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如何理解現象學的時間概念?

一 研究的任務和重要性

現象學是研究事物如何顯現的學問,而時間在現象學理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現象學領域中需要十分重視的一個概念。因為在現象學理論中,時間是事物顯現的條件,是事物顯現的視域和形式。這就像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所說的那樣:“任何一種存在之理解都必須以時間為其視野。”[1]一般而言,現象學運動發端于胡塞爾,是他提出了現象學的基本精神、方法和定位。但是,在遵循“回到事實本身”的現象學基本精神前提下,胡塞爾以后的現象學家并沒有完全采納胡塞爾所使用的直觀方法,而是在各自的哲學體系下發展出了不同的現象學形態。而不管現象學家們的理論如何變換,時間問題在各個現象學理論中都具有視域性的地位。在胡塞爾那里,時間是意向對象的顯現形式,是內意識自身的結構。在柏格森的時間理論中,過去和未來都是在記憶的基礎上顯現出來的,從而讓綿延自身有了一種時間化的顯現結構。在海德格爾那里,時間性是存在顯現的視域。在梅洛-龐蒂那里,時間是身體自身的形式,是存在的顯現條件??梢哉f,對時間理論的恰當理解,是理解現象學理論的一把鑰匙。時間是事物顯現的條件,這是現象學時間理論需要被重點理解的原因。

但是時間作為事物顯現的形式,不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時間。日常理解的時間是心理學時間、科學時間、機械時間等空間化的、數字化的和抽象化的時間,現象學時間是非空間化、抽象化和數字化的時間,它實現了面向事物本身的要求。所以對現象學時間理論內涵的理解,除了要明白其在顯現中的重要地位而外,還要看到它本身的獨特性。獨特性是指現象學時間為什么可以稱作現象學時間,而不是其他的時間理論的本質。它是事物顯現的條件,是事物本身顯現的形式。對于時間的現象學理解要與日常對于時間的理解形成對比,這樣才能表現其獨特性。對時間作為顯現形式的理解超越了對時間的日常理解和科學化的理解。所以,要對現象學時間進行研究,不但需要對現象學時間理論本身的內涵和地位闡述明白,還需要將現象學時間如何超越和懸置日常時間、科學化時間說清楚,并說明它們之間的關系?,F象學時間是源初的[2]時間,而日常時間和科學時間是非源初的。比如在胡塞爾那里,“客觀時間是從內時間中衍生出來的”[3]。其他現象學家也有著類似的見解。柏格森哲學中,客觀時間是對綿延的空間化導致的。海德格爾則是將科學時間當成源初時間性的非本真化和理論化導致的。梅洛-龐蒂將反思性時間和客觀的時間奠基于源初身體知覺的時間之中。

然而,對各個現象學家理論的解釋,不能僅僅是單純地介紹,還要看到它們之間內在的邏輯聯系。在對上面兩個問題解釋清楚之后,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現象學家在對時間的闡述中,側重了不同的顯現的優先維度。柏格森側重于從記憶中看待時間自身的顯現,胡塞爾側重于從意識的活生生的當下描述意向對象的顯現,海德格爾側重于從未來的籌劃中展現時間性整體的綻出,梅洛-龐蒂則傾向于從身體的知覺現在出發來闡述存在的顯現。在這四位具有代表性的現象學的時間理論中,有一種從時間維度的優先性角度來看的線索。這個線索具體表現為柏格森從過去、記憶的角度來闡述綿延自身的顯現,初具了現象學的顯現-顯現者結構。而胡塞爾克服了他的時間理論中的一種實存化傾向,正式將內在時間意識結構當作事物顯現的條件,讓活生生的現在成為意向對象的顯現形式。海德格爾將胡塞爾意識現象學中未被注意和強調的朝向未來的籌劃當作更為源初的時間維度,從而形成了以未來為優先維度的生存意義上的時間性結構。而梅洛-龐蒂則從海德格爾時間現象學中生存與意識、生存與身體等關系出發,綜合了前面三位現象學家的時間理論,克服了他們的缺點。在此基礎上他形成了一種以身體的當下知覺為顯現的最終條件的時間性理論,并讓占有優先權的時間維度回到了現在維度。所以核心的時間維度就從過去變為現在,從現在變成未來,再從未來變成了現在。

所以本書有三個重要的任務,第一個任務是闡述具有代表性的現象學家的時間理論及其內涵,闡明時間如何在不同的現象學理論中都具顯現條件的地位,從而彰顯現象學時間理論的重要性。第二個任務是為了將現象學的時間理論解釋清楚,就需要將其與日常的和科學的時間理論進行區分,因為對于時間的理解很容易陷入日常的空間化解釋中。那么為什么現象學時間那么特別呢?不同的現象學家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這也就意味著在對每位現象學家的時間理論進行分析的時候,需要探討他們如何將現象學時間當成源初的時間,對日常時間和科學化的時間進行懸置和超越。只有在前兩個任務完成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展開對第三個任務的解決:闡述在現象學時間理論中,時間維度優先權的演變及其線索。所以,前兩個任務是第三個任務的基礎,而第三個任務又闡明了前兩個任務。在具體的行文中,對每個現象學家的時間理論內涵的闡述,對他們的時間理論如何超越日常時間和科學時間都是放在前面的,然后才從時間維度優先性的演變這個角度討論他們的時間理論之間的關系。

本書之所以選擇柏格森、胡塞爾、海德格爾和梅洛-龐蒂的現象學時間理論,首先,因為不可能闡述所有的現象學家的時間理論,只能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現象學家的時間理論。而這四位現象學家的時間理論具有代表性和經典性。對他們的現象學時間理論的分析,對他們時間理論中對客觀時間和科學時間的懸置的分析,有助于對其他現象學時間理論進行理解。其次,因為他們都旗幟鮮明地表達了一種具有優先顯現維度的時間理論。這里的優先維度意味著在時間整體中,有一種顯現的維度,讓其他的維度得以顯現(盡管時間常常是作為一個整體綻出,但是這個優先維度的顯現地位是存在的)。在對這四位現象學家的時間理論闡述的基礎上,我們能找到對于不同時間維度強調的原因,并且找到對于不同時間維度強調變化的原因和線索。

值得說明的是,時間維度的優先權的演變及其線索,是一種對于現象學的時間理論發展的理解方式?;蛘哂矛F象學的術語來說,是從這個視域出發來看待現象學的時間理論對于不同時間維度的強調及其變化的原因。這個視角是一種思維邏輯。這意味著胡塞爾可能并非是在真實的生活中,提出現象學的理論去超越柏格森的時間理論。本書的目的在于從理論聯系上說明這種遞進關系是什么樣的。也即是,胡塞爾以現在為中心的時間意識理論在現象學上超越柏格森的以過去維度為中心的時間理論的原因在哪里。而他以現在維度為優先維度的時間理論如何被海德格爾超越。所以單純從哲學家之間的生活交往,從他們的著作中對他人的實際對比來看待本書的邏輯框架是一種誤解。這種對比是一種理論上的對比,是從理論之間的優缺點的對比來看待現象學時間(時間本身)的優先維度到底是過去、未來還是現在。

