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傳說與村落社會治理:基于晉南趙氏孤兒傳說的考察
- 孫英芳
- 3246字
- 2022-11-16 20:54:41
三 趙氏孤兒傳說的研究現狀
歷史上最早記述趙氏孤兒故事的文獻是《左傳》,在先秦時期的其他文獻如《國語》《公羊傳》中也有提及。漢代司馬遷的《史記》中對趙氏孤兒傳說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故事情節完整。由于《史記》的記載,趙氏孤兒傳說開始廣為人知。漢代劉向《說苑》《新序》中承襲《史記》內容,對趙氏孤兒傳說也有記述。元代雜劇作家紀君祥的《趙氏孤兒》把史書所載改編為情節、人物更加豐富的戲曲,為趙氏孤兒傳說的民間傳播鋪開了道路。明清以后,趙氏孤兒傳說不斷被改編成各種劇種演出,如京劇、潮劇、豫劇、秦腔、越劇、晉劇等,遍及五湖四海。明清之際的歷史小說,如馮夢龍的《新列國志》和蔡元放的《東周列國志》,更加曲折、細致地敘述趙氏孤兒傳說。隨著明清戲曲、小說的傳播,趙氏孤兒傳說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故事。直到當代,趙氏孤兒傳說還被多次改編為話劇、影視劇作品等,顯示出久盛不衰的生命力。
縱觀趙氏孤兒傳說兩千多年來的流傳歷程,它在不同領域呈現出復雜多樣的面貌。歷史學領域的趙氏孤兒傳說最為復雜和糾結,歷來學者眾說紛紜,真假難辨。而作為戲曲作品的《趙氏孤兒》是中國古典戲曲中的經典,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際舞臺上都有著較大的影響力,因而也是傳播最廣、受眾最為廣泛的一類。作為地方傳說的趙氏孤兒故事傳說在山西、河南、安徽、陜西等地都有流傳,雖然影響范圍往往限于某一地域,但卻傳承久遠、深入人心。千百年來,趙氏孤兒傳說正是以這樣的多面孔存在著,在時間和空間的縱橫交錯中傳承不息,在歷史、戲曲和傳說等多領域中輾轉互動、并行流傳。與此相關,學術界關于趙氏孤兒傳說的研究,便鮮明地集中在三個領域。
(一)關于趙氏孤兒的歷史研究
關于趙氏孤兒的歷史研究,主要集中于對趙氏孤兒事件真實性的考證辨析上。趙氏孤兒事件真實性爭論的根源在于《史記》的記載。由于《史記》所載趙氏孤兒傳說在先秦文獻中沒有記錄,因而受到后世學者的質疑,這種質疑從唐代已經出現,歷代不斷有學者提出,至今無定論。在當代學者的相關研究著作和論文中,也有關于此問題的辨析,比如在白國紅的《春秋晉國趙氏研究》一書中,對春秋時期晉國趙氏家族的歷史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梳理,對《史記》所載的趙氏孤兒傳說進行了否定。[11]楊秋梅的《〈趙氏孤兒〉本事考》[12],周建英、張玉的《〈趙氏孤兒〉史實真偽考辯》[13]、沈毅驊的《〈趙氏孤兒〉故事源流考》[14]、王志峰的《〈趙氏孤兒〉故事源流及后世對其主要人物的祭祀》[15]、白國紅的《“趙氏孤兒”史實辨析》[16]、尚光輝的《“趙氏孤兒”故事溯源》[17]等文中對趙氏孤兒的本事、故事源流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梳理。但總的來看,史學領域對于趙氏孤兒故事的專題研究比較少,但是爭議很大。
(二)趙氏孤兒的戲曲研究
到目前為止,戲曲研究領域對于《趙氏孤兒》的研究是成果最多、研究內容最為豐富的。早在明清時期,已有學者開始關注《趙氏孤兒》并進行評述。王國維曾高度評價元雜劇《趙氏孤兒》,稱其“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18]學界對戲曲《趙氏孤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趙氏孤兒》的文學藝術分析,包括戲劇的結構情節、人物形象、思想內涵、舞臺表演等多個方面。這方面的研究論文數量可觀,僅當代學者的研究就有數百篇,茲不列舉。另一方面是對《趙氏孤兒》戲曲的傳播情況及與其他作品的比較研究。隨著戲劇《趙氏孤兒》的反復演出,在文學藝術強大的傳播功能作用下,趙氏孤兒的故事在不僅在國內廣為流傳,在國際上也產生了影響。18世紀30年代,法國傳教士馬約瑟把《趙氏孤兒》翻譯成法文發表,使《趙氏孤兒》在法國流傳開來。1741年,英國赫謙德將其改編為《中國孤兒》。“1755年法國大文豪伏爾泰(Voltaire)受到《趙氏孤兒》的啟發,寫了一篇五幕詩劇,名為《中國孤兒》(Orphelin de la Chine),在巴黎上演,轟動一時。”[19]《趙氏孤兒》成為第一個傳入歐洲的中國戲劇。它被翻譯成英文、德文、俄文等多種版本,并被紛紛搬上舞臺。此劇還傳到了亞洲的日本、朝鮮等國家,在全世界范圍內流傳。關于戲曲《趙氏孤兒》的海外傳播以及與歐洲戲曲作品的比較研究,也有較多的研究成果。早在20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范希衡就翻譯了伏爾泰的五幕詩劇《中國孤兒》,并為該譯本撰寫了《〈趙氏孤兒〉與〈中國孤兒〉》的序言,比較了兩個文本的內容。此后相關的研究論文有很多,茲不詳細介紹。
