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甲骨文
甲骨文首次發現于1899年河南安陽市郊的小屯村,這些甲骨最初時是被研成粉末用作藥物,后來被一批文字學家發現,于是加以搶救、整理、研究,甲骨文便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目前已發現的至少在10萬片以上,大都是刻在牛骨或龜甲上,用作巫教祭祀活動的祝禱之辭。在少數甲骨上還發現有漏刻的朱書或墨書痕跡,說明當時已經使用了毛筆一類的書寫工具。其中有些是以單刀刻畫,不易圓轉,以方折形態為特征。刀有銳、鈍之異,骨有細硬、疏松之別,因此,所刻出的筆畫有粗有細,粗者深厚雄壯,而細者瘦硬挺拔。從結體上來看,錯綜變化,大小不一,但均衡、對稱、穩定之格局已定;從章法上來看,錯落疏朗,嚴整端莊,顯露出古樸而又爛漫天真的情趣。有的甲骨筆道寬肥,起刀和停刀處多顯刀鋒,可以看出受同時期鐘鼎文的影響,并非單刀鐫刻所能奏效(圖1)。

圖1 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