二 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1.現象學時間的綜合性論著

(1)德國學者克勞斯·黑爾德的著作《時間現象學的基本概念》,以未來樣態的不確定性和海德格爾的生存時間,批判了胡塞爾的前攝-充實理論?!斑@種未來可以徹底使意識大吃一驚,以致使胡塞爾的基本論題完全失敗。”[4]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海德格爾的生存時間的分析,他認為海德格爾“把‘當下’規定為從占有中抽身而去的‘維度(方向)’,它就關聯到不在場的兩種形態的互相作用”[5]。另外,黑爾德從反思判斷力的弱與強兩方面出發,闡述了胡塞爾現象學時間的內在張力:“時間開啟了有利機遇;時間讓古老習俗持存;時間賦予非反思判斷力以強度;但是在回憶和期待中,時間的抽身而退,則削弱了反思判斷力?!?a href="#m6" id="w6">[6]所以他一方面從生存出發批判內時間意識,而另一方面又從內時間意識的張力出發為時間的意識化解釋保留了余地。

(2)挪威學者艾那·歐福倫格特(Einar ?verenget)在其著作《觀看自我——海德格爾論主體性》中談到了海德格爾的時間理論對于胡塞爾時間理論的繼承?!昂5赂駹柵c胡塞爾類似地區分了活生生的現在與內在時間對象和超越性的時間對象。它們都區分了一方面的非-對象性的內在性和另一方面的時間性對象,都認為前者有一個非-序列性的時間構成。另外,他們都認為序列性的時間性是一個衍生性的現象,它在非-對象性的內在性中有其源頭,這根據海德格爾的術語就是在被時間性所構成。因此,我們認為海德格爾的此在概念與胡塞爾的絕對意識概念有著同樣的構成?!?a href="#m7" id="w7">[7]這種繼承表現在對對象化的序列時間的基礎的探問之上。

(3)羅納德·P.莫里森在其文章《關于康德、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時間與意識的整體性的研究》中,闡述了海德格爾對于胡塞爾的時間和意識整體性理論的繼承與變化。他認為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將時間當作揭示的視域,達到了自身的整體化,這與胡塞爾的內時間意識的自我整體化是一致的。“與康德相反,胡塞爾和海德格爾都認為時間的整體或揭示的整體必須根據時間來解釋,而沒有其他方式?!?a href="#m8" id="w8">[8]而他認為海德格爾對于胡塞爾時間理論的變化或者突破在于:“意識的時間不能與揭示的時間放在同一個層次看待;后者仍然是最源初的時間?!?a href="#m9" id="w9">[9]莫里森將這種最源初的時間稱為前視域性的時間。他認為海德格爾后期的時間理論在前視域性的時間的方向上更前進了一步。尤其是在《時間與存在》中所提到的三個時間維度之外的第四個時間維度:呈現(presencing)。“海德格爾用‘呈現’這個詞反映了他不斷地不去預設人類‘意識’經驗而表達人與物的關系的努力?!?a href="#m10" id="w10">[10]從而似乎將海德格爾的時間理論與胡塞爾的意識時間撇清了界限。關于海德格爾時間現象學與意識現象學的時間理論之間的關系,是本書的一大重點。

2.對單個現象學時間理論的研究

(1)柏格森的時間理論

對柏格森的時間理論研究得非常透徹的著作是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專著《柏格森主義》。此書對柏格森的前后期內容都進行了較為全面而準確的概括和分析。所以與本書相關的內容涉及較多方面。

第一,明確拒斥了在場形而上學,拒絕將存在等同于當下存在?!拔覀円呀泴⒋嬖谂c當下-存在混淆了。盡管如此,當下是不(is not);毋寧說,它是純粹的變成(becoming),總是外在于自身。它是不,但卻行動著。它的專有元素是不存在,但卻是行動的或是有用的?!?a href="#m11" id="w11">[11]這種觀點實際上是為了證明柏格森所說的記憶是真實的存在,而當下反而是在記憶的基礎之上顯現的。當下是不,但是又是起著作用的。

第二,記憶是時間的核心和基礎。“本體論的回憶能作為時間展開的基礎?!?a href="#m12" id="w12">[12]德勒茲認為在柏格森的哲學中,過去不是現在的流逝所造成的。“我們不是從當下到過去運動,從知覺到回憶運動,而是從過去到現在,從回憶到知覺運動。”[13]記憶的擴張導致了當下的顯現。

第三,承認在柏格森的時間理論中,當下仍然有重要的作用?!斑^去只有根據不同于過去的當下,才能具身化。”[14]但盡管如此,當下化的仍然是過去。過去與當下之間的關系在這里比較模糊。

第四,闡述了綿延之所以可能,是因為虛擬共存?!熬d延是實際上的延續,但之所以如此,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它是虛擬共存(virtual coexistence)的:它自身與所有層級,所有張力,所有壓縮和松弛的程度?!?a href="#m15" id="w15">[15]這種共存也可以被當作一種重復(repetition)。這個重復是“‘多個面’的重復而非在一個平面上的一些元素的重復……我們‘首先將自身放置于過去總體之中,然后進入一個確定的過去區域’”[16]。虛擬共存也就意味著現實當下被壓縮進過去,或對過去的重復。虛擬的現實在柏格森這里才是真實的存在。而所謂的現實的當下,不過是過去的延伸的瞬間,它只有壓縮到記憶中才是虛擬現實。

第五,區分了回憶壓縮的兩種形式:本體論壓縮和心理學壓縮。在本體論壓縮中,所有的記憶的層面都虛擬共存。而在心理學的壓縮中,為了能夠現實化和成為圖像,在其層級上的每一個回憶都必須退后。所以心理學的壓縮實際上已經預設了本體論上的壓縮的虛擬共存。否則在時間上的退后是不能夠真正得以壓縮的。

(2)胡塞爾的時間理論

①約翰·B.布拉夫(John B.Brough)在其論文《對絕對的意識河流的注解》中,對胡塞爾的時間意識的三個層次進行了劃分?!暗谝粋€層次,是一個最終的和源初的層級,絕對的河流;第二個層級是內在的時間性整體或經驗,比如河流所構成的意向性行為;同時第三個層級,是在世界時間中被構成的超越對象的層級。”[17]他尤其強調了絕對的時間意識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無時間性,“因為它產生了時間性卻沒有成為一個時間性的流動,沒有成為一個持續的對象的流動”[18]。第二個特點是自我時間化。并且認為這種自我時間化的本質是將無時間性的絕對意識轉化成流動的時間意識,從而達到構成者與被構成者的相合。

②加拿大學者詹姆斯· R.門西(James R.Mensch)在其著作《胡塞爾對我們的時間意識的闡述》一書中,對胡塞爾的內時間意識理論進行了多方位的深刻解析。與本書相關的內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闡述了胡塞爾時間現象學中滯留與被動力量(affective power)之間的關系。他認為“滯留依賴于被動性力量。被動性力量的消失就是滯留能力的消失”[19]。這就說明了滯留作用本身依賴于非意向性行為的作用,也即非主動性的作用。同時他展示了前攝對于拉動作用的依賴。而這個拉動作用也是被動性的。滯留和前攝對于被動性力量的依賴也說明了內時間意識的過程的構成依賴于被動性力量。

第二,門西認為在胡塞爾后期的文本《被動綜合分析》中,已經看到了未來維度對于時間意識的重要作用。“我們總是先于自身,總是有一種未來的朝向……前攝性的朝向是受動性內容的被動‘拉動’的結果?!?a href="#m20" id="w20">[20]當然作者并沒有因此說明胡塞爾在時間維度優先權的態度上的變化,但這種理論上的變化對于以源初印象為核心的內時間意識來說究竟有著什么樣的意義呢?