近些年由于趙氏孤兒故事被改編為話劇、歌劇、影視劇作品等,因而學界也有一些對于當代趙氏孤兒故事改編作品的研究。尤其是2011年電影《趙氏孤兒》上映,引起不少學者的關注,研究論文驟增,《電影文學》《電影評介》等雜志發表了多篇有關文章。但是總的來看趙氏孤兒話劇、戲曲和影視劇的有關研究,成果數量雖多,但研究內容相對集中,研究成果大都是單篇研究論文,篇幅比較有限。
除了戲曲領域的研究之外,值得注意的還有近幾年一些學者從文學角度對趙氏孤兒故事的綜合研究。如趙寅君的博士學位論文《“趙氏孤兒”研究》采納各種史書、歷代文人作品和戲曲、小說文本的歷史文獻記載,從文學的視角,兼用考據學方法,對“趙氏孤兒”故事中趙武及有關的人物趙盾、趙朔、屠岸賈等人的生平和事跡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考證和分析,對于《史記》記載的趙氏孤兒故事進行了合理化的解釋,對趙氏孤兒故事的文學演變進行了論述。[20]
(三)趙氏孤兒傳說的民間文學研究
本書重點關注民俗學和民間文學領域對于趙氏孤兒傳說的研究。與學術界關于趙氏孤兒歷史研究和戲曲研究的豐碩成果相比,對趙氏孤兒傳說的研究要少很多。在董亭的《“趙氏孤兒”故事流變考論》[21]、蘭桂平的《趙氏孤兒故事演變研究》[22]等碩士學位論文中,對趙氏孤兒故事的歷史演變情況進行了較系統的論述。但傳說作為和地方文化密切相關的一種文化事象來說,更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學者結合具體地方來論述趙氏孤兒傳說的流傳情況,如張卓卿的《盂縣“趙氏孤兒”傳說考》[23]、馮俊杰的《趙氏孤兒與盂縣藏山神祠》[24]、楊喜鳳的《“趙氏孤兒”傳說研究》[25]、邊境的《山西忻州“趙氏孤兒傳說”調查報告》[26]、韓向軍的《“趙氏孤兒”與藏山忠義文化》[27]等。段友文教授的《祖先崇拜、家國意識、民間情懷——晉地趙氏孤兒傳說的地域擴布與主題延展》[28]一文,對山西晉南、晉中、晉北各地流傳的趙氏孤兒傳說概況進行了宏觀的論述,分析了趙氏孤兒傳說在山西的擴布狀況并總結了各地傳說的主要特點,是目前所見對晉地趙氏孤兒傳說情況分析最宏觀和系統的論文。但總體上看,關于趙氏孤兒傳說在具體地方的傳承情況及其與地方文化關系的深入研究目前尚且較少。
關于趙氏孤兒傳說的研究,還有一些地方學者的研究成果。比如,在20世紀90年代末山西省盂縣成立了“藏山與趙氏孤兒文化研究會”,出版了藏山趙氏孤兒傳說的介紹和研究成果專著多部。在2011年,該地趙氏孤兒傳說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另外,山西省設有“三晉文化研究會”,是進行三晉文化研究的專門機構,在市、縣一般都設有分會。三晉文化研究會的成員大都為地方知識分子,他們在對三晉歷史文化研究過程中,對趙氏孤兒傳說也進行了一定的整理和研究,產生了不少相關文章。關于此,后文還有介紹。整體上說,地方學者和地方文化組織對于趙氏孤兒傳說的研究有著很高的熱情,投入的精力和時間也較多,但是由于研究能力的限制及對于地方文化主觀情感的影響,研究結論和學界有著一定的差異。地方學者的研究在學術界的影響力遠小于專業學者的研究,但在傳說流行的特定地域內有著較大影響力,對于傳說在當代的傳播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有關趙氏孤兒傳說的研究,關注點相對集中,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對脫離地域對趙氏孤兒故事的發展演變進行歷史的梳理,二是結合具體地方風物對趙氏孤兒傳說有關的地方遺跡、信仰進行論述。前者結合歷史文獻,脈絡比較清楚,梳理也較為系統;后者多限于描述和比較簡單的論述,片段的局部的研究較多,系統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較少。趙氏孤兒傳說作為一個既有長期流傳歷史,又和地方文化密切關聯的一種民俗文化現象,至今缺乏將傳說作為地方民眾歷史記憶和地方文化傳統融合、把古代和當代貫通起來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