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 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研究和討論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主要緣起于德國哲學家柯亨1978年出版的《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個辯護》一書。該書主要是澄清歷史唯物主義的來源和內容,維護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地位,闡明其真理性與科學性,被認為是引起國外唯物史觀研究和爭論的導火索,典型代表是保羅·韋瑟利于1992年編著的《馬克思的歷史理論:當代爭論》,主要圍繞柯亨的辯護展開對話。此外,普列漢諾夫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問題》,理查德·米勒的《分析馬克思》,阿爾都塞的《讀〈資本論〉》,巴里巴爾、海因茲的《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生產方式和社會形態》等成果也都對這場討論有所涉及。從內容上看,國外學者的討論內容,主要集中在唯物史觀的內容是否有“唯心宿命論” “技術決定論”“經濟決定論”“生產關系決定論”“自由意志主義”的成分。這場討論一直持續到20世紀初,對厘清唯物史觀的基本概念與基本命題具有積極意義。不過,在討論過程中也產生了消極的影響,特別是對唯物史觀的批判中存在一些缺陷和矛盾的地方,使一些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出現了動搖,放棄了對唯物史觀的堅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們對唯物史觀以及馬克思主義的誤解。

國外學術界對社會發展模式的研究較早,始于20世紀50年代前后,主要集中在經濟學、政治學領域。進入21世紀,西方關于發展的學科建設逐步展開,在經濟學、政治學、哲學、文化學、戰略學等領域,都有關于發展問題的研究方向,這些學科主要圍繞社會經濟增長、社會全面進步、社會生態建設等方面展開。代表學者有阿瑟·劉易斯、華惠·羅斯特、弗朗索瓦·佩魯等,他們在談及西方社會的發展時,大都無比自豪地提及工業革命所給予西方經濟的饋贈,認為這是資本主義經濟常變日新、蓬勃興盛的動力之源。在當今世界,西方的所謂自由發展被許多人當作典范性的發展范式在全球范圍推廣,并將其樹立為具有普適性的現代性標尺,甚至在經濟危機大規模爆發的情況下,仍有人將西方社會發展模式作為評判一個國家是否步入現代化、是否是自己盟友的判斷標準,以此否定中國社會的發展模式。

新發展理念提出后,國外學者的關注熱情比較高,也做了相關研究。這些研究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從不看好中國社會發展的角度,提出了“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中國霸權論”等觀點,普遍認為中國的發展不會長遠,更不會是良性健康的,帶有一定的意識形態的偏見。另一類是從較為客觀理性的角度進行分析,提出了“中國效率論”“中國責任論”“中國模式”“中國奇跡”等觀點,普遍肯定中國社會發展的成就,并認為中國的發展對世界格局的調整將產生重要影響。不過,國外學者專門針對新發展理念的研究相對零散,多是報道性的解讀,有的是針對整體的發展理念,有的是針對某一項發展理念,主要集中在綠色發展與創新發展兩方面,專門的體系化的研究較少。

二 國內研究現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國內多個重要場合闡釋了新發展理念,探索中國社會發展的新型治理模式。與之相呼應,不同領域的學者也在學理層面從新發展理念的思想淵源、概念辨析、結構體系和現代價值等方面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體現了學術界在推動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話語體系的自覺意識。

(一)關于唯物史觀方法論的研究

學術界對唯物史觀的研究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研究,二是唯物史觀方法論的研究。從成果的數量和質量上來看,前者的研究和宣傳較多,而后者的探索較少,在數量和研究深度上相對薄弱。目前,對唯物史觀方法論的研究,大都是作為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一部分,學術界從哲學、歷史學、政治學、公共管理學、經濟學等角度,對唯物史觀方法論的內涵、性質及其實質進行了相應的闡述。

關于唯物史觀方法論的內容,主要集中對方法論體系理論的闡發,注重從不同角度的總結。有學者總結了唯物史觀方法論包括五大板塊,即現實邏輯框架論、歷史辯證分析論、歷史動力推進論、歷史主體創造論和歷史標準評價論[3]。有的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來闡述,將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分為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三部分,具體來說,包括實踐研究方法、社會過程研究方法、社會有機體研究方法、社會矛盾研究方法、社會認知和價值評價方法、世界歷史研究方法等。

關于唯物史觀方法論的性質,目前的研究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認為,唯物史觀的方法論是從普遍規律的層次上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方法,具有普遍指導意義。有的學者認為,唯物史觀的方法論的實質與核心是人的發展,充分肯定了人在唯物史觀中的地位。