第三,門西認為在胡塞爾現象學中,時間僅僅是一個產物,構造時間的滯留、前攝和源初印象本身是沒有時間的?!巴瑯拥膬热荼划斪鳜F在的和過去的(既作為共存的又作為延續的)悖論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這里涉及兩個構成的層級:一個呈現在意識中的當下的構成層級,和超越這個當下的被構成的層級?!?a href="#m21" id="w21">[21]這里提到的既是當下又是過去的內容,就是那個被滯留的內容。它是當下,因為是在當下中顯現。它是過去,因為它顯現的是過去的內容。如果是這樣的話,時間本身的視域性作用是否就依賴構成呢?因為源初內容本身是沒有時間的。時間僅僅在構成中顯現。

(3)海德格爾的時間理論

①卡琳·德·波爾(Karin de Boer)在其著作《在時間之光中運思:海德格爾與黑格爾的相遇》一書中,對海德格爾的時間理論進行了梳理和闡釋。其中對其時間觀念的來源、時間觀念的具體組成和歷史理論都有所涉及。與本書相關的觀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對時間性的綻出(ecstases)作用和視域(horizon)作用進行的區分和對比。時間性的綻出意味著時間的各個維度之間的相互指向和延伸。“時間性允許此在單個的運動中延伸至未來、過去和現在的諸多方向?!?a href="#m22" id="w22">[22]也就是說,時間性是“源初地外在于自身,就是綻出”[23]。實際上時間的綻出性保證了時間的整體性。時間維度的互相所指讓時間成為一個整體。時間的視域作用則指的是時間的維度,或是時間整體所揭示的世界或世內存在物。“綻出性的未來和過去仍有其自身的視域?!?a href="#m24" id="w24">[24]當然根據海德格爾的時間理論,時間視域最終是存在的意義,而意義本身將根據此在的籌劃而得到理解。

第二,對海德格爾后期《時間與存在》講座的內容的核心思想進行了總結?!昂5赂駹柆F在指出時間作為澄明或光照,屬于存在自身的發生(occurrence)。他強調《時間與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將存在帶向前來,當作其自身的發生。”[25]從而說明了海德格爾后期對于時間態度的轉變。這一點會在第三章第一節中,對海德格爾后期的時間理論的刻畫中得到闡述。

②在《海德格爾與本真性》一書中,馬洪·奧布萊恩(Mahon O’Brien)對海德格爾后期的關于時間性的重要著作《時間與存在》進行了細致的論述。其中有三個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對第四維度的強調?!皶r間的三個維度的整體在于它們之間相互朝向的相互作用。這個相互作用證明是真實的延伸,處于時間的核心處,是第四個維度。也即是說,——不僅是因此可以這樣說,而是在事情的本質上是如此。真實的時間是第四個維度。”[26]這個第四維度與前期的時間性總體之間的關系并沒有被提及。對于這個問題,本書的第三章第一節將試圖回答。

第二,時間仍是存在顯現的視域,但地位已經發生了變化?!耙虼水斘覀冋f:它給予了存在時,真實的時間就顯示為‘它’。它給予存在的天命,就在于時間的延伸之中。這是否顯示了時間就是這個給予了存在的‘它’?絕不是。因為時間自身仍然是‘它給予’的一個禮物,在‘它給予’的給予中保留了在場延伸的領域?!?a href="#m27" id="w27">[27]這說明存在在將自身顯現的時候,將時間當作自身的視域。但是這個視域是存在自身給出的。這種對于時間性的地位的論述與前期略有區別。

第三,闡述了在時間性和歷史性的問題上,存在與此在之間的動態關系。“海德格爾仍然關注著在遮蔽與揭示,在天命與作為人而在其自身的能力之中的人類之間的動態相互作用。作為存在者,作為被‘召喚’,被拋,被命定,被撥出(appropriated)的存在者,我們如何‘反過來’去存在和扮演著本真性的角色的問題,貫穿海德格爾思想的始終?!?a href="#m28" id="w28">[28]這個問題也是海德格爾前后期思想統一性的關鍵問題。

(4)梅洛-龐蒂的時間理論

①在《梅洛-龐蒂與時間的“向后流動”:時間性的可逆性與可逆性的時間性》一文中,格倫·A.馬茨對梅洛-龐蒂的時間性特征進行了總結。與本書有關的內容表現為三個方面。

第一,闡述了在梅洛-龐蒂的時間性理論中,時間并不是一個內在的結構性整體。時間性“并不是在其內在的結構性中的整體,而毋寧是被當作‘知覺信念’的預設的整體”[29]

第二,對梅洛-龐蒂的時間維度之間的可逆性進行了闡釋?!斑^去自身是現在,當時并不是通過現在的滯留的復活和過去的前攝的延伸而做到這一點的。過去是通過外在于意向性及其行為中,在一叢(Tufts)[en toffee]的世界綻開(bursting)中成為現在的。當下自身可以被看作寓居于單側性的過去之中,寓居于飛逝的可逆性之中。這個可逆性是存在的垂直性的一部分,是在跳躍的和‘原始的’時間的綻出(ecstaces)之間,撇開打開的現象的本質性法則的‘從一個維度到另一個維度的通道’?!?a href="#m30" id="w30">[30]可見,時間維度的可逆性讓現在寓居于過去之中,也讓過去寓居于現在之中。可逆性在這里也被視作一個通道。這與他在《知覺現象學》中所提出的時間作為一個通道(時間維度之間的直接聯系)的理論是類似的。在這里,世界的綻開也不是純粹當下的,而是作為“一叢”的時間維度的綻開,從而將各時間維度聯系在一起。

第三,闡明了時間性與身體的關系?!皶r間和意義在身體中出現,時間是身體自身,這意味時間維度的溝壑給了時間的可逆性的運作。這個可逆性的運作不是為了在前進性的時間中的顯現,而是為了返回不斷地變成?!?a href="#m31" id="w31">[31]所以在梅洛-龐蒂這里,時間性與身體都作為事物顯現的條件。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在一種可逆性之中顯現事物。身體的可逆性顯示的是時間的可逆性,時間的可逆性表現的是身體的可逆性。身體作為最終的顯現視域,其本身是時間性的。這一點與本書的第五章第四節關系極大。

②保羅·利科在其《梅洛-龐蒂:超越胡塞爾和海德格爾》一書中,對梅洛-龐蒂以當下維度作為時間的優先維度進行了強調?!爱斚碌膬炏葯啾恢匦麓_認:‘我有時間因為我有一個現在’。”[32]

(二)國內研究現狀

1.現象學時間的綜合性論述

(1)王恒在其《時間性:自身與他者——從胡塞爾、海德格爾到列維納斯》一書中,認為列維納斯現象學時間理論對于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在場形而上學的時間理論有一個突破,那就是將在場的時間變成了“自身延異”?!皩麪?海德格爾一路的時間意識進行徹底兜換:既非前攝也非將來,既非滯留也非曾在,列維納斯的過去和未來都是脫離這種總體性的‘絕對’;其關鍵尤其在于,當下就是異質性的?!?a href="#m33" id="w33">[33]由于自我與他者的絕對異質性,所以真正的時間就在于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關系。在他看來,海德格爾時間仍是一種在場的先驗條件。

