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發展理念方法論研究
- 王紅霞
- 2187字
- 2022-11-16 20:37:1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創新之處
一 研究方法
第一,文獻解讀方法。充分利用國內對唯物史觀和新發展理念相關問題的文獻資料,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發表的關于新發展理念的相關講話、報告、文件等,通過研讀并借鑒現有研究成果,及時把握研究動態。
第二,比較分析方法。圍繞唯物史觀和新發展理念的主題,運用掌握的文獻資料,借助歷史回顧、理論引用、邏輯分析、思辨、比較等進行深入的理論探討。這是因為,唯物史觀是歷史學領域中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重要研究內容,新發展理念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需要從理論層面把握二者的形成淵源、邏輯關系、發展進程以及現代價值。
第三,辯證分析方法。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全面與重點相結合等方法,對新發展理念彰顯的方法論進行邏輯分析,探索唯物史觀與新發展理念之間在方法論層面的內在聯系與方法論規律,認識到科學方法論研究的意義。
二 創新之處
第一,對馬克思主義在唯物史觀經典文本的考證與重釋。馬克思主義用唯物史觀理論界定和分析了社會發展的內涵與外延。一般來說,經典文本研究是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文獻依據。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具有雙重性,既是歷史性文件,同時也對現實問題具有一定的解釋力。社會是唯物史觀的研究對象,它是變化的、活生生的,因此,唯物史觀的文本不是馬克思主義對社會的抽象的、封閉的空論,而是具體的、開放的體系,既有對自己所處時代的社會問題、實踐問題和理論問題微觀研究,也有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宏觀研究。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本書對文本及其原理沒有采取教條式理解,而是以唯物史觀的文本創作、原理闡發的時間、地點和歷史條件為時代背景,分析馬克思闡述唯物史觀的心路歷程和時代背景,揭示馬克思在闡釋唯物史觀體系的用意。
第二,從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兩個層面及其辯證關系中把握新發展理念,對于揭示新發展理念的本質,拓寬當前研究新發展理念的視野,具有重要意義。唯物史觀在社會發展問題上的認知,本質上是人的發展。發展既是社會前進的必然趨勢,又是充滿內生變量的偶然可能,最終目標和核心實現人們對社會理想目標的寄托,本質上是人的價值的發展。人的價值發展包括自我價值發展、社會價值發展兩個層面,二者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人的價值發展是雖然具有主觀取向性,但最終實現則要依賴于社會生產力水平及其他條件的保障,由此,生產力、社會發展、人的價值實現的內在邏輯關系就清晰地凸顯出來,真正回答了發展何為、為誰發展的問題,為人民探尋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和價值尺度提供了參考。
第三,從唯物史觀方法論的理論分析向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實踐分析轉化,為當前研究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思想新理論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新視角。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四點:一是在肯定社會基本矛盾規律對發展的推動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現實,圍繞“新發展理念‘新’在何處”這一問題,闡釋其形成背景、科學內涵以及方法論體系。二是針對中國社會發展的負面觀點進行回應。近些年,有關唯物史觀的歧視逐漸增多,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消極聲音也不斷出現,尤其是西方學術界對于社會主義發展過度妖魔化,并不自覺地將其與霸權主義聯系起來,評價單一化、片面化,表現出對馬克思主義的不尊重。三是試圖從整體上來研究新發展理念,將研究內容體系化。正確的方法論需要包括四個方面,即目標要正確,方法要正確,執行要百分百,風控要正確。當前,對新發展理念的研究還存在碎片化傾向,如多沉迷于傳統思想資源而不思創新,或者迷失于西方理論而不求創造,或者針對某一理念的某一方法進行專門論述,或者脫離中國實際的話語體系等。在正確處理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基本觀點與中國發展的具體問題的關系上,現有研究趨于教條化。因此,關于唯物史觀、新發展理念、科學社會主義新形態的深層理論關聯,還有待進一步地深化研究。四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規律。社會發展理論要扎根本土、深植時代,本書在充分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馬克思主義發展成果的基礎上,善于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打造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概念、范疇和表述,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
當然,對發展方法論的研究,對唯物史觀理論形而上的幽思探冥固然不可或缺,但是作為形而下的現實實踐活動的器物之思才是落腳點和研究旨歸,畢竟社會發展是實實在在的經濟數據的呈現,是十多億中國人民真真切切的現實訴求。無論是唯物史觀的理論指導地位,還是新時代社會發展的洪流,都是馬克思主義為人類自由全面發展而奮斗的目標體現,無論是合乎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還是合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實建設的,皆屬自然而然,如此,社會發展才能呈現蓬勃向上的生機與活力。
在當代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的旗幟,把新發展理念的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貫穿到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通過新發展理念的變革,促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變革,推動經濟、社會、生態實現科學發展,中國人民一定能夠共建美好生活,共創中華文明,共享美好未來。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