關于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的關系認識,學術界也有許多探討,較為一致的認識,就是追根溯源,應該從唯物史觀的產生歷史過程中去分析。通過對《黑格爾法哲學批判》《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等的分析,大多數學者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在發現社會發展規律的同時,也內在運用了科學的歷史觀方法,唯物史觀方法論離不開對社會歷史規律的挖掘,離不開對唯物史觀本身產生過程的把握。唯物史觀的方法論具有科學指導意義,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成果,對于我們正確全面地認識唯物史觀,對于探討新發展理念的理論與實踐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改革開放后對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研究

新時代中國社會的“發展研究”的興起,源于中國社會的實踐需求。1978年,中國確定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經濟體制改革推動農村發展,從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推動城市發展。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農村和城市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極大地刺激著人們對當前社會發展的期望,同時,也存在著社會發展的不均衡、不充分等諸多問題。面對這些復雜的問題,新時代中國社會需要怎樣的發展規劃來保證社會的公平正義、健康有序,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回顧對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研究,依據研究主題、研究取向、研究方式等,可以將改革開放后對發展理論的研究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學術研究與時代發展是分不開的。作為改革開放后的第一代學者,他們既有傳統中國社會發展史的實踐素養,又借鑒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發展的理論與研究。他們致力于中國社會發展史,并非一時一地的地方史、專門史,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研究方向集中在發展的必要性、價值意義、發展方式改革等方面,致力于建立一個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年表。

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由于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所釋放的發展能量已經逐漸式微,中國的發展開始進入新的攻堅階段,處處布滿暗礁,發展格局錯綜復雜,發展的方向需要不斷調整,發展的動力需要不斷更新,發展的目標需要不斷完善。中國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越來越多,學術界的問題意識充分凸顯,研究重心向發展的速度與質量的關系、發展的協調與重點的關系等方面發生轉移,在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考證與重釋、中國社會發展理論的梳理與反思等層面,做出了重要的理論推進。

第三個階段是21世紀之后。21世紀的時代背景與20世紀有很大不同,怎樣將社會發展的研究工作承接下去是后繼學者思考的問題。在諸多難題中,學術界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的解讀和闡釋。馬克思關于社會發展的經典論述,對于中國社會發展理念的研究而言,是一件幸事,但同時也帶來焦慮。這是因為,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社會的關注較少,對于中國社會不同階段和地區發展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我們對于唯物史觀方法論的了解,是在不斷地總結經驗和教訓中豐富的。經典文獻資料越來越受到學術界重視,結合時代涌現的新問題,這些文獻被重新解讀與闡釋,從而指導學者們思考新問題。學術界形成了許多關于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文本研究、中西發展理論對比研究、新時代社會發展與國家治理研究等重要方向,重釋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成為關注的焦點。

這三個階段,表明了中國的社會發展研究走過了一條由引介、吸收、運用到批判借鑒的發展之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在推進思想解放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學術界注重汲取國外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以社會發展為研究對象,圍繞如何科學地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理論需要和實踐需要,展開了集中討論,開展對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自覺地承擔起了理論研究的學術責任。學者們不但注重培養對唯物史觀基本原理與方法的研究,而且更注重培養在實踐中解讀經典文獻的功力、體悟和敏感度,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特色和魅力。

當前是馬克思主義面臨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時代,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現突破和飛躍的重要契機。這些成果立足于對中國問題、中國道路的深切把握,是在改革開放理論基礎上的創新。同時,學者們將哲學與時代的互動關系置于討論的中心,對于科學的發展理念要緊密地把握時代的精神這一點,已達成共識??梢哉f,學術界系統梳理了改革開放到21世紀的社會發展理論,圍繞社會發展的概念以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發展理論之間的辯證關系展開了集中討論,將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社會主義中關于人與社會的發展與中國發展實踐勾連起來,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三)關于新發展理念的研究

新發展理念提出的時間雖短,但是學術界對中國社會發展以及發展理念的研究熱情較高,成果甚豐,形成了一股研究熱潮。學者們從歷史學、哲學、政治學等不同的學科視角,把新發展理念與中國歷史、中國國情緊密結合在一起,既有整體性研究,也有個案研究,涉及各個方面,使新發展理念的研究逐步走向系統化、科學化。