(2)劉勝利在《時間現象學的中庸之道——〈知覺現象學〉的時間觀初探》一文中,認為“《知覺現象學》的時間觀,既是實在論和觀念論的時間觀的中庸之道,又是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時間現象學的中庸之道”[34]。他認為梅洛-龐蒂的時間主體“將胡塞爾的‘主體’與海德格爾的‘在世存在’融為一體”[35],從而在身體的基礎上實現了現象學時間理論的中庸之道。同時,他認為梅洛-龐蒂否定或弱化了時間狀態的優先性問題。

(3)方向紅在其著作《時間與存在——胡塞爾與海德格爾現象學的基本問題》中,對海德格爾和胡塞爾的現象學進行了比較。他認為“此在的生存論狀態應該也是以意向性為基礎的”[36]。“在《存在與時間》中,對此在沉淪狀態的描述,對此在結構的源始整體性問題的解說,對此在的本真性與非本真性的區分以及對此在的時間性和歷史性的描述,所有這些都與‘在世中’緊密聯系在一起,而‘在世中’實際上就是對意向性的隱蔽運用?!?a href="#m37" id="w37">[37]這樣他就將海德格爾的存在哲學與意識哲學之間的關系清理出來,認為二者實際上都將意向性當作時間現象學的基本方法。那么海德格爾自身時間性的理論就難以完全脫離意識哲學的影響。

(4)朱松峰在《“純粹意識”與“實際生活經驗”——胡塞爾與早期海德格爾的比較》一文中,對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時間的差別進行了概括。“‘純粹意識’是超時間的永恒在場,而‘實際生活經驗’則是時間性和歷史性的動蕩之流。”[38]從而點出了胡塞爾的時間性最終是為先驗自我和意向對象服務的,而海德格爾則認為“一切都是時間性的存在,不變和永恒只是時間的一種特殊形式”[39]。

(5)舒紅躍和張黎在《何為時間:從柏格森、胡塞爾到海德格爾》中,簡要地提到了三者之間的時間理論的關系。他們認為“正是對意識的綿延性的理解,柏格森為包括胡塞爾在內的后來者的時間研究打下了扎實基礎”[40]。同時,“以柏格森等生命哲學家的時間觀為‘拐杖’,海德格爾把胡塞爾的意識哲學的時間觀改造為此在在世生存的人生哲學的時間觀”[41],從而闡述了三位哲學家時間理論之間的繼承與發展關系。

(6)在《時間的起源與譜系——試論海德格爾對胡塞爾的內在時間意識學說的批評和改造》一文中,朱耀平將海德格爾對于胡塞爾的時間理論的批評歸結為三點?!笆紫?,在海德格爾看來,不能像胡塞爾那樣從意識現象學中尋找時間的起源,因為時間是記憶、知覺、期望等意識行為的基礎,而不是相反;其次,海德格爾認為胡塞爾雖然看到了時間的綻出性,但就整體而言,他的時間概念仍然停留在傳統時間觀的視野之內;最后,海德格爾認為,在時間的本性的問題上,無論是牛頓式的客觀主義立場還是胡塞爾等人的主觀主義立場都是片面的、膚淺的?!?a href="#m42" id="w42">[42]尤其是在第二點上,朱耀平認為“胡塞爾的學說中仍然處處流露出把時間看成是沒有可定期性和意蘊的、無始無終的現在之流的傾向,表明胡塞爾仍然停留在奠基于對時間的流俗理解之上的傳統時間觀的視野之內”[43]。

(7)在《身體的神秘——20世紀法國哲學論叢》一書中,楊大春對梅洛-龐蒂和柏格森、胡塞爾、海德格爾、薩特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闡述。與本書相關的主要表現有兩個方面。

①他認為“柏格森明顯注意到了存在與非存在、存在與虛無的相互開放,而這一切都源于身體而不是純粹意識,因為身體與物體同屬于一個系列,只是在知覺的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在薩特那里,意識與存在的關系卻意味著虛無的內在性與存在的外在性的對立,因此停留為笛卡爾式的、前現象學的觀念。梅洛-龐蒂多次批評薩特對于笛卡爾式二元論的維護,他的思想明顯接近于柏格森,而遠離薩特”[44]。梅洛-龐蒂的身體主體作為世界顯現的源初條件,并沒有自在和自為的二分,類似于柏格森的記憶的全體。不過柏格森哲學中的統一性和梅洛-龐蒂的源初身體-主體的統一性是不一樣的。柏格森的物質與精神的統一性是一種實在論的統一,而梅洛-龐蒂的統一性是一種存在顯現的先驗條件。顯現的條件與實在的區別就是前者是不能被對象化思考,后者是思維的對象。而柏格森的時間與綿延是一體的,沒有區分開時間形式與顯現者。

②而梅洛-龐蒂與海德格爾的關系,則表現得十分明顯?!皬纳眢w性、肉身化主體出發,類似于海德格爾從此在的優先性出發,作為目標的存在藏而不露。”[45]事實上梅洛-龐蒂也認為身體-主體不能將在世界中的存在還原掉。而且,楊大春還認為“‘此在’是身心結構的統一,而且原始經驗或體驗居于核心地位:他對工具的上‘手’、在‘手’狀態的描述,他關于‘現身’和‘領會’的分析都隱含著某種身體哲學的傾向”[46]。身體哲學與存在哲學之間關系的澄清影響到對于時間的立場。

2.對單個現象學時間理論的研究

(1)柏格森的時間理論

①王理平在其著作《差異與綿延——柏格森哲學及其當代命運》中,對柏格森哲學進行了多方面的解讀。其中與本書討論的時間理論相關的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

第一,明確地將柏格森的本體論當作一種記憶的本體論?!罢沁^去使這個公式得以成立:記憶=存在=時間。因此,如果我們要指出柏格森本體論中核心成分,這個成分必定是記憶:我們的當前已經是記憶了——因為現在‘不存在’,現在只能以記憶(過去)的方式成為存在;而且世界之物質是最低程度的綿延(記憶),而整個宇宙則像是‘一個巨大的記憶’……‘過去’始終是綿延得以存在(即稱其為自身)的核心要素?!?a href="#m47" id="w47">[47]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切知覺已經是記憶了。就如他所說在雪地里滾動的雪球,實際上它讓雪地上的雪展現在雪球之上,而此時展現在雪球上的雪已經是過去積累起來的雪,成為過去。這一點將會在第一章第一節中被討論。

第二,強調了第一經驗與直接意識的材料之間的差別。因為柏格森的口號是回到直接的意識材料。如果這樣的話就意味著他所強調的純粹記憶的作為潛在的非當下的第一經驗已經不是直接的意識材料。王理平認為“并非所有的第一經驗都是直接材料。反之亦然,并非所有的直接材料都是第一經驗”[48]。這樣一種觀點也恰恰是對柏格森的記憶本體論的支撐,因為存在并不等于印象與感覺。第一章第三節中會涉及這個問題。

②鄧剛在其著作《身心與綿延——柏格森哲學中的身心關系》中,對柏格森哲學中各個時期對身體與心靈之間關系的看法進行了梳理。由于在探討柏格森的時間理論時,身與心都和時間有著莫大的關系,在此列舉出與柏格森時間理論相關的觀點。

第一,概括了柏格森對于身體和記憶之間的關系?!暗谝?,身體是感覺和運動之間的中介;第二,身體的唯一功能就在于將記憶導向現實化并使之在當下呈現。”[49]對于記憶來說,身體是其現實化的一個工具。此觀點將在本書的第一章第三節中呈現。

