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開埠設廠到“共和國長子”:東北工業百年簡史
- 石建國
- 722字
- 2022-11-04 17:30:22
導論
一、選題的緣起
“自然不能飛躍”[1],今天的現實是從昨天的歷史中走來的。而“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管子·形勢》)的古訓,則很好地詮釋了現代歷史的理論意義。按照制度經濟學“路徑依賴”(pathdependence)的理論,經濟變遷的歷史決定了今天經濟的選擇。
自20世紀90年代始,中國東北地區的工業發展出現了困境,按照亞洲開發銀行專家戴維·沃爾(David Wall)的說法,東北的有些問題甚至可以追溯至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這段歷史。[2]解決今天東北經濟的現實困境,提出發展對策,須對癥下藥。東北工業基地猶如一個患病的巨人,我們如何“望、聞、問、切”?具體而言,就是要了解東北地區在共和國的歷史上具有怎樣的地位;做出了哪些歷史貢獻;在長達30年的計劃經濟時期,東北工業是如何運行和發展的。以往我們知道東北對于共和國,可謂舉足輕重,被譽為“共和國的長子”,但東北到底在哪些方面做出了具體的歷史貢獻,以往的歷史記載和學術論著并不能給我們一個徹底的、完全清晰的答案,所以就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斷地去研究它、探索它。當然,本書的寫作也不例外,三百頁篇幅,如何能將東北30年的工業發展概括得恰如其分?二十余萬字,又如何能將東北長達百余年的工業發展歷程描述得客觀清楚?但因茲事體大,頗有研究的必要,而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將它作為引玉之磚,以向各位專家和學者請教。這就是筆者之所以選擇此課題的最初動因。
注釋
[1] 1890年,英國經濟學家、劍橋學派創始人馬歇爾的主要著作《經濟學原理》問世。馬歇爾借鑒達爾文的進化論,并把它延伸到了經濟學范疇。他認為經濟學是“廣義生物學的一部分”,人類社會也是漸進發展的,不會飛躍或突變,形成了“自然不能飛躍”的漸進觀。
[2] 參見《解決東北問題不能指望立竿見影》,載《中國經濟時報》,2004-03-25。