實世界的控制變得越來越力不從心、難以為繼,探險家們發現的新大陸極大地沖擊了歐洲人的世界觀,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知識重新煥發生機,引起了文學、藝術和知識的巨大變革,隨之而來的,是西方科學的迅速興起。同時,科學的興起也拉開了啟蒙時代的序幕,在此期間,弗朗西斯·培根和雷內·笛卡爾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研究路徑。弗朗西斯·培根被譽為“實驗哲學之父”,他提倡“基于直接觀察的知識改革,拒絕盲目崇拜那些贊同眼前的感覺經驗世界的權威”。[23]笛卡爾“把懷疑作為獲得唯一可能確定的事實的手段”[24]。培根和笛卡爾分別發展了學術研究中的實證傳統和批判傳統,但這兩種傳統并非彼此對立、互不相容,雖然各有側重,但其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獲得更加接近真理的準確認識。事實上,實證的傳統和批判的傳統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即既能夠以實證為基礎進行批判研究,也能夠以批判為前提進行實證研究。

實證的傳統和批判的傳統在現代科學的發展中得到了很好的結合,這種結合是科學領域之所以能夠不斷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之一。與此同時,實證傳統和批判傳統在很大程度上繼續影響著現代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如著名的“維也納學派”和“法蘭克福學派”就可以被視為這兩種傳統的重要代表。

“維也納學派”提倡一種“新實證主義”抑或“邏輯經驗主義”,一些參與其中的哲學家試圖通過對當時部分科學進展的理解來重構經驗主義,他們基于“意義”的經驗主義標準和廣義的邏輯主義數學概念,形成了徹底的反形而上學立場,他們否認任何原則和要求是一種“先驗綜合(synthetic a priori)”。[25]

“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被稱為“批判理論”,其代表人物如霍克海默、阿多諾和馬爾庫塞等,他們從不同的方面進行批判性的社會分析,其觀點和思想同馬克思的部分著作有著不同程度的聯系,“他們的共同特性包括對現狀的嚴詞批判、懷疑替代出路的存在與原則上避免系統化”[26]。一些批判理論家認為,批判理論在具體的實踐目的上不同于“傳統理論”,批判理論的目的與人的“解放”和需要的滿足有關,旨在減少對人的控制、增加人的自由。[27]

批判的學術傳統,在學術史的不同階段都發揮著比較重要的作用。近代以來科學的飛速發展以及實證傳統影響力的不斷擴大,這二者為批判傳統在現代學術研究中繼續發揮積極作用創造了條件?;诳茖W的最新發展和實證的批判,將會獲得更大的說服力,以及更為有效地改變世界的力量。這是因為,科學和實證研究的發展所契合或所揭示的客觀規律,本身就是一種批判,即基于事物內在必然性的對既有知識的批判。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汶上县| 兴隆县| 东台市| 霍邱县| 白朗县| 昆明市| 屏山县| 固镇县| 六安市| 含山县| 河津市| 武邑县| 盐山县| 玉溪市| 和政县| 浦东新区| 民丰县| 达州市| 卢湾区| 略阳县| 莫力| 五家渠市| 河津市| 林周县| 惠来县| 无锡市| 阿合奇县| 泽库县| 西青区| 栾城县| 蒙阴县| 宣城市| 新宾| 东阳市| 镇平县| 略阳县| 公主岭市| 随州市| 陵水| 洪江市| 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