第二,回憶的現實化的條件除了身體而外,還有其他條件?!盎貞浀膶崿F,要求一種精神的自發的努力,要求一種‘生命注意力’。”[50]作為潛在的回憶本身是無力的,它需要生命的這種內在的力量實現現實化。

第三,“在《物質與記憶》中,靈魂與身體之間的差異被轉換成一種‘等級的差異’……在純粹知覺理論之中,物質和知覺互相接觸,亦互相區別。在記憶理論中,物質也被賦予了一種潛在狀態的綿延。這樣,在物質與精神之間的差異,只不過是等級的差異?!?a href="#m51" id="w51">[51]說明了身體雖然對記憶的現實化起著重要作用,但其從本質上來說還是一種潛在的綿延、潛在的記憶。

第四,宇宙本身被當作一個整體的精神或是意識?!坝幸环N生命沖力,一種普遍的宇宙意識,它從一個個體到另一個個體,從一個物種到另一個物種。每個生命體,分有著生命沖力,因此只是宇宙意識的一個個體化的片段?!?a href="#m52" id="w52">[52]這一觀點是對柏格森的歷史進化理論的一個很好的闡述,展現了歷史的統一化、方向化和自然化的傾向。

(2)胡塞爾的時間理論

①羅松濤的《面向時間本身:胡塞爾〈內時間意識現象學(1893—1917)〉》一書是一部研究胡塞爾時間理論的專著,提出了很多有見解的觀點。

第一,作者清楚地認識到在胡塞爾內時間意識理論中,涉及兩種“現在”的理論。一種是將現在當作一個前攝和滯留之間的界限點來看待。另一種是將現在當作一個“活生生的當下”(living present),是由滯留、原印象和前攝組成的“境域”?!罢沁@兩種‘現在’之間產生的張力貫穿了胡塞爾時間分析的始終?!?a href="#m53" id="w53">[53]

第二,在胡塞爾內時間意識理論中存在的絕對時間意識與構造者的時間意識之間的悖論被揭示出來?!爱斘覀冊谶@一內在意識領域進行現象學分析時,已經是一種事后的‘回顧’,而不可能是對于源初時間意識流進行原原本本的當下體驗了。也就是說,唯有匿名才稱其為‘內在’與‘絕對’?!?a href="#m54" id="w54">[54]當然,這種觀點只是代表了對于絕對時間意識流的一種理解。作者在這里將絕對時間意識流當作一切時間的基底、被反思的前現象來看待。胡塞爾是否會遭遇此困難?對此問題的討論,將會在第二章第三節中進行。

第三,對胡塞爾的原印象提出了一定的質疑?!斑@個‘原印象’實際上是傳統形而上學理路的一種變體,它更似一種理論預設,而非面向實事本身后的‘所得’?!?a href="#m55" id="w55">[55]顯然,作者在此的觀點同對與絕對意識流的觀點類似,認為作為的原印象不能直接把握,而是在滯留中把握的。胡塞爾在此真的陷入了傳統形而上學之中了嗎?或者源初意識和而后的反思之間有一種質的差異嗎?或者二者的區分是存在的嗎?對于這個觀點,第二章第三節將會重點討論。

②倪梁康在其《胡塞爾早期內時間意識分析的基本進路》一文中,對以胡塞爾《內時間意識現象學》為代表的早期內時間意識理論進行了精確概括。與本書相關的理論有三點。

第一,將原意識當作一種非對象化的意識?!斑@種感覺是意識活動對自身延續的意識到?!?a href="#m56" id="w56">[56]這個非對象化的時間意識,是對感覺的流動的自身的意識,其自身并沒有被當作意向活動的對象。這個觀點涉及第二章第一、第三節討論時間地位和時間的河流化中的內容。

第二,區分了“內”與“內在”兩個概念的含義。它們“體現著非對象化與對象化之間的區別”[57]。當我們對時間的變化進行意向性的分析的時候,也就進入了內在的時間的范圍。這時候時間本身被當作對象構造起來。此觀點在第二章第一節討論時間的視域性地位時會涉及。

第三,內在的時間構造是在反思的層面上進行的。而“對內時間意識的反思把握并不必然導致對其本質內容的原則性篡改”[58]。這說明構造的內時間意識本質上與絕對時間之流的差別并不大。這一點將在第二章第三節中討論。

(3)海德格爾的時間理論

①黃裕生的著作《時間與永恒:論海德格爾哲學中的時間問題》對海德格爾時間現象學理論的主要問題進行了闡述,是國內研究海德格爾時間理論中最為全面的著作。與本書有關的論點可以歸納為幾個方面。

第一,區分出了海德格爾時間理論中的時間性與時間,并闡述二者之間的關系?!皶r間性卻是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統一現象……時間作為時間性的到時也就意味著,時間就是時間性的展現。更確切地說,時間就是時間性所展現的時機,而這種時機也就是(Horizont)(視界或界域)?!?a href="#m59" id="w59">[59]可以看出,時間性是使時間得以可能的條件,時間也是時間性的展現。而時間作為一個視域,所體現的是存在以何種時間性的綻出樣態顯現。存在的時間樣態也說明了存在顯現的條件就是時間性。這里涉及的對于時間性的地位論述,將會在第三章第一節中具體展開。

第二,強調了時間的整體到時?!皼]有純粹過去的時間或純粹將來(或現在)的時間,時間總是包含著將來、過去和現在的時間。”[60]而在整體到時之中,死亡問題變得非常重要。只有在向死而在中,此在才能將自身作為一個整體而承接起來。整體到時作為時間整體性與連續性的一個重要體現,將會在第三章第一節中仔細分析。

第三,將海德格爾所討論的源初時間、日常時間和物理時間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細致入微的解釋。本真的源初時間展現為對自身的不可能的可能性;而非本真時間的綻出將時間與具體的物和時間聯系在一起,從而表現為做事的時間;物理時間將這種做事的時間進行量化和精密化,從而變成可計數的鐘表時間,時間被徹底空間化。

第四,一定程度上承認了在時間性的到時中,意向性的重要性。“時間性的到時實質上就是一種本源性的覺悟,一種有覺悟的迷醉狀態(Entrückung)。因有所覺悟,才能真正迷醉,也因有所覺悟,迷醉才不是簡單地耽滯于某物而混同于某物,而總是有方向性的。也就是說,作為時間性到時的迷醉狀態或覺悟狀態具有意向性結構……僅當時間性的到時具有先驗的意向性結構,這種到時才能作為某種視界或界域讓……來相遇?!?a href="#m61" id="w61">[61]如果時間的方向是因為先驗的意向性結構造成的,那么這個意向性結構如何能夠除了指出時間的方向而外,如何讓時間作為一個整體聯系起來呢?這個聯系是否要借助于胡塞爾的縱意向性呢?