學術界相關代表性著作比較多:有叢書系列,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新發展理念研究叢書”、江蘇人民出版社的“新發展理念研究叢書”、黨建讀物出版社的“新發展理念案例選叢書”,每套叢書都分5卷,分別對五個發展理念進行專題論述。有專著系列的,如中央黨校編著的《五大發展新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6年版),魯言著《話說新發展理念》(學習出版社2016年版),胡鞍鋼等著《中國新理念:五大發展》(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人民日報社理論部編著《“五大發展理念”解讀》(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巨乃岐、盧曉莉主編《改革開放30年鑄就:科學發展理念》(解放軍出版社2009年版)等。這些成果對新發展理念的形成條件、發展脈絡、基本內涵、歷史地位、宣傳普及等方面進行了較為全面而深入的解讀,以宏觀性的綜合研究為主要特點。

與專著的綜合性闡釋不同,研究新發展理念的期刊論文,多是從微觀層面切入,研究內容主要針對發展理念中的某一個方面,或者某一個特征,或者某一個角度等。通覽現有學術成果可以發現,多數成果的研究方向集中于新發展理念的形成背景、內涵特征、內在邏輯關系、科學方法、歷史定位與意義等方面,從不同維度對中國現階段的發展方向和路徑進行了科學闡釋。在背景研究方面,辛鳴、施芝鴻、成龍、任理軒、劉武根、艾四林等學者探討了新發展理念的理論來源和實踐基礎,認為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其理論源泉,中國改革開放的創新實踐、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興衰、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的得失經驗是其實踐基礎。在內涵方面,辛鳴、施芝鴻、程恩富等學者主要從新常態、發展理念發展史等角度予以解讀,認為新發展理念各有其獨特的內涵,是發展理念的新概括。在特征方面,學術界普遍認識到了新發展理念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性、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是對新時期發展理論和發展實踐的新發展。在內在邏輯方面,學術界研究集中表現在對新發展理念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關系、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關系、與全面小康決勝階段的關系等問題的思考。在科學方法論方面,任理軒等學者指出,認識把握五大發展理念所蘊含和彰顯的科學方法論,對于我們完整理解五大發展理念至關重要。在歷史定位與意義方面,學術界主要把新發展理念的定位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的理論和實踐進程中來認識。

從總體上看,學術界普遍認識到了新發展理念的重要性與實效性,共通于注重文獻與實踐的結合,研究視角較為多元。這些成果從新發展理念的宏觀性概括入手,漸漸走向微觀的理論研究,后來又擴展至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實踐研究。從對新發展理念的個案的探討,到對新發展理念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其他內容進行比較研究,研究視野越來越寬闊,研究方法越來越靈活。這些成果在研究中國社會發展的領域提出了新問題,即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關系,這種研究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不過,在充分肯定現有學術成果的貢獻的同時,也要看到不足之處。一是研究內容上,選題重復現象較為嚴重,多注重對新發展理念的整體性研究、內涵闡釋、意義分析等方面,對新發展理念提出的歷史淵源與必然性認識不足。二是研究方法上,宏觀性分析多,具體性研究少;學理性研究多,討論實際問題的操作性研究偏少。三是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有待進一步提高,概括性論述多,個案分析較少,尤其缺少深入系統地總結新發展理念的經驗和規律、實踐成效與路徑的研究,從方法論層面的分析研究較為薄弱。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問題的研究已經成為一個廣泛關注的熱點,不僅國家與政府層面關注,甚至普通百姓也關注。究其原因,不僅在于發展本身對一個國家和社會具有重要功能與價值,而且還因為發展問題也是歷史演進和現實實踐的重要動力點。在人類歷史中,幾乎所有的社會改革或革命,都遵循了由低級到高級、簡單到復雜的社會發展規律,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以社會發展階段的“三形態理論”或“五形態理論”來解釋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其考察的中心也圍繞社會發展的規律、動力等問題展開。唯物史觀與新發展理念是內在契合的,本書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分析這一理念的方法論內容及規律,對于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科學方法論、增強中國特色發展道路的歷史自信與理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阳县| 周宁县| 扎兰屯市| 内丘县| 江源县| 九江市| 桃江县| 丹江口市| 安庆市| 玉门市| 伊吾县| 茶陵县| 长乐市| 城固县| 河东区| 石首市| 文化| 水富县| 文成县| 富蕴县| 扶绥县| 柳林县| 勐海县| 大姚县| 彩票| 黄梅县| 长子县| 长白| 高碑店市| 南汇区| 共和县| 长岛县| 红安县| 滨海县| 滦南县| 奇台县| 五大连池市| 板桥市| 高尔夫| 惠来县| 久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