②在《海德格爾的時間性與時-間性問題研究》中,趙衛國認為海德格爾后期對于未來維度的優先權有所放棄?!皩τ跁r間化之規定性結構的時間性而言,在這里甚至在順序上將曾在[Gewesenheit]維度排到最前面,而曾在維度所規定的首先就是此在之被拋的已經‘在此’,這是此在的根據性存在?!?a href="#m62" id="w62">[62]而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曾在維度并沒有如此重要的位置。這個問題是海德格爾時間性問題中的核心問題,本書第三章第三節討論時間維度的優先權的時候,會著重分析與未來之間的關系。

(4)梅洛-龐蒂的時間理論

①佘碧平的《梅羅-龐蒂歷史現象學研究》一書是國內對梅洛-龐蒂的時間和歷史觀念研究最全面的著作。與本書有關的論點有兩個方面。

第一,作者意識到在梅洛-龐蒂的現象學里面,身體知覺本身就是時間?!爸黧w性是時間化的,這不只是說身體主體存在于時間之中,而且還意味著它就是時間本身。正如梅洛-龐蒂指出的,‘我們不說時間是對于某人而言的,我們所說的時間就是某人。必須把時間理解為主體,把主體理解為時間’。”[63]梅洛-龐蒂的主體是一個身體-主體,所以時間性本身就是身體-主體。從而,時間和身體知覺一樣,其本身就是存在顯現的條件。“時間使得我們的創造性工作成為了現實,因為他在我們身上把內與外、過去與將來再次聯系起來。梅洛-龐蒂認為,通過時間性,才可能存在自我、意義與理性?!?a href="#m64" id="w64">[64]那么時間性與身體為何能夠等同呢?為什么說時間性就是主體呢?這個問題在第四章討論身體作為最終的顯現視域的時候解答。

第二,在對未來籌劃的態度上,作者認為梅洛-龐蒂消除了絕對的和純粹的自由?!叭说囊庵静皇羌兇獾暮妥灾鞯?,它是處于生存條件的模糊性之中的?!?a href="#m65" id="w65">[65]此觀點表現在時間維度的優先權上時,就會將在世界中存在的生存籌劃和自由選擇的優先性地位抹除,從而突出了歷史和知覺的地位。而之所以有此結果,是因為身體本身是歷史性的身體。身體已經是在具有集體的和個人的歷史視域的身體。這一點將會在第四章第二、第三節中涉及。

②劉勝利的專著《身體、空間與科學:梅洛-龐蒂的空間現象學研究》對梅洛-龐蒂現象學的身體與時間的關系進行了討論,具體表現為兩點。

第一,作者認為身體能夠解決時間的整體性和綜合性的問題?!白园l性對應著一個‘當前身體’(corps actuel),沉淀的結果形成了一個‘習慣身體’(corps habituel)。習慣身體擔保著當前身體始終能夠擁有一個世界,能夠不斷地走向世界,并朝向新的身體構造的可能性開放。我們不妨將這種身體可以不斷重構的可能性稱為‘將來身體’。”[66]正是因為這三種身體的融合,時間的三個維度也才能夠在更為基礎的層面上得到統一。此觀點對于研究梅洛-龐蒂的時間視域與身體之間的關系十分重要,將在第四章中具體討論這個問題。

第二,作者詳細地闡述了身體圖型的概念。身體圖型最終是“當身體在其知覺生活中面對世界展現的某個特定的情境是已經先行啟動的一個意義運作系統。我盟應該通過‘在世存在的運動’來理解身體圖型的本質”[67]。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身體圖型是生存運動中的在先視域。通過這個圖型,身體能夠展現一切在世存在的意義。而通過對上面身體的三個時間維度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身體圖型本身就是時間性的,而時間就是存在、生存顯現的條件。這一點與第四章第一節有關。

(三)總結

從上面的文獻梳理可以看出,目前對于現象學時間的研究成果重點突出,但并不系統和全面。具體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狀況。首先,對于柏格森、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時間理論涉及面最廣,因為時間在他們的哲學理論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其次,對胡塞爾和海德格爾之間時間理論的類似與差異的研究也不乏論著,且成果頗豐。再次,對薩特和梅洛-龐蒂的現象學時間理的論研究論著比較缺乏,甚至沒有一部專門梳理他們的時間現象學的論著。又次,對現象學的時間理論進行較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是一個空白。最后,學界更少關注現象學時間理論中的時間維度的優先權的爭論問題,也沒有以此為線索對現象學的時間理論進行系統闡述的著作出現。所以,從目前的文獻成果來看,對現象學的時間理論進行系統的剖析和闡述將會變得非常有意義。時間維度的優先權,在柏格森、胡塞爾、海德格爾和梅洛-龐蒂的現象學理論中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由這個問題出發可以展示出他們的時間理論的全貌,并窺測他們的現象學的基本立場。本書立足于主要現象學家對于時間維度的不同態度來看待現象學時間理論的發展和演變,是一個非常新穎且重要的解讀現象學及其時間理論發展的嘗試。

三 章節的安排

所以本書的章節安排就可以初步確定。第一章,闡述柏格森的以過去為核心的時間理論。展示柏格森的時間理論具有怎樣的現象學時間雛形:他的綿延理論具有現象學的顯現結構,面向直接的意識材料,對超越空間化的時間理論具有重要貢獻。同時他的綿延理論將時間與生命聯系起來,不僅對時間的整體性和連續性的認識貢獻頗大,也將實踐因素帶入了時間認識之中。他對空間化的日常的和科學的時間也進行了批判和懸置。他認為日常的空間化時間是不連續的時間,是同質化的時間和機械化的時間。不管是經典的物理學時間和相對論的時間都是空間化的時間,且心理學時間也是這種空間化時間的體現。但是由于其過去本體仍然是一種傳統形而上學的實存論,將過去當成一種存在而非純粹的顯現條件。而且,以過去為顯現的現在條件,實際上是還原不充分的表現。

第二章,論述胡塞爾內時間意識現象學對時間理論的貢獻。他提出了時間性的觀念,不僅為客觀時間找到了基礎,也通過現象學還原克服了對象化的思維。他首先提出了懸置的理論,在時間理論中自覺懸置了客觀時間和自然化的歷史。在對時間現象學的闡述中,他以滯留、原印象和前攝為中心的時間論述結構,為理性化的時間整體結構奠定了基礎。當然這個基礎仍然是現在,因為滯留和前攝都是活生生的當下整體中的視域。從而以一種先驗當下的方法超越了柏格森哲學中的過去本體論。他的現在意識是不同于其他現象學家的直覺、籌劃和身體知覺的(盡管胡塞爾的先驗意識與身體有一定的關系,但是“身體在胡塞爾的現象學中確實并不處于核心問題域之中”[68],因為身體始終是被先驗意識統攝和構造的)。但是他的時間現象學對生存和世界的還原導致了對時間分析的片面性,因為只涉及意識(這一點在第二章中具體討論)。同時本質還原限制了他對未來維度的認知。也即是說,時間意識最終不過是為本質服務罷了。且滯留和前攝最終不能回到源初印象,難以回到時間本身。這說明胡塞爾的意識現象學中,具有優先地位的現在意識作為事物顯現的最終視域有很大的缺陷。

第三章,海德格爾的時間理論將得到闡明。他提出了獨特的時間性理論,將時間整體性和連續性的基礎建立在生存的籌劃之上,也即將時間的整體性建立在未來之上(海德格爾前后期對于時間維度的強調有細微的變化,但是未來維度一直都具有優先地位。本書對這一點也會具體闡述到),克服了胡塞爾在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方面的闡述的缺陷。時間整體在他這里是一個意義整體。在與日常時間和科學時間的區分上,海德格爾非常詳細地談到了源初的現象學時間如何變成一種日常的時間,日常的時間又是如何變成一種科學化的時間的。同時,他對哲學史中具有代表性的時間理論進行了剖析和批判。但他從基礎本體論出發排除了意識分析,其哲學中對于意識和身體的模糊預設讓其難以真正將時間理論建立在非反思的生存之上。同時在其后期的時間理論中,存在著存在與此在的自由之間的張力,難以最終解決意識時間與存在時間之間的統一性問題。所以未來維度難以成為最終的顯現維度。

第四章,梅洛-龐蒂在對現象學時間理論的分析中,對自然化的時間和心理學的時間也進行了懸置。同時他解決了意識時間和存在時間的統一性問題,因為它們都統一于身體視域之中。這樣時間的優先地位又回到了現在之中,因為身體知覺的視域中顯現的是存在對于意識的在場,或者二者的統一。這彌補了海德格爾對于身體和意識的忽視,將未來也當成一種質料上的先驗視域,服從于當下的身體知覺。而身體作為事物顯現的先在條件,本身也是一個歷史的文化結構。這個歷史的文化結構化解了海德格爾后期存在與此在之間的張力。這個歷史肯定了柏格森對于過去的強調,但沒有將過去當作一種實存的東西看待,而是從先驗現在視域的角度出發,將過去當作一種形式上被奠基(因為它只能在當下出現)、在內容上具有顯現條件地位的東西。它肯定了胡塞爾的先驗當下,也彌補了胡塞爾對于過去維度的視域作用的忽視(過去維度是在質料上具有先驗作用的,雖然形式上服從當下)。所以,在他這里真正的時間是現在,過去和未來是質料上(內容上的)的先驗視域。過去和未來只有在現在的基礎上才能最終得以理解。過去和未來作為內容或質料在當下顯現自身,從而建立了以當下知覺為核心的一種比較成熟的現象學時間理論。

這四個人之間的關系是本書行文線索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也是支撐本書的框架和基礎。對于現象學的時間理論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搞清楚時間在顯現中的基礎性地位。柏格森的時間哲學中,時間、綿延就是存在,世界就是一個記憶物象的總體。雖然在他的哲學里面過去可以作為現在和未來顯現的條件,但是他最終的目的是將時間與存在等同起來。所以他的時間理論是一種類似于現象學時間理論的理論。而胡塞爾對于柏格森的超越就在于他的時間本身是意識自身構成的,同時最終的作用是對意向對象的顯現。所以在胡塞爾現象學中,時間是意向對象顯現的視域。當然,對于時間的構成和對于意向對象的顯現是同時進行的,所以才能叫作動態的現象學。而海德格爾實際上繼承了胡塞爾的動態現象學的理論,但他克服了胡塞爾對于以現在為中心的現象學時間理論,將時間維度的重點放在了未來。同時,這種超越不是一種表面的時間維度的重點的轉化,而是有其更為深刻的本體論基礎:生存是比反思性的意識更為基礎的存在,而生存的重心或本身的存在是來源于未來的。而海德格爾對于胡塞爾的超越也是遵循著時間作為存在的顯現視域的基本原則的。但是海德格爾的生存時間雖然克服了胡塞爾的很多困難,但其生存論的表述難以擺脫意識的影響(這一點將在第三章中提到),這就要求在更高的基礎上來看待這二者之間的關系。梅洛-龐蒂以身體為最終顯現基礎的時間理論,實際上是對意識和存在二者之間張力的一個有效協調與綜合,在更高的層次上肯定了時間的現在維度。當然,這個更高的綜合是通過梅洛-龐蒂對現在維度獨有的理解完成的。在其中,過去和未來作為質料上的顯現視域而存在,而當下作為真正的形式上的視域綜合了意識與生存,讓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統一得以可能。梅洛-龐蒂不僅超越了胡塞爾與海德格爾,也超越了柏格森,并吸收了三者的優點。

從更為根本的角度來看,時間維度優先權的變化背后涉及哲學家對于存在和時間之間關系的根本看法。這個看法決定了柏格森將時間當作存在,決定了胡塞爾將直觀的現在當作意向對象的顯現中心,決定了海德格爾將向死而在當作一切本真籌劃的顯現基礎,決定了梅洛-龐蒂的先驗身體的現在是比本質直觀和生存更為基礎的先驗當下。因此我們也可以將這種表面的時間維度優先權的演變當作一個時間現象學的進步的過程,而這個進步的基礎就在于對時間及其基礎的看法的進步。從現象學上來說,對于時間和存在之間關系的看法,也就意味著如何看待時間在存在之顯現中的作用,或什么樣的時間維度和樣態具有最基礎的顯現作用。正如“‘時間’概念的發展邏輯體現了西方哲學史內在的發展邏輯”[69]一樣,對時間的理論發展線索的梳理,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對于現象學發展線索的梳理。

在對時間現象學的優先維度的闡述中,本書的前兩個任務也將在其中得到澄清。我們能從中了解到時間為什么在現象學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了解到時間在不同的現象學家那里以何種方式作為事物顯現的條件,也能從中看到這種作為顯現條件的時間為什么不同于一般的日常時間和科學時間的理論,從而對現象學理論中時間的重要地位有更加清楚的認識。對時間本身地位的認識也就是揭示了時間是什么。只有這樣,對于時間現象學的研究才能遵循時間現象學的基本原則,也即回到時間本身。


[1] [德]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王慶節合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1頁。

[2] 本書對于“源初”和“源初”兩個詞并沒有做嚴格的區分。這兩個詞主要指的是經過現象學還原和懸置后所得到的一種直接的、原始的現象學材料。比如柏格森的綿延,胡塞爾的原印象,海德格爾的源初生存樣式,梅洛-龐蒂的身體知覺都可稱為“源初的”,或是“源初的”。

[3] Ronald P.Morrison,“Kant,Husserl,and Heidegger on Time and the Unity of ‘Consciousness’”,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Vol.39,No.2,Dec 1978,p.187.

[4] [德]克勞斯·黑爾德:《時間現象學的基本概念》,靳希平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頁。

[5] [德]克勞斯·黑爾德:《時間現象學的基本概念》,靳希平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頁。

[6] [德]克勞斯·黑爾德:《時間現象學的基本概念》,靳希平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80頁。

[7] Einar ?verenget,Seeing the Self:Heidegger on Subjectivity,Dordrecht,Boston and Lond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8,p.299.

[8] Ronald P.Morrison,“Kant,Husserl,and Heidegger on Time and the Unity of ‘Consciousness’”,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Vol.39,No.2,Dec 1978,p.198.

[9] Ronald P.Morrison,“Kant,Husserl,and Heidegger on Time and the Unity of ‘Consciousness’”,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Vol.39,No.2,Dec 1978,p.196.

[10] Ronald P.Morrison,“Kant,Husserl,and Heidegger on Time and the Unity of ‘Consciousness’”,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Vol.39,No.2,Dec 1978,p.197.

[11] Gilles Deleuze,Bergsonism,Trans.Hugh Tomlinson and Barbara Habberjam,New York:Zone Books,1988,p.55.

[12] Gilles Deleuze,Bergsonism,Trans.Hugh Tomlinson and Barbara Habberjam,New York:Zone Books,1988,p.59.

[13] Gilles Deleuze,Bergsonism,Trans.Hugh Tomlinson and Barbara Habberjam,New York:Zone Books,1988,p.63.

[14] Gilles Deleuze,Bergsonism,Trans.Hugh Tomlinson and Barbara Habberjam,New York:Zone Books,1988,p.71.

[15] Gilles Deleuze,Bergsonism,Trans.Hugh Tomlinson and Barbara Habberjam,New York:Zone Books,1988,p.60.

[16] Gilles Deleuze,Bergsonism,Trans.Hugh Tomlinson and Barbara Habberjam,New York:Zone Books,1988,p.60.

[17] Dieter Lohmar and Ichiro Yamaguchi,eds.,On Time-New Contributions to the Husserlian Phenomenology of Time,London and New York:Spinger,2010,p.21.

[18] Dieter Lohmar and Ichiro Yamaguchi,eds.,On Time-New Contributions to the Husserlian Phenomenology of Time,London and New York:Spinger,2010,p.32.

[19] James R.Mensch,Husserl’s Account of Our Consciousness of Time,Milwaukee:Marquette University Press,2010,p.218.

[20] James R.Mensch,Husserl’s Account of Our Consciousness of Time,Milwaukee:Marquette University Press,2010,p.244.

[21] James R.Mensch,Husserl’s Account of Our Consciousness of Time,Milwaukee:Marquette University Press,2010,p.94.

[22] Karin de Boer,Thinking in the Light of Time:Heidegger’s Encounter with Hegel,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0,p.48.

[23] Karin de Boer,Thinking in the Light of Time:Heidegger’s Encounter with Hegel,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0,p.48.

[24] Karin de Boer,Thinking in the Light of Time:Heidegger’s Encounter with Hegel,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0,p.64.

[25] Karin de Boer,Thinking in the Light of Time:Heidegger’s Encounter with Hegel,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0,p.189.

[26] Mahon O’Brien,Heidegger and Authenticity,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2011,p.158.

[27] Mahon O’Brien,Heidegger and Authenticity,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2011,p.159.

[28] Mahon O’Brien,Heidegger and Authenticity,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2011,p.162.

[29] Tomas W.Busch and Shaun Gallagher,eds.,Merleau-Ponty,Hermeneutics,and Postmodernism,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2,p.59.

[30] Tomas W.Busch and Shaun Gallagher,eds.,Merleau-Ponty,Hermeneutics,and Postmodernism,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2,p.59.

[31] Tomas W.Busch and Shaun Gallagher,eds.,Merleau-Ponty,Hermeneutics,and Postmodernism,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2,p.65.

[32] Bernard Flynn and Wayne J.Froman and Robert Vallier,eds.,Merleau-Pont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Philosophy,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9,p.29.

[33] 王恒:《時間性:自身與他者——從胡塞爾、海德格爾到列為納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頁。

[34] 劉勝利:《時間現象學的中庸之道——〈知覺現象學〉的時間觀初探》,《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

[35] 劉勝利:《時間現象學的中庸之道——〈知覺現象學〉的時間觀初探》,《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

[36] 方向紅:《時間與存在——胡塞爾與海德格爾現象學的基本問題》,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259頁。

[37] 方向紅:《時間與存在——胡塞爾與海德格爾現象學的基本問題》,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266頁。

[38] 朱松峰:《“純粹意識”與“實際生活經驗”——胡塞爾與早期海德格爾的比較》,《廣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10期。

[39] 朱松峰:《“純粹意識”與“實際生活經驗”——胡塞爾與早期海德格爾的比較》,《廣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10期,第58頁。

[40] 舒紅躍、張黎:《何為時間:從柏格森、胡塞爾到海德格爾》,《江漢論壇》2014年第6期。

[41] 舒紅躍、張黎:《何為時間:從柏格森、胡塞爾到海德格爾》,《江漢論壇》2014年第6期,第52頁。

[42] 朱耀平:《時間的起源與譜系——試論海德格爾對胡塞爾的內在時間意識學說的批評和改造》,《求是學刊》2004年第4期。

[43] 朱耀平:《時間的起源與譜系——試論海德格爾對胡塞爾的內在時間意識學說的批評和改造》,《求是學刊》2004年第4期,第42頁。

[44] 楊大春:《身體的神秘——20世紀法國哲學論叢》,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03頁。

[45] 楊大春:《身體的神秘——20世紀法國哲學論叢》,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79頁。

[46] 楊大春:《身體的神秘——20世紀法國哲學論叢》,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0頁。

[47] 王理平:《差異與綿延——柏格森哲學及其當代命運》,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2—303頁。

[48] 王理平:《差異與綿延——柏格森哲學及其當代命運》,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4頁。

[49] 鄧剛:《身心與綿延——柏格森哲學中的身心關系》,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4頁。

[50] 鄧剛:《身心與綿延——柏格森哲學中的身心關系》,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5頁。

[51] 鄧剛:《身心與綿延——柏格森哲學中的身心關系》,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59頁。

[52] 鄧剛:《身心與綿延——柏格森哲學中的身心關系》,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55頁。

[53] 羅松濤:《面向時間本身——胡塞爾〈內時間意識現象學(1893—1917)〉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8頁。

[54] 羅松濤:《面向時間本身——胡塞爾〈內時間意識現象學(1893—1917)〉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14頁。

[55] 羅松濤:《面向時間本身——胡塞爾〈內時間意識現象學(1893—1917)〉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頁。

[56] 倪梁康:《胡塞爾早期內時間意識分析的基本進路》,《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57] 倪梁康:《胡塞爾早期內時間意識分析的基本進路》,《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第107頁。

[58] 倪梁康:《胡塞爾早期內時間意識分析的基本進路》,《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59] 黃裕生:《時間與永恒:論海德格爾哲學中的時間問題》,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111頁。

[60] 黃裕生:《時間與永恒:論海德格爾哲學中的時間問題》,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頁。

[61] 黃裕生:《時間與永恒:論海德格爾哲學中的時間問題》,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2—113頁。

[62] 趙衛國:《海德格爾的時間性與時-間性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頁。

[63] 佘碧平:《梅羅-龐蒂歷史現象學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頁。

[64] 佘碧平:《梅羅-龐蒂歷史現象學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65] 佘碧平:《梅羅-龐蒂歷史現象學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29頁。除本書因歷史原因書名及引文仍沿用當時譯法“梅羅-龐蒂”外,此書中一般用慣用譯法“梅洛-龐蒂”。

[66] 劉勝利:《身體、空間與科學:梅洛-龐蒂的空間現象學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80頁。

[67] 劉勝利:《身體、空間與科學:梅洛-龐蒂的空間現象學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78頁。

[68] 臧佩洪:《肉身的現象學呈現之途——從胡塞爾到海德格爾再到梅洛-龐蒂》,《南京社會科學》2006年第12期。

[69] 姚得峰:《論時間觀的流變——從康德到海德格爾》,《廣西社會科學》2011年第11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阳县| 年辖:市辖区| 广德县| 馆陶县| 漠河县| 巧家县| 乌海市| 石狮市| 原阳县| 修文县| 长武县| 两当县| 得荣县| 施甸县| 临泽县| 北京市| 宁国市| 华池县| 婺源县| 大洼县| 山阳县| 清丰县| 澄城县| 柳江县| 广丰县| 介休市| 子洲县| 济宁市| 馆陶县| 湖南省| 云霄县| 岗巴县| 马尔康县| 铅山县| 灵台县| 扶沟县| 东辽县| 昔阳县| 灵宝市| 广东省| 电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